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3. 不懂就要问
*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这篇课文所讲的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所以,课文里会出现一些我们不太懂、觉得很新鲜的词语,用“ ”画出来。
私 塾
哪些词语你想进一步了解?不懂就要问。
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个人设立的教学场所。
私 塾
可插入两幅私塾图片
私塾
戒 尺
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博学而严厉,三味书屋里,不但有戒尺,还有罚跪的惩戒措施。
郭沫若小时候也受到过“戒尺”的惩戒。
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戒 尺
可插入戒尺图片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私塾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私塾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私塾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方 法 选一选,打“√”
1 在题目中直接写出来
2 在开头强调一下
3 在结尾强调一下
4 通过文章里某个人物的嘴说出来
5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篇文章想强调一个观点,一般会用到下面五种方法, 这篇课文用到了哪些方法?
(默读课文,填表格,打钩)
√
√
√
√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课文讲了 小时候在 念书,
为了 的故事。
(人物)
(地点)
(事件)
为了告诉我们“不懂就要问”这个道
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个例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后人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有三百多条,其中叫中山路的占了一半以上。这种现象在世界上非常罕见。
可插入中山路图片
可插入孙中山画像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孙中山提问是冒着风险的?浏览课文,找句子。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课文讲了 小时候在 读书,
为了 的故事。
(人物)
(地点)
(事件)
孙中山
私塾
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责罚,壮着胆子提问
概括的时候,还是要强调孙中山有可能会因为提问而被责骂、挨打。谁再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你有例子可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