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世界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2021安徽合肥六校联盟期末)下面图1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图2为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1
图2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
A.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高纬度
C.北半球中低纬度
D.北半球中高纬度
2.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 ( )
A.平原地区 B.高原地区 C.丘陵地区 D.盆地地区
3.关于世界主要人口稠密区分布共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
①经济高度发达
②多濒临海洋
③处于中低纬度
④多为平坦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1山东日照期中)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下图示意人类大陆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世界人口的分布 ( )
A.大洋洲比亚洲多
B.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北半球比南半球多
5.截至2018年底,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数量最多的是 ( )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题组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2022安徽阶段练习)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下图为世界部分大洲距离海岸200 km范围内面积和人口占各洲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此图反映的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是 ( )
A.中纬密、高纬稀
B.沿海密、内陆稀
C.平原密、高原稀
D.北半球密、南半球稀
7.导致图示人口分布不均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地形
8.大洋洲距离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大洋洲 ( )
A.沿海人口数最多 B.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最发达 D.内陆自然环境恶劣
(2021天津南开中学期中)下图为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该图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10.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小的原因是 (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旱,水源缺乏
(2021河南顶尖名校月考)下面四幅图示意东北松嫩平原、华北海河平原、西北半农半牧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地区农村聚落分布状况,图中黑色点状或块状阴影为聚落。图甲以千余人大型居民点为主,内部结构松散;图乙为全国农村分布最稀疏的地区,聚落布局分散、自由;图丙以千余人大型居民点为主,聚落分布均匀;图丁的村庄数量多、间隔较近,单个聚落人口多为100~300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甲 乙 丙 丁
11.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地区是 ( )
A.东北松嫩平原、西北半农半牧地区、华北海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
B.西北半农半牧地区、东北松嫩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海河平原
C.东北松嫩平原、西北半农半牧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海河平原
D.西北半农半牧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华北海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
12.甲地农村聚落平均人口规模远大于丁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气候类型
B.河流径流量
C.耕地面积
D.传统文化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
(2021广东深圳期末)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是指为了统计分析的需求,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以上的频率之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大
B.3 550~3 650米的百米高程人口最为密集
C.距河流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2.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
A.巴西高原 B.非洲南部
C.青藏高原 D.北美大草原
(2021北京一零一中学期中)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图中柱子越高表示人口密度越大,图中的U形线是美国人口界线,被称为“美国胡焕庸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特点是 ( )
A.由东部向西部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B.由北部向南部人口密度逐渐增大
C.U形线以内区域人口相对稀疏
D.由沿海向内陆人口密度逐渐增大
4.关于①②③④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B.②地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稀疏
C.③地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D.④地冬季气候寒冷,人口稀疏
题组二 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2安徽马鞍山三模)自1935年以来,描绘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胡焕庸线”具有高度稳定性。下表为我国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表(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均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年份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全国 0.711 0.718 0.735
“胡焕庸 线”两侧 东南半壁 0.517 0.534 0.566
西北半壁 0.754 0.748 0.752
四大 地区 东部地区 0.365 0.398 0.427
中部地区 0.302 0.305 0.336
西部地区 0.773 0.765 0.771
东北地区 0.449 0.459 0.504
5.表中数据显示,2000—2010年 ( )
A.东南半壁人口趋向均衡
B.西北半壁人口趋向集中
C.东部地区人口趋向集中
D.中部地区人口趋向均衡
6.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B.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C.生态环境持续退化 D.矿产开采逐步萎缩
(2021北京西城期末)下图为“全球及各大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分布平均高度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非洲、欧洲
C.非洲、欧洲、亚洲 D.非洲、亚洲、欧洲
8.南美洲人口分布的平均高度居世界之最,主要原因是南美洲 ( )
①热带地区所占面积广 ②平均海拔最高
③人口主要分布于高原地区 ④地广人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1广东深圳中学期中)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有“千湖之国”之称。该国人口约554万人,其中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下图为芬兰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与芬兰人口分布具有相似性的国家是 ( )
A.美国 B.刚果(金)
C.加拿大 D.沙特阿拉伯
10.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
A.地形地势 B.交通状况
C.气候条件 D.植被条件
11.(2021河北巨鹿中学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是个移民国家,大部分居民有欧洲血统,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分布。
(1)据图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2)写出甲地形区名称,说明该地区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
(3)乙地区人口稠密,试分析原因。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读图1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其中,中低纬度人口稠密,高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少,故C正确,A、B、D错误。
2.A 读图2可知,世界56.5%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而海拔200米以下为平原地区,故选A。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并且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低平,以及沿河、近海地区,因此世界主要人口稠密区分布的共性为多濒临海洋、处于中低纬度、多为平坦地形,②③④正确;东亚、东南亚、南亚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北美东部和欧洲经济高度发达,①错误。故选C。
4.D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大洋洲人口数量远远少于亚洲,A错误;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比低纬度地区人口数量少,B错误;西半球比东半球人口数量少,C错误;北半球比南半球人口数量多,D正确。
5.A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人类大陆轮廓判断可知,①地区为东亚和东南亚,有4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②地区为南亚,有3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③地区为欧洲,有1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俄罗斯);④地区为北美东部,有1个人口过亿的国家(美国)。故A正确。
6.B 图示为世界部分大洲距离海岸200 km范围内面积和人口占各洲的比重,无纬度和地形相关信息,无法区分南北半球人口数量,A、C、D错误;距离海岸200 km范围内为沿海地区,图中显示各大洲沿海地区人口所占比重都超过了面积所占比重,说明人口沿海密、内陆稀,B正确。
7.B 图示人口分布不均体现为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主要区别是距海远近不同,而距海远近主要影响降水,故B正确。
8.D 大洋洲人口总数少,因此沿海人口数不是最多的,A错误;图文材料中没有与人口增长相关的信息,无法确定大洋洲人口增长速度,B错误;经济最发达的大洲为欧洲,C错误;大洋洲距离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所占比重最大,接近100%,说明大洋洲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原因是内陆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D正确。
9.D 读图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米的地区,尤以海拔1 000米处人口密度最大,据此可确定该地区位于热带高山、高原地区。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海拔1 000~1 500米的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D正确;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位于亚热带地区,不符合题意,A错误;恒河平原人口集中于海拔200米以下,B错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位于暖温带地区,不符合题意,C错误。
10.A 根据上题可知,该地区位于热带雨林地区,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A正确、D错误;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密度小主要是因为气候湿热,洪涝灾害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为盆地,C错误。
11.A 图甲以千余人大型居民点为主,说明受地形限制较小,应为平原地区,而且聚落内部结构松散,对应东北松嫩平原;图乙是全国农村分布最稀疏的地区,对应西北半农半牧地区;图丙聚落规模大,分布均匀,对应华北海河平原;图丁聚落多呈条带状分布,村庄数量多、间隔较近,对应长江中下游地区。故A正确。
12.C 据上题可知,甲地为东北松嫩平原,耕地面积广,聚落规模更大;丁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聚落规模小。故C正确。
能力提升练
1.B 图解如下:
2.C 巴西高原、非洲南部和北美大草原海拔相对较低,与题意不符,A、B、D错误。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达到4 000米以上,符合题意,并且由图可知,该流域3 500~4 000米地区人口总数多,4 000米以上地区人口总数少,可能为青藏高原的藏南谷地,C正确。
3.C 读图可知,美国本土由东部向西部人口密度先减小后增大,A错误;美国本土东北部地区人口密度最大,B错误;U形线以内区域位于美国本土中西部的高原山地,柱子较矮,说明人口相对稀疏,C正确、D错误。
4.A 读图可知,①地位于美国本土东北部地区,其开发历史较早,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人口稠密,A正确;②地位于美国本土西部沿海地区,为新兴工业区,开发历史较短,B错误;③地位于美国本土中西部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C错误;④地纬度较低,冬季温暖,D错误。
5.C 读表可知,2000—2010年,“胡焕庸线”西北半壁人口分布基尼系数下降,说明人口趋向均衡;“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均为上升,说明人口趋向集中。故选C。
6.D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大反映人口趋向集中,与其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均有助于促进人口均衡分布,A、B错误;生态环境持续退化与东北地区实际情况不符,C错误;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资源开采大多进入减产阶段,资源型工业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而中心城市向外迁移的人口相对较少,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市,D正确。
7.D 读图可知,除目前尚无人定居的南极洲外,其余世界六大洲中人口分布平均高度最高的是南美洲,最低的是大洋洲,北美洲居第三位,剩下三个大洲为非洲、亚洲和欧洲。其中,非洲的平均海拔高,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上,则甲表示非洲,A、B错;欧洲的平均海拔低,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则丙表示欧洲,C错、D对。
8.B 南美洲热带地区所占面积广,而热带平原地区气候过热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凉爽的高原地区,①③正确,故选B。
9.C 由材料可知,芬兰90%的人口集中在南部地区,加拿大与芬兰同为中高纬度地区的国家,南部温暖,北部寒冷,其人口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C正确;美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西部沿海地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及五大湖区,A错误;刚果(金)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气温高,人口分布与芬兰人口分布不具有相似性,B错误;沙特阿拉伯干旱少雨,与芬兰地理环境差异大,人口分布与芬兰人口分布不具有相似性,D错误。
10.D 芬兰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以平原为主,适合耕种,人口分布较密集,因此地形地势对其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大,A错;交通线分布地区交通便利,人口分布较为密集,因此交通状况对芬兰人口分布影响较大,B错;芬兰纬度高,南部较温暖,人口分布集中,因此气候条件对其人口分布的影响大,C错;芬兰全国森林覆盖率普遍较高,并未体现出南北差异,因此植被条件对其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D对。
11.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部、北部人口稀疏。
(2)甲地形区名称:亚马孙平原。
自然原因:为赤道附近(低纬)平原地区,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
(3)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较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巴西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西部、北部地区人口稀疏。(2)读图分析可知,甲地形区是亚马孙平原,该地区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为赤道附近(低纬)平原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植被茂密,不适合人类居住。(3)乙地区位于巴西高原上,海拔较高,气候比较凉爽,温和湿润;海上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最先到达这里,开发早,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口稠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