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
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掘
D.学术论著
2.陶寺遗址的王级大墓中出土了龙盘、特警、陶鼓、鼍鼓、漆祝、玉饰法衣等礼仪用品,
大墓里随葬了成组的精美的玉礼兵器钺、戚、弓、矢等;王权垄断了对于政治和宗教以及宫
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手工业,王权也控断了天文历法。这表明当时
()
A.手工技术领先世界
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礼乐制度成熟完善
D.国家初始形态具备
3.据《史记》记载:“周幽王用婆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適(同‘嫡’),数欺诸侯,诸
侯叛之。”由此可知,周幽王之死的制度性原因是违背了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分封制
4.右图为“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其形似植树于土堆之上,后引申为堆、家之义。
这反映了分封制的内容之一是
()
A.授爵
呼爱文
文
B.授土
童
C.授官
D.授民
5.《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
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则材料
()
A.反映了井田制下的耕作情况
B.证明了土地可以随意地买卖
C.说明了农村雇佣关系的出现
D.解释了诸侯争霸战争的根源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7页
6,“吾族务要格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和睦,端
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
宜怜穷困。”与材料核心思想基本一致的学派是
()
A.兵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7.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
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这种变化促进了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百家争鸣
D.华夏认同
8.《商君书》载:“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
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
A.奖励军功
B.君主专制
C.重农抑商
D.取信于民
9.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
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陆梁地,为桂淋、象郡、南海”,秦
在这些边远地区设立郡县,并且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这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C.地方经济发展
D.消除地方割据势
11.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
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
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C.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D.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12.《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样的
背景下,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强化法制,加强管理
B.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C.加强集权,废除分封
D.推崇儒家,强调礼乐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