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日照市校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23.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肇始于孔子。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将“君子儒”作为学校培养目标,完全跳出了春秋之前以社会身份地位区分“君子”“小人”的传统认知,转而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也用以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实现其教育目标。因此,孔子儒学教育不是一般地培养儒生,而是要培养“君子儒”,这是毫无疑问的。
“君子儒”的性格虽然可从多方面加以描述,但其性格特质是“快乐”,这可从孔子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实现了孔子教育培养目标,可称为“君子儒”。孔子赞许颜回之贤,是因为颜回养成了快乐的君子人格。在孔子看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荡必然导向快乐,而快乐正是“君子儒”的性格特质。孔子将“乐以忘忧”作为自己的人格特征,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人,这便为我们认识“君子儒”的性格特质指明了方向。
“孔颜乐处”的确是可以寻觅而得的,因为它有具体的为学进路让求学者能够通达。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对这一为学进路的凝练概括。
孔子所云“诗”“礼”“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数术”层面,即作为语言形态的“诗(言)”,作为仪式形态的“礼(仪)”。作为声音形态的“乐(yuè)”;一是“义理”层面,即作为意志品质的“诗(志)”,作为理性人格的“礼(理)”,作为快乐精神的“乐(lè)”。孔子所云“诗”“礼”“乐”虽不排斥“数术”,却主要不从这一层面立论,他所注重的是“君子儒”的人格养成。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来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应该是“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几个阶段,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而不是某种具体文本或若干技艺,尽管这些文本和技艺在君子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
将“兴于诗”之“诗”理解为《诗》文本并不妥当。在孔子时代,虽然“诗”与“乐”有所分离。“赋诗言志”已经可以不依赖于“乐”,但它仍然执行着某种“礼仪”功能。如果将“兴于诗”之“诗”理解为《诗》文本,不仅与“诗”的生产和应用的历史事实不符,而且与孔子以周代礼乐文化教育弟子的教学实践也不一致。
从文字学来看,“诗”与“志”本是一字。《说文解字》:“诗,志也。”闻一多《神话与诗》和朱自清《诗言志辨》都认为“‘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竹书有“志”“诗”互释互训的文句,如郭店楚简《语丛一》之“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诗”字从“言”从“寺”,“志”字从“心”从“寺”,二字仅“言”与“心”之别;楚竹书《孔子诗论》中“诗”字或从“止”从“口”,或从“止”从“言”,而“志”字从“止”从“心”,也是“言(口)”与“心”之别。因为“志”是“诗”的内在依据,“诗”是“志”的语言表达。所以,“兴于诗”就是“兴于志”,文字学和文献学均可证明。
这样说来,孔子所云“兴于诗”,就是要求弟子通过学“诗”养成君子人格之“志”。这里的“诗”,既可从“数术”层面理解为《诗》,也可从“义理”的层面理解为“志”。“兴于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兴起于《诗》的文本,而应该理解为通过学“诗”兴起学者的君子之“志”,这种“志”既包含了意志品质,也包含了情感态度,可以是“见贤思齐”的好善之德,也可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恶恶之心。这是学者“立身成德”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起始。
同理,“立于礼”和“成于乐”也包括“数术”和“义理”两个层面。在孔子看来,“礼”的核心是“理”,是“君子儒”行事之依据,立身之根本。“立于礼”指示了“君子儒”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成为其树立社会形象的标志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至于“成于乐”,自然与音乐教育有关。在音乐教育中,以“诗”起兴,以“礼”立容,以“乐”成章,完成一个教学过程,是符合当时教学实际的。然而,“成于乐”并不以学习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指向“君子儒”人格培养。祭祀和音乐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这些手段达到培养“君子儒”的目的,只有“君子儒”才能践行礼乐文化,弘扬礼乐精神。
孔子儒学教育重视人格培养,“成于乐”就是通过学习养成君子人格的坦荡情怀和快乐精神。这样理解“成于乐”,就和“兴于诗”强调“君子儒”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立于礼”指示“君子儒”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孔子儒学教育的完整内容,也形成了“君子儒”的为学进路。当然,作为养成“君子儒”人格最后阶段的“成于乐”并非与音乐教育无关,而是自始至终相生相伴,因为作为“君子儒”人格特质和精神向度的“威于乐”是在长期的音乐教育和诗礼熏陶下形成的,它不仅不排斥全面而完整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之作为依托和凭借。
(摘编自王齐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兴办儒学,否定了以社会身份地位为区分的君子标准,转而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方面培养儒生,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
B.孔子用周代礼乐文化教育弟子,但由于孔子时代“诗”“乐”分离,赋诗言志只是为了执行某种礼仪功能,因此“诗”不能单纯理解为《诗》。
C.孔子要求弟子通过学“诗”养成君子的人格之志,是学者立身成德的第一步,是“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基础,也是为学进路中最重要的一环。
D.“成于乐”并不是与音乐教育无关,而是始终与之相生相伴;它并不以学习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指向培养君子人格的坦荡情怀和快乐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一词原本强调身份地位的崇高,但从孔子开始被赋予道德的含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的“君子”和身份地位无关。
B.郭店楚简和《孔子诗论》中“志”“诗”写法不同,但都认同二字只是“言”与“心”的差别,可以证明“诗”与“志”本是一字。
C.“礼”核心是“理”,是君子行事立身的依据,如果不具备理性人格,君子就无法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也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D.培养“君子儒”人格,“兴于诗”强调逻辑起点,“立于礼”指示行为准则,“成于乐”养成坦荡情怀和快乐精神,三者不可颠倒。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中孔子“立于礼”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B.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D.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4.请用文本中的观点对下面这句话加以分析。(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草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5.本文是如何阐述“君子儒”的为学进路的?请简要梳理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壮行 刘博文
二十三岁学拳,为时不晚。
“尽管奇经八脉早就发育健全,但你尚存慧根。你小子聪明之处在于拜在我咏春门下,若是去往街对头英租界那家洪门铁线拳馆,此刻恐已落入贼船。”师父接过茶,轻轻沾一下嘴唇,如是言道。
“有这么夸张?不都是南拳!”手执茶水的薛岳俯首,嘴边挂着师父在上,一对眼珠子却转个不停。宁当鸡头不做凤尾,要不是洪拳馆徒弟众多,担心学不到什么精髓,他才不会来这儿。
毕竟洪拳硬气,男子汉就该练它,多阳刚。
咏春,女人拳,扭扭捏捏,有没有用还得另说。
“有没有用一试便知!”师父看透薛岳的心事,清瘦的面颊上显出点点笑意:“你出手!”
“当真?”薛岳脖子扬起。
“男子汉大丈夫,什么当真当假的,随便打。”
先前在码头扛包维持生计,薛岳自认手劲异于常人,很少出重手。乱拳打死老师父的事,自民国成立来,这些年间可没少发生,是以第一拳击出,他报以谨慎的态度。
却不料虎虎拳风像是砸在棉花上。
难不成真有点门道?第二拳伴随疑问击出,师父宛如探囊取物般,竹竿状纤瘦的手臂已迎至薛岳面门。
师父合拳作掌,将薛岳巨大的力道轻轻松松收回,只在他额头上蜻蜓一点,如风起于青萍之末。
薛岳尚未反应过来,一场斗力便告结束,事实证明,乱拳打死的只可能是假师父。
“你讲的没错,咏春确是女人拳,但并非专门给女人练,咏春拳乃百年前五枚师太所创立,后经女侠严咏春发扬光大,其与佛山梁博俦结为伉俪,乃广东武林一段佳话也。”师父端起茶杯,很响亮地啜了一口,气势顿时十足。
“与洪拳等大开大合的南拳不同,咏春注重近身搏杀中以巧卸力,以弱胜强,多为中线出手,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为其内核。摊,拍,圈,膀,伏,枕,护,耕,咏春由上述八种基本手法构成,莫要觉得我说的枯燥无味,练琴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师父合上茶盖,拜师茶结束。
薛岳清楚记得这话,就像拜入师门那晚广州城四起的枪声,震耳欲聋,枪快还是拳快的质疑遍布在大大小小的国术馆内。
他不在乎,或者说,自己学拳的动机单纯,练武不是为了喊打喊杀,无非是在谋生时能不受人欺负。
不曾设想,追随师父三年,除入门身法二字钳羊马、日字冲拳外,他竟没学到任何搏斗本领。
师父,亦远比自己想象中孬。
“他若有种,就该与我一道,打平租界对头那洪拳馆,而非在我被沙包大的拳头围殴后,默不帮手,反而教训起我来。”薛岳心中有气,口中不平。
“你给我记住,中国人的拳头对外不对内!”师父厉声呵斥。
又来这套!薛岳无法接受这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师父坐视不管的态度除了让自己寒心,也更坚定了他对于咏春不能打的看法,师父,呸,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孬种罢了。
良禽尚知择木而栖,倒不如回码头继续扛包来的安生!
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岂有山河在?在日本人放下三个月打赢中国的豪言,大肆进军广州城后,薛岳方彻底明白,彼时城里城外,枪炮声震耳欲聋,港口的江水都叫鲜血染作赤色。
乱世,硝烟,烽火。回过神,他已赶上离开港口的最后那班轮渡。
上船前听得岸边传来熟悉的声音,竟是洪门铁线拳的弟子,薛岳眉头紧蹙,压低帽檐。
从大伙谈天中他才晓得,租界外的咏春拳是唯一没有撤出广州城的国术馆,梁师傅说了,誓与广州共存亡,用咏春,为国术一壮行色。
您各位爷猜猜,是咱拳头硬还是子弹更威猛?
众说纷纭,船舱中更有好事者支起赌档。
七步之内,拳快;七步之外,没必胜的把握。
不过,凡事都有但是。
向来瞧不上师父的他,在船驶出港口前纵身跃起,几个跳落,上岸,朝租界方向奔去,终究来晚了一步。
子弹在师父身上迸射出扑鼻的血腥气。
“师父,你这是何苦?”薛岳跪泣。
“小子,快走!”师父纤瘦的手臂,指向北方。
一路向北,薛岳脑海中全是师父一息尚存前,耗尽气力给的答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吾辈一死开国人民智,为时不晚!”
确实不晚,被师父竹竿状纤瘦手臂击碎喉咙的鬼子,无一人得以活命。
“你记好,咏春向来讲究以弱胜强,去北方偷偷开枝散叶搅拳,待到春光潋滟晴方好时,若我泉下有知,佑吾门人上阵多杀鬼子。”
薛岳挥泪,先北上,再南下,何惧关山路遥,当为师父一壮行色,用咏春。
(有删改)
6.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女人拳,扭扭捏捏”“咏春不能打”,这说明薛岳最初由于年少气盛,对咏春拳的理解浮于技艺表面,认为其不如洪拳。
B.“像是砸在棉花上”“宛如探囊取物般”,一场力斗被轻松化解,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拳法精湛、高深莫测的师父形象。
C.追随师父三年没学到任何搏斗本领,加之日本人大肆进军广州城,城里城外烽火硝烟,这直接导致薛岳下定决心离开师父。
D.从认为“师父是徒有虚名的孬种”到见师父中弹后“跪泣”,最终“挥泪”离别,薛岳完成了对师父和咏春拳认识的转变。
7.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岳手执茶水拜师的情节,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了他虚伪圆滑的性格特点。
B.小说详写咏春拳的来历和拳法特点,表现了师父对咏春拳的精通与热爱,丰富了小说内容。
C.“你给我记住,中国人的拳头对外不对内!”,这为后文师父用咏春拳击毙鬼子埋下伏笔。
D.洪门铁线拳弟子在码头上的对话未加引号,这样处理使小说表达更加流畅,叙事更加紧凑。
8.侧面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小说在塑造“师父”形象时运用了侧面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壮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克用①攻罗弘信,侵掠遍六州。朱全忠召葛从周于郓州,使将兵营渔水以救罗弘信。六月,克用引兵击从周。汴人多凿坎于阵前。战方酣,克用之子遇坎,马踬,汴人生擒之。克用自往救之,马亦踬,几为汴人所获。克用顾射汴将一人,毙之,乃得免,引军还。兖、郓属城皆为汴人所据,屡求救于李克用,克用发兵赴之,为罗弘信所拒,不得前。初,李克用屯渭北,李茂贞、韩建惮之,事朝廷礼甚恭。克用去,二镇贡献渐疏,表章骄慢。上②自石门还,于神策两军之外,更置安圣、宣化等军,选补数万人,使诸王将之。延王、覃王又自募麾下数千人。茂贞以为欲讨己,语多怨望,嫌隙日构。茂贞亦勒兵扬言欲诣阙讼冤,京师士民争亡匿山谷。上命诸军以卫近畿,延王屯三桥。茂贞遂表言:“延王无故称兵讨臣,臣今勒兵入朝请罪。”上遽遣使告急于河东。丙寅,茂贞引兵逼京畿,覃王与战于萎馆,官军败绩。秋,七月,茂贞进逼京师。廷王曰:“今关中藩镇无可依者,不若自鄜州济河,幸太原,臣请先往告之。”辛卯,诏幸鄜州;壬辰,上出至渭北。韩建遣其子奉表请幸华州上不许而建奉表相继上及从官亦惮远去。癸巳,至富平,遣宣徽使元公讯召建,面议去留。甲午,建诣富平见上,领首涕泣言:“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贞。陛下若去宗庙园陵,远巡边鄙,臣恐车驾济河,无复还期。今华州西距长安不远,控带关辅,亦足自固。臣积聚训厉十五年矣,愿陛下临之,以图兴复。”上乃从之。乙未,宿下邽;丙申,至华州,以府署为行宫。茂贞遂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李克用:河东节度使,与朱温(朱全忠)争霸。②上:唐昭宗(867-904),为朱温所杀。唐朝灭亡于公元907年。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建遣其子①奉表②请幸③华州④上不许⑤而建奉表⑥相继⑦上及从官⑧亦惮远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贡献,文中指给朝廷进贡,现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
B.诣,文中指“到……去”,与《桃花源记》“诣太守”中的“诣”意思不同。
C.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辛卯”属于干支纪日。
D.泣,文中指哭泣,与《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中的“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葛从周按照朱全忠的命令,从郓州撤回,带领军队在酒水驻扎以救援罗弘信,并在阵前生擒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
B.李茂贞在李克用撤离渭北后,对朝廷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前恭后倨,日益骄慢,甚至部署军队,要赴京师申诉冤屈。
C.唐昭宗为了应对危机,提前准备,扩充军队,增补了几万人,让诸王统率,但最终仍然没有抵挡住李茂贞对京师的进逼。
D.唐昭宗离开京师后,听从韩建的建议驾幸华州:李茂贞进入长安,放火烧毁了自中和年间以来所修缮的全部宫殿和店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克用自往救之,马亦踬,几为汴人所获。(4分)
(2)茂贞以为欲讨己,语多怨望,嫌隙日构。(4分)
14.韩建劝说唐昭宗来华州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次公子①之官安仁监税 杨万里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
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龙断②欲何为?
【注】①次公子:杨万里的次子杨次公。②龙断:垄断。龙,同“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认为次子做官稍微晚一些,此次前往安仁任职,不要被离家之情牵绊。
B.诗人不满官府苛捐杂税的繁重,期望儿子为官后有所作为,减轻百姓负担。
C.诗中运用了“非”“只”“岂”等虚词,加强语气,强化情感,表现力强。
D.从全诗来看,诗人的送别之语不仅有耳提面命,谆谆告诫,更有平安祝愿。
16.诗中谈到哪些为官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带有浓浓乡土气息的炊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如《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说山中别有洞天,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意识地把它形象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奇异而璀璨的洞中景象。
(3)小刚学古代史的时候,知道孔子非常崇拜周公,后来发现在诗歌中也经常运用周公的典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很多人觉得肉在刚宰杀的时候是最鲜嫩可口的,A___________。刚宰杀的时候,肉的乳酸含量最高,动物的肌肉纤维就会变硬。这时候的肉口感不佳,有异味,而且吃起来也非常硬。可宰杀完的鲜肉如果立刻冷冻,会发生更强烈的肌肉收缩,口感更加粗硬。
那么,肉在什么时候最适合食用呢?一般来说,①宰杀后的肉保存1到3天在4℃的环境里,②口感最佳。③这是因为肉里的蛋白质被分解转化为氨基酸的原因,④葡萄糖的含量上升,⑤脂肪变成了带有香味的脂肪酸。⑥由于这一系列物质的变化,⑦使它尝起来有浓厚的肉味和果仁香气,⑧吃起来松软多汁而且滋味鲜美。
B___________。如果放的时间太久,肉就会进入自溶变质阶段,会发臭、发黏、发绿,这是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出的硫化物、细菌毒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桐花绽放山乡,层林因之一芳。鄂西北,山岭连绵,那是油桐的世界。而油桐,是乡亲们的一大骄傲。春来了,敲锣打鼓地开场,像妈妈叫醒孩子快快起床。可桐林还有些睡意,不情不愿。春雨丝丝,清风缕缕,蛙声阵阵,抬眼看看,倏然一惊:天地已被占尽,万物都在出彩。这时候,桐林方才略略有点着急,抖擞抖擞精神,酝酿出花蕾,排开在枝头,以烟花绽放的方式,渐次展开应有的笑颜。遂而,花千树;遂而,山万重;遂而,千层万叠花如海。
桐花的花瓣里有时间,花事里有心事。当梅子黄熟时,夏日浓荫里,桐花开始变身为青果点点。过一阵子再来,炎炎烈日下,桐果已挂满树梢,籽粒俨然。熊熊暑气日蒸,白天黑夜充盈,桐籽足月了,桐果圆圆的,小小灯笼的样子。秋声悄然盈袖,油桐树蒲扇样的叶子日蔫,不再遮挡视线,农人噼噼啪啪开始敲打桐籽。一阵阵滚落中,一篓篓桐籽收进场院,接着,一筐筐籽粒运出,送进油坊……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信息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请简要分析文中使用“一阵阵”“一篓篓”“一筐筐”等数量叠词的好处。(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首体坛,有太多的“最后一刻”让我们心潮澎湃。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在先丢两球的情况下,中国女足连扳三球击败韩国,夺得冠军;第19届杭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子团体决赛,中国队在先输两局的情况下,连赢三场,夺得金牌……这些体育故事都告诉我们: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断言胜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日照市校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23.11
1.D[解析]A项“否定了以社会身份地位为区分的君子标准”,不当。B项“只是为了执行某种礼仪功能”,不当。C项“是为学进路中最重要的一环”于文无据。
2.B[解析]“可以证明‘诗’与‘志’本是一字”错。
3.C[解析]A项,“礼”指向的是父子伦理。B项,“礼”指向国家秩序层面。C项,“礼”指向“君子儒”的人格养成。D项,“礼”指向仪式形态的“数术”层面。
4.①孔子赞许颜回之贤,是因为颜回养成了快乐的君子人格。②颜回具有坦荡的胸怀,可以不受物质等外在条件的制约,具备了“君子儒”的性格特质。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首先总说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君子儒”的为学进路;②接着从“数术”和“义理”两个层面来阐释“诗”“礼”“乐”的含义;③然后分别从“诗”“礼”“乐”三个方面阐述“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几个阶段。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解析]C项“日本人大肆进军广州城,城里城外烽火硝烟”不是薛岳离开师父的原因。
7.A[解析]“表现了他虚伪圆滑的性格特点”错。
8.①以薛岳对师父的态度变化来衬托师父的武艺高超,以洪门弟子在码头的议论衬托师父誓死御敌的民族气概。②以城内战争场面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师父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为国术壮行色。师父以咏春拳来展示中国拳头硬,誓与广州共存亡,开国人之民智。②为师父壮行色。薛岳决心将咏春拳法发扬光大,上阵杀敌,保家卫国。③通过师徒二人的壮行,体现国人雄壮豪迈的民族英雄主义。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④⑤⑦[解析]原文标点:韩建遣其子奉表请幸华州,上不许,而建奉表相继,上及从官亦惮远去。
11.D[解析]“座中泣下谁最多”中的“泣”指眼泪。
12.A[解析]“并在阵前生擒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的是汴人,不是葛从周。
13.(1)李克用亲自前往救他儿子,战马也绊倒了,几乎要被汴州军队擒获。
【评分标准】4分。自:亲自。踬:跌倒,绊倒。为……所,表被动。获,抓获,擒获。每点1分。
(2)李茂贞认为朝廷要讨伐他,言语中有很多抱怨,隔阂一天天加深。
【评分标准】4分。以为,认为。怨望,怨恨。嫌隙,隔阂。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每点1分。
14.①时局混乱,不能远行。②华州地理位置重要,足以自卫。③华州资财兵力充足,有望复兴。
【评分标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李克用攻打节度使罗弘信,在六个州的范围内侵扰抢掠。朱全忠召令正在攻打郓州的葛从周,让他带领军队在洹水驻扎以便救援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六月,李克用率领军队攻打葛从周。汴州军队在洹水的阵地前挖凿了许多沟坎。双方交战正激烈的时候,李克用的儿子遇到沟坎,马被绊倒,汴州军队将他活捉。李克用亲自去救他儿子,战马也绊倒了,几乎就要被汴州军队擒获。李克用这时回身发箭射中一名汴州军队的将领,将他击毙,这才免于被俘。李克用带领军队从洹水返回晋阳。兖州、郓州所属的城镇都被朱全忠的汴州军队占据,兖州、郓州多次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军队前往,又受到节度使罗弘信的阻截,无法向前开进,兖州、郓州从此一蹶不振。当初,李克用在渭水以北一带驻扎时,李茂贞、韩建惧怕他,侍奉朝廷的礼节十分恭谦。李克用离开后,李茂贞、韩建二人向朝廷进献贡品逐渐减少,进呈的表章也骄横傲慢起来。昭宗从石门返回京师后,在左、右神策军之外,又设置安圣军、宣化军等军队,挑选增补几万人,命令各王统领。延王和覃王又自己招募属下人马几千人。李茂贞认为朝廷要讨伐他,言语中有很多抱怨,隔阂一天天加深。李茂贞也部署军队扬言说要前赴京师向朝廷诉讼冤屈,京城长安的士民争先恐后地逃到山谷里躲藏起来。昭宗命令各军护卫京师一带,并命延王到三桥驻扎。李茂贞于是向朝廷进呈表章说:“延王无缘无故地发动军队讨伐我,我现在率领军队前赴京师请朝廷治我的罪。”唐昭宗立即派使臣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告急。十七日,李茂贞带领军队逼近京畿一带,覃王在西部的娄馆迎战,结果朝廷的官军战败失利。秋季,七月,李茂贞进军逼近京师长安。延王说:“现在关中一带的藩镇没有可以依靠的,不如从鄜州渡过黄河,到太原去避难,我请求先行一步去告诉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十二日,昭宗颁下诏令出巡鄜州;十三日,唐昭宗离开京师到达渭水之北。韩建派遣他的儿子献上表章请唐昭宗到华州,唐昭宗不同意,可是韩建进呈的表章接二连三地送到,昭宗和跟随的朝中各官也有些怕到远处去。十四日,昭宗到达富平,派遣宣徽使元公讯召韩建前来,要与他当面商议是东去太原还是留在华州。十五日,韩建到达富平拜见昭宗,他下跪磕头痛哭说:“当今各藩大臣骄横跋扈的,并不止李茂贞一人。陛下如果离开宗庙园陵,到边远的地方巡游,我担心皇帝的车驾渡过黄河,就再也没有返回的时候了。现在华州往西距离长安也不远,控制关中京畿一带,也足以自卫。我积聚资财训练军队已经十五年了,希望陛下驾临华州,以图振兴光复。”昭宗于是依从了韩建的意见。十六日,昭宗在下邽住宿;十七日,到达华州,把韩建的节度使司作为皇帝的行宫。李茂贞便进入长安,自从中和年间以来所修缮的宫殿、市街店铺,全都被李茂贞放火烧毁。
15.D[解析]“更有平安祝愿”不当。
16.①做官的学问应该在处理公务的实践中获得。②切忌把廉洁当作哗众取宠的手段。③不要争名夺利。④要爱护百姓。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任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17.(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评分标准】6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8.A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B肉不能存放时间太久
【评分标准】4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语句①修改为:宰杀后的肉在4℃的环境里保存1到3天。
语句③修改为:这是因为肉里的蛋白质被分解转化为氨基酸。(不可修改为:这是肉里的蛋白质被分解转化为氨基酸的原因。)
语句⑥修改为:这一系列物质的变化。或语句⑦修改为:它尝起来有浓厚的肉味和果仁香气。
【评分标准】6分。每处2分,只写序号、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20.B[解析]A提起下文。B解释说明。C总结上文。D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21.①把“千层万叠花”比喻成“海”,形象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茂。
②连用三个“遂而”领起语句,结构一致,节奏感强,把桐花渐次开放的情形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既可以表示数量多,也有叠字的语韵美。②再现了收获桐花的过程,表达了农人丰收的喜悦。③直观形象,极具画面感。
【评分标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3.评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