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10:55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课件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单元内容要点
一种政策:冷战政策
一种对峙局面: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一次重要会议:万隆会议
两件非洲历史上的大事:1960年“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殖民体系在非洲崩溃)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三次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三个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欧洲走向联合、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视频导入:苏联最后的解体
学习目标导航
1.知道经互会成立的原因、成员国和影响,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的关系。
2.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影响等。
3.知道东欧剧变的原因、过程及实质。
4.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5.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1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2.“经互会”的成立:
(1)原因:
(2)成立:
(3)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
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南斯拉夫
大 西 洋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东欧八国
亚洲五国
拉丁美洲一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
古 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拉美社会主义国家
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分布
经济互助委员会会旗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苏联模式的推广:
4.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
(1)建交:
(2)缔约:
苏共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
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
的力量。
中苏关系
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专列前往苏联,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国访问。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资料图
名师点拨
“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经济合
作组织。它于1949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对各成
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①1949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举行中苏会谈。1950年初,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这次访问,对于增强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访问苏联”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质量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
2
知识点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2)结果:
首先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
①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经济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
农业:发动垦荒;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赫鲁晓夫(1894—1971)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政治
经济
1
2
推倒斯大林像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改革
3
评价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思维延伸
(1)苏联模式使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尤其是重视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在斯大林去世前几年,苏联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单位面积产量始终没有恢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思维延伸
(1)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
(2)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与苏联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问题,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必然是不彻底的。
(3)改革急躁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许多改革措施未经论证和试验就急于推出,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史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解读:史料论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是巨大的。
设问: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怎样?为什么?
答案:失败。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
(2)内容:
(3)结果:
(4)不足: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重工业发达,农业、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
阅读教材,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重心是什么?如何评价?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经济
1
军事
2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心
3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
评价
4
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苏联经济发展失衡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名师点拨
虽然斯大林时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后来导致了个人
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但是不能把斯大林的贡献全部抹杀。斯大
林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使苏联快速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而且为后来取得卫
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①在赫鲁晓夫发动垦荒运动后,大批苏联城市青年积极投入到垦荒运动中去。
②这幅图片反映了苏联城市青年响应号召,乘车出发参加垦荒的情景。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①此图是赫鲁晓夫在改革期间为推广种植玉米作宣传的照片。赫鲁晓夫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为推广种植玉米,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规模,不仅造成了玉米的款收,使苏联农业陷入困境,还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②这充分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③命题方向:常用来考查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的进程与影响等。
“赫鲁晓夫(1894-1971)”
3
知识点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内容及结果: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领域 内容 结果
经济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社会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引起了人们思想混乱
②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
③苏共领导地位丧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④民族矛盾爆发,分离活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有人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如何理解这句话
思维延伸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2)戈尔巴乔夫倡导的“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实际上是改良的资本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局势的混乱,而面对混乱和民族分裂倾向,戈尔巴乔夫很难控制,只有让步,这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总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走上了否认革命历史、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倒台和苏联的解体。所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之处
思维延伸
(1)内容:都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2)结果:都失败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都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3)失败原因:都没有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措施
重心
结果
评价/影响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53年-1964年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失败
经济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1964年开始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失败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体制进一步僵化;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1985年开始
①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失败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去控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东欧剧变:
(1)原因:
(2)表现: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此后,东欧政局剧烈动荡。
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
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波兰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3.苏联解体:
(1)催化剂:
①过程:
②结果:
(2)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的目的是阻止苏联解体,但失败后却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苏联成立于1922年,解体于1991年。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 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外因
内因
原因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东欧剧变
阅读教材,说出哪一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正当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
“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解体标志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意味着:苏联分裂成为多个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俄罗斯国旗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目的:为了挽救苏联;结果:失败
(2)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苏联(社)
俄罗斯(资)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影响: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
苏联(1922--1991)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家国情怀
(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
路。
(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改革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有人评述苏联的改革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
1
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直接原因
2
催化剂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启示:
课后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首先发生在( )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改革。
(2021年江苏苏州市) 从下表数据分析,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 与 1961~1965 年相比, 1981~1985 年间, 苏联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进入 80 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 A 正确; 题干没有反映苏联两个时间段商品经济的相关情况, 无从得出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B 排除; 当时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应该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造成农业、 轻工业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依据题干数据可知 1961~1965 年间农业总产值的指标还高于工业总产值, 因此无从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排除; 依据题干可知国民收入的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 无从得出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D 排除。 故选 A。
考查角度一 苏联的经济发展
(2021·四川广安市)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 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 其主要原因是()
A.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 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B. 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终止新经济政策
C. 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的改革只是对苏联进行小补小修,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故选 D;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时期, A错误; B 是斯大林时期, 不符题意, 排除 B; 20 世纪 90 年代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美国“新经济”发展迅速, C 错误。。
考查角度二 苏联的改革
(2021 年江苏盐城) 某同学进行探究性历史学习, 出现“1991 年底” 、 “戈尔巴乔夫” 、 “两极瓦解”等关键词, 由此判断该同学在探究( )
A. 罗斯福新政 B. 诺曼底登陆 C. 经济全球化 D. 苏联解体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解体。 1991 年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正式宣告苏联的解体, 克里姆林宫升起了俄罗斯的白、 蓝、 红三色旗代替了苏联镰刀锤子的红旗,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了。 1991 年底苏联解体, 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世界开始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据题干关键信息“1991 年底” 、 “戈尔巴乔夫” 、 “两极瓦解” 并结合所学, 该同学在探究苏联解体,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查角度三 苏联解体
谢谢观看!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