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插图、联系字理学习箩、缠两个字,并能正确书写。
2.借助《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梳理作者写了桂花的哪些美好回忆,从而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通过抓关键语句品读课文、适当联想、联读原文等方法,探究:琦君是怎样将思乡之情融入在关键细节的描写中的?
【教学重难点】
1.借助《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梳理作者写了桂花的哪些美好回忆,从而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通过抓关键语句品读课文、适当联想、联读原文等方法,探究:琦君是怎样将思乡之情融入在关键细节的描写中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从琦君散文中的一句话“桂花,让我魂牵梦萦”导入。
2.揭题,解题,读题
二、预习反馈,交流提升
1.反馈生字抄写情况,聚焦易错字“箩”“缠”。
箩:借助课文插图理解,“箩”是用竹条纺织而成的盛东西的器物,所以“箩”字是竹字头。
缠:借助字理明析字形,“廛”为房子。
学生练写巩固。
2.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课件呈现多名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辨析,并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内容的方法:
(1)充分利用好导图中的已有信息:在课文中找出这个内容分别对应的自然段。
(2)明确需要补充的两点对应的是3-5小节。
(3)默读3-5小节,调整自己的思维图。
(4)交流反馈
预设:担心桂花/计划送花(第3小节)
摇桂花(第4、5小节)
3.聚焦核心问题
作者写童年时的这场桂花雨,写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呢?(思乡之情)
引出核心问题:文中的情感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三、共学第3小节,体会细节中的乡情
1.出示语段,你在哪个细节中读出了情感?
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2.交流
(1)紧扣“念”,感受邻里间的关心
辨析:“念”能否换成“说”?
(关注两个字的偏旁,“念”除了嘴上说的意思外,还包含着心里牵挂的意思)
指导朗读。
(2)紧扣“担心”,感受纯朴的乡情
母亲担心什么?
第一层次:担心来台风;
第二层次:担心桂花收少了。
第三层次:担心桂花少了,不能送给乡亲们了。
从“担心”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3)小结方法
作者把情感隐藏在这些细节里,细节就在文中的关键字词中,这叫——于细微处见真情。
四、自学4-6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乡情
1.出示学习任务,学生自学批注
2.交流汇报
预设一:抱(乐/摇/喊)
这个关键细节藏着怎样的情感?(快乐)
(1)摇
引导与杭州的桂花对比,体会摇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2)“喊”:读出摇花的快乐与恣意
指导朗读,体会摇花的自由、欢畅、恣意、无忧无虑……
预设二:缠/大事
想象一下:小小的琦君可能会怎么缠着母亲呢?
关注母女对话,补充课外资料,感受母亲的慈祥,母女的亲昵。
预设三:浸
(1)花很香
“浸”字三点水,原意是泡在水里,桂花的香气又不是水,怎么浸呢?
(2)情很浓
为什么一整年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为什么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所以我们整个村子不仅是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更是浸在——温暖的乡情里。
补充:
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这份桂花香融入了她的记忆,融入了她的骨血,融入了她的生命。
3.小结
琦君的这篇桂花雨,看起来淡淡的,却于细微处见深情。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和词句,都包含着她对故乡深深的思恋。
补充写作背景,体会美好回忆中蕴含的浓浓乡愁。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昨夜魂梦又飞回故里……
——琦君《乡思》
五、想象练笔
1.出示任务单
学到这里,你觉得故乡院子里的桂花里都有些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把你感受到的充满诗意的桂花写入你的诗中。
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
院子里的桂花。
那里有 ,
那里有 ,
那里有 ,
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
2.学生练笔
3.交流互评
六、结课
1.家乡的桂花寄托了琦君浓浓的思乡之情,她把对故乡的思念,藏在对桂花的回忆之中,藏进课文的字里行间,藏进一个个动人心弦,令人回味的细节。
2.这份思乡之情还藏在哪儿呢?琦君还用了哪些别具风格的方式抒发她的思乡之情呢?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场桂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