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0:1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联考
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艺术境界,体现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3分)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4分)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6分)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
“啥?!”我心里打了个寒悸。
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
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
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碴碴了……”
“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煎饼碴儿往碗里捧……
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
……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
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
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
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
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
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
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渐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您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
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
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
(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碴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中,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70元可能是凑起来的。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看,梁三喜遗书中应该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关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仅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大娘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题。
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4分)
9.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选文分析其传神的描写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不善先A人者谓之B谄C以不善D和人者谓之谀E是是非F非谓之知G非H是是非Ⅰ谓之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先治其国”与“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中的“治”都是动词,含义是“治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14.上面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6.“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所抒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张咏《淮西有答》)
17.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分)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失意文人常从历史中发现同病相怜的群体以消解自身的失意,如《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当代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树立远大理想,锤炼自身意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②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⑤如果还过分苛求所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实在是因小失大。⑥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⑦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⑧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首当其冲,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⑨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 A ,更是对戏曲生态的良性修复,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的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 B ,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下的持续发展。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上七八点钟,忙碌热闹的簸箕粄店俨然成了小城的一道风景线。簸箕粄店做的是早点生意,手艺人拂晓就得从美梦中醒来,边听鸡打鸣,边有条不紊地做准备工作:磨米浆和炒馅料。米浆是簸箕粄的灵魂,直接决定粄皮是否爽滑。过去做簸箕粄,是用石磨磨米浆,然后把米浆均匀地摊在竹制簸箕中蒸熟,最后包馅,这也是簸箕粄名字的由来。如今,为了制作方便,人们用电动的料理机打米浆,用铝制托板取代竹簸箕,虽说吃到嘴里的簸箕粄还是软滑生香,却少了点乡间野趣,也少了簸箕的天然纹理和竹子的清香。让簸箕粄生动起来的是各种馅料:香菇瘦肉、包菜虾米、肉末豆角、笋丝豆芽……山里人依应季蔬菜配馅料,平常却不简单。
提前一天煎制的葱油是簸箕板不可缺的伴侣,将一勺葱油浇在热乎乎的簸箕板上,顿时香气四溢。熬制葱油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把葱切碎,放进油锅里,火候要掌握好,火大了会烧焦,小了又煎不出葱味。有些店家比较讲究,起锅时还会撒上白芝麻增香。有时半夜起来,整条大街上都飘着煎葱油的香味。
21.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你们都不知道,他三岁就会背一百首唐诗了。 B.昨天就小王一个人去了,其他人都没去。
C.算了算了,小就小点吧,穿过也没法换了。 D.你们俩才做一个模型,他一个人就做了两个模型。
2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游》中那些话令人印象深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B.我即刻胆怯起来了,“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C.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D.海浪轻柔地、有节奏地拍打着海岸,哗,哗……多么美妙的旋律呀!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簸箕粄不可缺少伴侣葱油,葱油要提前一天煎制,浇在簸箕粄上,香气四溢”,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自身所处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中国水墨山水画……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张冠李戴,原文是“……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此处将“中国画色彩”说成“中国水墨山水画”。故选D。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能力。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表述错误,原文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并不等于中国传统色彩观就是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构成;此外,“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述错误,原文为“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此处省略了“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说成“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C。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五色体系”指的是“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的体系。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是染布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无关政治和人事,故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故选D。
4.①古代形成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
②儒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礼”的规范和对“中庸”“仁”“德”“善”等的追求,影响着审美价值标准;道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审美态度及其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可得出:古代形成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由“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可得出:儒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礼”的规范和对“仁”“德”“善”等的追求,影响着审美价值标准;由“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可得出:道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审美态度及其创作。
5.①郭靖的色彩观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
②黄蓉的色彩观是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可知,郭靖眼中的“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由“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可知,黄蓉眼中的“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符合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A(3分)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A.“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错误。根据“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分析可知,“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只是大娘的托词,主要原因是想省钱。故选A。
7.B(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错误。文章并没“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而是由大娘的节俭,我们明白了梁三喜的节俭。故选B。
8、(4分)
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为省钱还账不惜步行160华里到连队。(2分)
②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2分)
③坚守信义,一诺千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2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
9.(6分)
①语言描写传神。如“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2分)
②动作描写传神。如“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和节俭。(2分)
③细节描写传神。如“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吃苦耐劳。(2分)
④场景描写传神。如用战士们争相要求替大娘还款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善良、真诚的人性。(2分)
⑤神态描写传神。如“心平气静地说”,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2分)
(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EG
11.D (“先治其国”的“治”是动词“治理”,“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是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安定”)
12.B (“厌”是满足的意思,“受谏而能诫”中的“诫”是鉴戒,警戒)
13.(1)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其中“非”“当”“贼”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一筐土一筐土不停地堆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其中“跬步”“累”“辍”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②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
参考译文:
见到好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见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一定要像灾害在身一样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并且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自己及其混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不贤能却想让别人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特别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用善来引导别人叫作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作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作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作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作智;把对的认作错的,把错的认作对的,这就叫作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作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一筐土一筐土不停地堆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秉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5.C【解析】“云不开”“闲凄迷”可见浮云蔽日,白昼如冥,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不是乐景。
16.D【解析】李贺《开愁歌》“击剑”动作以表达对潦倒困境怀才不遇的无奈与不甘,与D选项情感相似。A选项体现威武不能屈的气概,B选项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C选项描写一方以光明正义的空拳对抗持剑之敌,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表达豪情。
17.①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
②不同之处:李贺用秋衣来换酒,可见其潦倒困顿;③李白以宝马和千金裘来换酒,可见其狂放豪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19.①“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⑤“过分苛求”,删掉“过分”⑧“首当其冲”,改为“精彩亮相”(评分标准:每点1分)
【解析】(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达不当:
①语序不当。应将“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改为“部分年轻的戏曲演员”;
⑤语义重复。“苛求”,过分的要求。“过分苛求”语义重复,应删掉“过分”;
⑧成语使用错误。“首当其冲”表贬义,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攻击或首先遭受灾害。应改为“精彩亮相”。
20.A.这不只是破圈 B.只有在戏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评分标准:每点1分,其它答案意思接近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解析】A处,结合前文“这不仅仅是……”可知。此处应为“更是……”;再结合前文“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为更好的戏曲生态竭尽全力”可知,这是“破茧重生”,是对戏曲生态的修复,故此处应填“更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
B处,结合后文“才能……”可知,此处应为“只有……”;在结合前文“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可知,此处强调戏曲直播中应保持文化的坚守和传承,故此处应填“只有在戏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
(二)21.A【解析】文中加点的“就”表示事情发生得早。A项,表示事情发生得早。B项,表示仅仅,只。C项,放在相同成分间,表示容忍。D项,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多。
22.C【解析】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A项,表示内容的省略;B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表示列举;D项,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23.①句式上,原文三个分句都以“葱油”为陈述对象,强调葱油的重要性,叙述话题一致,句子衔接紧密。②“将一勺葱油……浇”“顿时香气四溢”等描写如在眼前,具有画面感,突出了香味激发的迅速。③“热乎乎”叠音词的运用,使句子节奏活泼,具有音韵美。(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四、作文
23、【作文解析】材料中关键词是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新闻的眼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必然会对身边的人、事,乃至整个社会、时代进行不同程度的观察、思考,作文材料中的“两种眼光”更接近于观察、感受、体悟现实的两种方式。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现实,意味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好处可能在于能使我们看问题更客观、更清晰。如古人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史的眼光看当下的现实可以具有超越性、前瞻性、未来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下。回顾历史、着眼于未来,放在一个历史的维度去考量,很多问题更容易看清楚。新闻的眼光则要求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保持足够的温度。新闻强调及时性、新鲜性、敏锐性,因此新闻的眼光往往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代、社会的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与时俱进。正如古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青年人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可以强调两种眼光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也可以在比较中强调其中一种眼光。
【网络范文】
远观历史,近拥时代
“历史十字架”理论要求我们由纵向与横向,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把握时代。这一史学理论恰于与“远视”与“近视”的双重视域不谋而合,生成了我之时代观。而拥抱我们的时代,正需在这一近一远的视角切换中把握其呼吸的脉搏。
历史宏观下的“远视”是对所处时代的超越。循各史家之“历史规律论”之共识,特定的规律性循时间的脉络串联起纵列的一个个社会。然“远视”是超越时代“视角主义”之囚,进而把握住历史的节律的不二路径。循尼采之视角主义观点,认识主体不可避免地囿于时代的认知局限。尤其生之于居伊波德所言的“景观社会”眼光之下,非执“远视”的眼光无以超越时代的表象,继而丢失对时代之间纵向的一致性的体认。故而,远视,向外看,向后看,看见上古先王所觅见的“天行有常”,冲破时代视角的锢囚而与黑格尔共呼吸一种绝对理念,我由是看到历史与时代背后的规律性。
而时代切口下的“近视”是回归时代的必然。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历史倒退论是脱离时代土壤的,故而伟大如孔丘,其不顾时代脉搏喊出的“吾从周”亦激不起时代的波纹。与之相反,“近视”的时代观是实践意义上的,是回归于个体归属下的时代性。人是社会与时代的产儿,人的所见所为终归以自己的时代为落脚点。深谙此道的人选择在近视中回归,这是路遥下乡十载,近观社会,以为时代作传;是世纪初学者揭起的考察热,体察第三世界的动态以洞悉世界;是记者杨威仕之帐号上的条条时评,亲近社会生活本身而对话整个时代。近一点,再近一点,摆脱对时代一无所知的盲人摸象,在“近视”中谛听时代的一叶知秋。
言及此,不难发现要旨之所在是觅得“近与远”的统一点。私以为须以厘清二者关系为切口。“远视”予人以整体的宏观历史感,“近视”则落脚并服务于当下的时代性。故,当以“近视”为落点,在“远视”中脱离时代局限以客观审视,再在以史为鉴的教诫下看得更清,行得更明、更稳。
抽离是为了回归。我们应持工具主义的理性,综合远与近以调用历史与时代为我所用,终末得以反哺生长的大地。于是,我切换我的眼光。那是我们的历史,这是我们的时代。
by联盟考生(来自网络)(5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