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刻画人物的手法
2、分析阿Q和“阿Q们”的精神胜利法
3、体察鲁迅先生文字背后的悲悯情怀
【教学重点】
阿Q和“阿Q们”的精神胜利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借助上海虹口鲁迅纪念馆馆藏的《阿Q正传》的手稿来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借《阿Q正传》独特的发表过程来体现其非凡的意义。
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
由文章标题《优胜纪略》和《续优胜纪略》来推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阿Q运用精神胜利法获胜之二三事。
阿Q的标志性动作“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作为线索。
(一)阅读《优胜纪略》,概述阿Q“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的二三事的始末,并通过鉴赏来分析精神胜利法的含义。
明确:
事件一:癞头疮事件
事件二:赢钱遭打失财事件
精神胜利法之一:自欺欺人
(二)在《优胜纪略》里,所有的苦痛转化为心满意足都是在阿Q的身上发生的,到了《续优胜纪略》这一章,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颇有些“转嫁屈辱”的味道了。请学生说说阿Q是怎么转嫁屈辱的。
明确:
阿Q被他最厌恶的两个人给打了,一个是被他看不上眼的王胡,另一个是对头假洋鬼子,然后阿Q就通过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来获得胜利,概括为“三战事件”(请学生分角色朗诵这一段文字),并鉴赏分析。
精神胜利法之二:欺软怕硬,欺凌弱小
总结:精神胜利法的内核:自欺欺人、欺凌弱小
三、未庄“阿Q们”的精神胜利法
在未庄“心满意足得胜而走的”,通过精神胜利法获胜的难道只有阿Q一人吗?请学生谈谈看法。
明确:
闲人(包括酒店里的“赏鉴家”)、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
闲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酒客,他们代表了未庄各个阶层,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羞辱折磨比自己弱小的人来获得愉悦。
四、超越时空的“阿Q们”的精神胜利法——人性
难道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未庄所独有的吗?
明确:不论时间还是空间,阿Q依然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焉,这个精神胜利法依然深藏在每个个体生命之中,它可以消弭国界,超越时空。
五、 鲁迅!鲁迅!
龙应台说作家分为三种: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明确:
最后一句话,鲁迅先生当之无愧,因为阿Q在我们的身边从未缺席,他就是我身边的那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很容易在文章当中找到自己;还因为通过鲁迅的眼光,我们和未庄里的人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中我们不仅看见愚昧,同时也看见了愚昧背后的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只要有奴役,这种精神胜利法就必然存在。鲁迅的愤世嫉俗的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于明知是错却不可动摇的人性的悲悯。
【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中教师的预设过多,也是课件的弊端,使得整堂课不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果,而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往预设的路线走。此外,因为,教师没能重点突出,担心课堂内容难以全部完成,因此,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教师快速给出答案,使得课堂成为教师“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