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背诵诗词补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背诵诗词补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1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人情感。
2.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第一时期:南渡之前
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
1140-1162(22岁)
【走近辛弃疾】
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
【走近辛弃疾】
第二时期:南渡初期1162(22岁)—1181(42岁)
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走近辛弃疾】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
【走近辛弃疾】
第三时期:赋闲生活
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1181(42岁)—1203(64岁)
【走近辛弃疾】
第四时期:晚年再起
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
1203(64岁—1207(68岁)
【走近辛弃疾】
辛弃疾诗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1.思念故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山河。
2.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安于一隅的愤恨。
3.忧虑国事,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4.描绘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表现宁静朴素的农村生活。
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写作背景】
解题解题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词牌名
题目
题写
造口:南渡之处,金军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诵读课文诵读课文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汴京城
向西北方遥望汴京城,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
可惜
遥望
研读文本研读文本
句意+效果:
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词人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
1.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意+效果:
“行人泪”是逃难人的眼泪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词意+效果:
“望”是遥望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2.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词意+效果: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表现了词人的悲愤之情。
词意+效果: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表达了词人对北宋昌盛时的怀念和对它的失去的惋惜。
3.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①词意+效果:
“青山”,喻指主和派或“外族入侵者”。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表达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
②句意+效果:
青山隔不断百姓的心,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③句意+写法+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阻挠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收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词意+效果:
①“愁”指词人愁国破家亡,表达词人忧国忧民之情。
②“愁”是词人愁绪满怀的意思,包含了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4.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山深闻鹧鸪":句意+效果: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鸟的鸣叫声,声声悲鸣。以鹧鸪的哀鸣,既表明报国志向,又表明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句意+写法+效果:
黄昏的江边,我正愁绪满怀,又听见从山的深处传来了鹧鸪鸟的叫声。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用鹧鸪鸟叫声烘托了人物凄苦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又忧心忡忡(chōng)的复杂心情。
小结归纳小结归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表达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的深切怀念。

下片:即景抒情,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
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
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
故园难回的忠愤;
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
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忧国忧民
故园难回
壮志难酬
【小结归纳】
主旨归纳主旨归纳
【主题】
通过写对金兵入侵的控诉和对北方领土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抗敌的坚定信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铜板铁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 冀南宋莫随鸿燕南飞
——郭沫若
力挽山河 浩气贯日月 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 文光射牛斗 剩有悲壮词千篇
——臧克家在济南辛弃疾纪念馆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补充注释】
①辛弃疾想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②万字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未被朝廷采纳。
1.上片四句传神地烘托出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请结合诗歌中所运用的词语简要分析。
用“拥”字、“飞”字表动作,“突”字突出了骑兵渡江行动之迅猛,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把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深沉感慨?请简要分析。(结合诗人生平和诗句内容分析)
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种树书。两句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极端沉痛的地步。
作业布置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预习下首诗歌。
【作业布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