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2020浙江7月选考,4)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下题。
1.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2.[2019北京文综,40(2)]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下题。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考点2 人口的空间变化
(2022浙江6月选考,7—8)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两题。
3.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4.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湖南,1—2)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6.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9海南单科,4—6)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8.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9.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10.[2019天津文综,12(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年模拟练
(2022四川广安一模)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与趋势,并且具有区域差异性。下表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个省级行政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省级 行政区 年份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甲 17.4 17.41 19.57 26.01 26.67
乙 2.56 2.89 3.56 4.16 4.77
丙 2.24 2.2 2.11 2.11 1.95
丁 0.07 0.08 0.09 0.09 0.11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是 ( )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部地区 D.北部边疆地区
2.甲、乙、丙、丁中,代表辽宁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丁省级行政区近年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沿边经济发展
B.外来游客增多
C.出生人口增加
D.实施生态移民
(2022湖南娄底模拟)重庆市城口县位于大巴山腹地,全县海拔为466~2 675米。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模型,并依据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HEI)大小将城口县村落划分为不适宜区、临界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高适宜区、高度适宜区5类。下表为城口县村落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适宜性分级 面积/km2 比例/% 村落数量/个 村落占比/%
不适宜区 (6≤HEI≤26) 422 13.92 994 16.45
临界适宜区 (26一般适宜区 (35较高适宜区 (44高度适宜区 (544.城口县村落主要分布在 ( )
①临界适宜区 ②一般适宜区
③较高适宜区 ④高度适宜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高度适宜区村落占比最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
A.地形崎岖陡峻 B.气候环境恶劣
C.位于城镇化地区 D.为禁止开发区域
(2022北京朝阳期末)根据家庭中的代际人口结构,家庭户可分为一代户、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等。一代户即指同一辈人共同居住或单身独居,主要形式有独居、夫妻二人、空巢老人等。据统计,2020年我国一代户比重较10年前上升15.3%,高达49.5%。下图为2010—2020年我国部分省区一代户占比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由图可知 ( )
A.2020年我国各省区一代户的人口数量,陇高于豫
B.2020年一代户比重最高的省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C.我国东部季风区中,一代户比重增幅最大的是北京市
D.位于第一级阶梯的省区一代户比重增幅高于全国水平
7.近10年来我国一代户占比迅速上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
①人口老龄化 ②人口流动
③生育观念 ④鼓励生育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为适应我国家庭户规模的变化,企业可能更多地推出 ( )
A.一人食火锅 B.游园亲子套票
C.大户型房子 D.大型商务车
(2022广东揭阳期末)近些年来,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越来越凸显。下图示意不同省份作为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百分比,展示了我国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由图可知,近年来 ( )
A.京津唐地区的回流意愿最低
B.粤、浙等省份为人口净迁出区
C.贵等省份回流意愿最高
D.青、川等省份为人口净迁入区
10.中西部省份回流意愿较高的原因是 ( )
A.产业转移 B.环境优美 C.经济发达 D.交通改善
(2022海南模拟)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1.影响贵州人口合理容量的直接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地质条件 C.耕地数量 D.地形地势
12.人口合理容量超载加剧贵州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陡坡毁林开荒 B.草场超载放牧
C.生态环保意识差 D.水资源利用不当
13.为应对人口合理容量超载问题,贵州应( )
A.实行人口全面外迁 B.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C.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D.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C 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低,导致环境承载力较低,C正确。
2.答案 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解析 由图可知,德国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大,东部地区密度小;东北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是负面影响,从劳动力不足和养老压力大等方面回答。
3.B 据图可知,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省区中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占比较高的河南、江西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
4.A 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
5.D 据图可知,2000年以后每五年永久迁移累积人数下降,A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各时段之和)呈增加趋势,B错误;1990—2010年务工迁移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2015年呈下降趋势,C错误;1990—1995年务工迁移人数曲线缓,增速慢,2005—2010年曲线陡,增速快,D正确。
6.B 我国务工人口主要来自中西部的乡村,“三农”政策利好,可减小人口外迁的推力,①正确;2010—2015年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对该时期劳动力数量没有影响,②错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使当地民工就地就业,务工迁移人数下降,③正确;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上升,④错误。
7.B 据图可判断,三个最粗的箭头,即迁移人口数量最大的箭头,从三个不同地区指向了南部地区,说明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南部。
8.C 据图可看出,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各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数量明显减少,迁移规模变小。图中只是显示了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无法判断美国本土人口数量的变化。通过计算可知,中西部地区1995年为人口净流出的地区,2010年依然为人口净流出的地区。1995年只有南部为人口净流入的地区,2010年南部和西部都是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所以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增多。
9.A 南部新兴企业的发展曾经吸引大量人口流入,随着人员的逐渐饱和以及西部的发展,南部地区净流入人口数量减少,西部也由人口净流出地区变为人口净流入地区,故影响其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经济。
10.答案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解析 “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主要从迁入地环境人口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及与迁出地风俗习惯是否相近等方面分析。
三年模拟练
1.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吸引了大量国内其他地区的劳动力迁入,成为我国人口集聚程度明显升高的区域,故选B。
2.C 人口集聚程度是某地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表格为辽宁、上海、新疆和广东四个省级行政区1982—2020年人口集聚程度的变化统计表,结合表中数据,甲人口聚集程度最大,应代表四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乙代表人口密度较大的广东,丁代表人口密度最小的新疆,则丙代表辽宁,C正确。
3.A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丁省级行政区为新疆,近年来随着沿边的开放、沿边经济的发展,新疆经济发展加快,吸引部分人口迁入,人口集聚程度呈小幅上升趋势,但仍然是地广人稀,A正确;外来游客增多不会影响当地人口密度,B错误;新疆近年来出生人口变化不大,C错误;生态移民涉及人数较少,且新疆的生态移民主要是将自治区内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居民迁移到自治区内距离较近的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不会改变新疆的人口集聚程度,D错误。
4.A 结合表格数据可知,临界适宜区村落数量为2 045个,村落占比为33.84%;一般适宜区村落数量为1 941个,村落占比为32.12%;较高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村落占比相对较小。因此城口县村落主要分布在临界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①②正确,故选A。
5.C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高度适宜区最适合人类居住,而城镇化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交通更加便利,适宜人类居住,因此高度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占地面积大,分布村落较少,C正确;地形崎岖陡峻、气候环境恶劣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不是高度适宜区的特点,A、B错误;高度适宜区更适宜人类居住,不可能为禁止开发区域,D错误。
6.D 结合图例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陇一代户的占比略高于豫,但是一代户的人口数量还要结合人口基数进行计算,豫人口基数远大于陇,因此一代户的人口数量陇低于豫,A错误;2020年一代户占比最高的省区是黑龙江(59.7%),其不属于沿海地区,B错误;我国东部季风区中,一代户比重增幅最大的是云南省,C错误;图中数据显示位于第一级阶梯的省区有西藏、青海,二者一代户比重增幅比图例中显示的全国水平要大,D正确。
7.A 由材料可知,一代户即指同一辈人共同居住或单身独居,主要形式有独居、夫妻二人、空巢老人等。近10年来我国一代户比重迅速上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老龄化导致空巢老人比重增大,①正确;人口流动加强,一些人外出务工导致独居现象增多,②正确;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得出生率有所下降,使得“丁克”等现象出现,夫妻二人的一代户有所增多,③正确;鼓励生育政策会使得一代户现象减少,④错误。故选A。
8.A 近10年来我国一代户比重迅速上升,为适应我国家庭户规模减小的变化,企业可能更多地推出一人食火锅,A正确;游园亲子套票、大户型房子和大型商务车适用于二代户、三代及以上户等,B、C、D错误。
9.C 由图可知,新、内蒙古等地回流意愿最低,贵等省份的回流意愿最高,A错误、C正确;粤、浙等省份经济发达,不可能为人口净迁出区,青、川等省份经济较落后,不可能为人口净迁入区,B、D错误。
10.A 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大量的流动人口选择回流,湘、贵、云、川、青等多个中西部省份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A正确;湘、贵、云、川等省份原本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但仍有大量人口迁出,因此环境优美不是回流意愿较高的原因,B错误;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如沿海地区发达,C错误;中西部地区虽然交通得到改善,但仍然没有沿海地区地势平坦和交通发达,交通条件也不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D错误。
11.C 贵州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等对其人口合理容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与贵州人口合理容量直接相关的是耕地数量,耕地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产量,从而直接影响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排除B、D;人口合理容量不受人口密度影响,A错误。
12.A 贵州人口合理容量超载,导致当地对耕地的需求增多,从而导致在陡坡毁林开荒,加剧了植被破坏,从而加剧了石漠化,A正确;贵州地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相对丰富,农业主要为耕作业,而非畜牧业,B错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与人口合理容量超载无关,不是人口合理容量超载加剧贵州石漠化的主要原因,C错误;水资源利用不当不会加剧石漠化,D错误。
13.B 为应对人口合理容量超载问题,贵州应该加大技术投入,优化耕作方式,提高区域的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粮食单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B正确。人口全面外迁不现实,A错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会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人口合理容量超载问题,C错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整个贵州人口合理容量超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