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卷(2025届)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窃、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墨子这种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
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材料二: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
B. 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
C. 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D. 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
B. 儒家所认为“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
C. 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
D. 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
3. 下列发明,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 )
A. 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
B. 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
C. 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
D. 郭守敬发明了一种类似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4. 两则材料谈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①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眩目的阳光直射着这个河岸台地上的小镇。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啦,他惊奇地想。他完全回忆不起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什么景物。那时我急得心火上蹿,因为我连自己被大卡车拉到了哪里全都不知道。他感慨地走在一条土巷子里,默默地想着。那天,为了避免暴露扒车者身份,他只是查对着一本薄薄的《革命串联地图》,猜测着卡车前进的方向。他只猜对了一点:这车从绥德东关一钻出来,就根本没有去什么军渡或宋家川,而是一头向东南扎下去,顺着无定河的大深沟,顺着“曲流宽谷”。
②街巷上小饭棚、小客店鳞次栉比。他买了些白荞麦面皮的、包着粉条、菜和一点清油的馅饼。那饼炸得又黄又脆,他香甜地边走边吃。
③接着这卡车将要开到黄河边去,顺着无定河最后的一段河谷一直开到黄河西岸。这辆解放牌卡车马上就要登上那段路程。那段路他曾经饿着肚子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觉得有些心跳,有种苍老的、他觉得不是自己该有的慨叹般的情绪在堵着胸膛。当卡车在山嘴上头换了挡,发出一种均匀的吼声时,他的眼睛亮了:他认出了这个地方。
④真是这里,他默念着,真是这条路。我全认出来啦,我想起来啦。十几年前,他就是从这个山嘴转过来,一步步踏上被暴雨冲得沟渠纵横的道路的。他把最后一块白荞麦粉条馅饼塞进嘴里,用两只手握牢车厢板,开始专注地望着渐渐向前方倾斜下去的高原。
⑤“喂,喂!”他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唤着他。他转过身来。“喂,你是去河底村么?”那
女的轻轻问他。他觉得她满口典型的北京知识青年腔。
⑥他和她互相谈了一会儿。她告诉他自己是某小报的摄影记者;他也介绍说,他是新疆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⑦“我想拍几张新鲜点的黄河照片,”她解释说,“就上了这趟车。河底村那儿的黄河和无定河相汇,我想可能比壶口啦,风凌渡啦,三门峡啦新鲜点。”
⑧“放心。用得着的时候,我会帮你忙。”他结束了谈话。
⑨他又转身抓住车厢板。就是这条路,可是现在看着却这么陌生。岁月真能消蚀一切哪,饿着肚子走了半天的路,居然也会被忘掉。那时你才二十岁,衬衣口袋里只有不足十块钱。你从青羊坪小镇子下了车就走上这条土路,不但没吃白荞麦面的素馅饼,而且从清晨就滴水未下肚。你走了那么久,翻过一架又一架黄土老帽,见一个人就问一句“嗑[法】黄河还有多么远?”陕北的里程和阿勒泰草原的里程一样,越走越大,一会儿一个数。从三十里到四十里,从二十里又到四十里。现在看来可能是一共四十里,因为你走了半天整。你的球鞋里灌进了细细的黄土末,你一路喝清亮些的渠水。后来你在一个山梁上看见一个老汉在毛棚下卖西瓜,你咬咬牙掏出五毛钱买了一个。你和那老汉聊天,说你从延安来,还到过延川和延长的油矿。老汉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三延的女子没人看。”你觉得蔫了半截。不过那瓜真甜。后来你一路摘没熟的枣子吃,因为这种枣沿着黄河西岸长,所以叫河畔枣。那时节的河畔枣又青又涩,吃得你肚子发胀,可是你一点儿也不饿了。你快活得唱着“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那时你像一只鸟儿一般轻捷,敢从高高的山崖上跳下去抄近路。你还追赶过一只野兔子,那青灰色的兔子在这黄土世界里显得鲜明而刺眼。可是你没追着,累得满头大汗地躺在又干又烫的黄土上喘气。等到你爬一座大山时你累了,那段公路又稣又软,上面结着开裂的硬皮儿,下头是软陷的松土。你咬紧牙往上爬,白花花的毒日头晒得你嗓子冒烟。你后悔没有省下半个瓜带着。可是那时你的生命像刚点燃的一簇火,你的四肢都弹性十足。你知道你的心脏特别健康,脉搏又沉又稳。所以你赌了一股狠劲儿要和那座黄土山比一比,你决定不停步一口气爬上山顶。你信心十足地踏住龟裂的黄土硬皮,然后有力地蹬直膝盖的关节,一步步地攀登着。后来,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你看见了黄河。
⑩他突然听见那姑娘尖叫起来:一
“快看!黄——河!”
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解放车正登上山顶。这一定就是那座黄土高山,你全忘啦。他轻轻地责备着自己,屏住了呼吸。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蓝青色的山西省的崇山如一道迷朦的石壁,正在彼岸静静肃峙,仿佛注视着这里不顾一切地倾泻而下的黄土梁峁的波涛。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潮湿凉爽的河风拂上了车厢,他已经冲到了卡车最前面,痉挛的手指扳紧拦板。
这个记忆他可没有遗忘。这个记忆他珍存了十几年。他一直牢牢记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
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
(节选自张承志《北方的河》,有改动)
【注】嗑:方言,意思是“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是因为眩目的阳光,还有来自内心的迷茫,对这个小镇他竟然一点都回忆不起来。
B.来到自己珍存了十几年的回忆之地,苍老的、慨叹般的情绪堵着他的胸腔,这表现了他重回旧地时无法言说的激动。
C.面对黄河磅礴壮观的景象,年轻时的他目瞪口呆,惊惶失措,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个体生命的渺小。
D.黄河是主人公梦想萌发的地方,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王国的过程交织着对理想的追寻和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双线交织,明线是“他”坐车去看黄河,暗线是途中“他”回忆自己过往的人生。
B.小说夹杂着方言俚语,还多次描写当地的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西北文化特色。
C. 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写出了黄河辽阔浩莽的景象。
D.小说以时间、空间交错的方式叙述,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坚定执著、顽强不息的形象。
8.文中第⑨段为什么如此详细描写“他”寻找黄河的经过?请联系全文阐述。(4分)
小说叙述故事穿插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赐钱二百万以葬 举贤以自佐
B.惶恐饮药而死 人而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为之于未有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1.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3分)(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4.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
【注释】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②饘(zhān):稠粥。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落萧瑟的基调。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的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16.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高度赞扬屈原面对种种邪恶,始终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品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书愤》中,陆游把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_______________”,而到了晚年却“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3)“沧海”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逃离异族统治下的齐鲁,远赴江南临安的故国怀抱,辛弃疾怀着满腔报国热忱,上书《美芹十论》《九议》等北伐用兵策论。然而,南宋朝廷( ① ),以半壁残山剩水为满足,反应冷淡。当权者尽管知晓他的行政才能并加以任用。他能够在两湖、江西等地方官任上一显身手,但这远远不是他所奢望的。收复失地、洗雪国耻,才是他不变的初心,然而最高层无意让他参与恢复大计。另外一方面,他刚直不阿的品行、( ② )的作风,也不见容于曲意逢迎、敷衍拖沓的官场。各种谗言,阴风暗箭一样,不时向他袭来。
他( ③ ),提前为自己做归隐的准备。他与门人来到铅山鹅湖山一带,寻觅合适的住所,在奇师村后发现了一眼泉水,清澈澄碧。他一见就喜爱上了,不忍离去,他决定在此修建住所,度过余生。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各种谗言不时中伤他”,意思基本相同,而原文更好,请简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们纷纷呼吁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的惯例, ① ,增加服务供给。“博物馆热”反映了老百姓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持续增长。可以肯定,“博物馆热”不但会持续下去, ② 。未来,面对人们越来越旺盛的“逛馆需求”,博物馆仅仅取消“周一闭馆”恐怕是不够的,还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升服务水平。
近几年, ③ ,比如有的地方将艺术活动、艺术市集搬进博物馆;有的地方借助新技术,为馆内文物插上数字化“翅膀”,让其与观众在“云端”相遇;有的地方邀请观众在博物馆里体验沉浸式互动;有的地方让文物“流动”起来,拓宽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所有这些尝试和探索,都为博物馆跟上时代步伐、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
21.下列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博物馆热”反映了老百姓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
B.为文物插上数字化“翅膀”
C.让其与观众在“云端”相遇
D.有的让文物“流动”起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 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大家读了以下关于“始”“终”的文句颇有感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之一,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作为研习成果,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 A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可知;再由后文“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说的“利”是个人之私利;而由“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可知,墨家所说的“利”是公利、他利。故选A。
2. 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B.“应该被摈弃”错,儒家对于“利”的学说在历史上有其作用,“应该被摈弃”之说没有历史地看问题。故选B。
3. C【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二中“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可知,C项中的发明,和材料二中的公输削鹊一样,都是单纯为了展示技术之“巧”,而不是为了便利民生。故选C。
4. ①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
②由“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5. ①“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②“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社会离不开“义”。③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可知,“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
②由材料一“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材料二“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可知,“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社会离不开“义”。
③由材料一“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可知,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
6. B
7.D
8.(1)交代故事背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2)强调过程的艰苦性,与下文“该记忆无法遗忘”形成呼应;(3)塑造主人公无畏顽强的人物形象,表现鼓励追求理想的作品主旨;(4)舒缓叙述节奏,使小说具有摇曳之美。(4分。一点1分,三点4分)
9.①“他”是小说主要的叙述人称,表现的是主人公当下坐车前往黄河的情节及所思所感,使用第三人称,更加客观冷静;②“我”更侧重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强烈地表现出当年初到此地的慌张和如今故地重游的兴奋;③“你”集中在回忆爬黄土山、初遇黄河的叙述中,增强了对话和审视意味,表现了主人公年轻时的生命力。(每点2分,共6分)
10 A
A.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B.而,连词,表承接;表假设,如果;
C.于,介词,到;介词,在;
D.因,连词,于是;介词,凭借。故选A。
11 B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①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⑤是李陵自愧之言。排除①⑤。 故选B。
12B. B.“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故选B。
(1)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显示在哪里呢?
(1)关键词:空,白白地;苦,受苦;安所见,显示在哪里。
(2)您一定要让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2)关键词:降,使动,使......投降;毕,结束;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在您面前死去。
14.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屈原: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
共同点: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高尚品德、行为。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奠定了全诗寥落萧瑟的基调”理解错误。本诗描写了农村秋日的美景,赞颂了农民的勤劳和淳朴,为读者呈现了农家秋日祥和、闲适的景色和生活态,没有表现寥落萧瑟的氛围。
16.答案: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②天黑行人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③虽今年“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写诗人在城外游走,看到的是在秋收完毕之后,樵夫牧童晚上回来,表现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行人迷去住……昏黑慎原陆”写诗人迷路了,还好有田家老翁笑着想要留下诗人,表现了诗人对田家老翁的感谢,赞美了田家老翁的热情与善良。最后写到“今年幸少丰,无厌与粥”,虽是丰年,但招待诗人最好的食物仍然是粥,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词句注释:
饶:富足、多。
2.蒺藜(jí lí):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果皮有尖刺,种子入中药。
3.萦:围绕;缠绕。
4.蓼(liǎo)花:草本植物,果实卵形,扁平。全草入中药。
5.被:遮盖。6.陂(bēi):池塘。
7.绿:一作“渌(lù)”,澄清。8.竟:完毕。9.行人:指诗人自己。
10.竞:竞相,争相。 11.念:关心。 12.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13.饘(zhān):稠粥。
诗歌翻译:古道上飞满了蒺藜,蒺藜又弯曲缠绕在古城墙僻处。蓼花覆盖在堤岸上,池中之水更加寒冷,更加清绿。此时秋收已完毕,日暮时分,樵夫牧童都回去了。寒风劲吹,榆树柳树越加稀落,霜更加重了,梨枣也已透熟。行路之人在归途中迷失方向,野鸟竞相寻找归宿。田家老人笑着留我,嘱咐在昏黑的地面上要谨慎小心。幸亏今年收成稍微好一点,有粥吃,请不要嫌弃。
诗歌鉴赏:本诗是柳宗元《田家》组诗的作品之一,诗中记述了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投宿农家受到殷勤款待的经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美景的喜爱、对农民的勤劳和淳朴的赞颂及对穷苦民众的深切同情。全诗言辞质朴,情感真挚,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本诗前八句描绘的是秋收后农村的景象,后六句则是描绘诗人因迷路在农家借宿的经过。前四句对古道、河岸和池塘的细致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秋收后农村的优美景色;接着描绘樵夫和牧民晚归的情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再下来“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两句是对秋天丰收景象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农民的勤劳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然后借鸟儿归家和自己因贪恋景色而迷路,自然过渡,承接上文的秋日景象,又引出下文寄宿农家;最后两句“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既和上文今年丰收相呼应,又从侧面反映出农家平日生活的贫苦,还表达出诗人对封建官吏的憎恶,对穷苦民众深切同情的民本思想和对自己遭贬永州、前途无望的愤慨。
17(1)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中原北望气如山 镜中衰鬓已先斑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18.(3分)(答案示例)①苟且偷安②雷厉风行③未雨绸缪
19.(4分)尽管当权者知晓他的行政才能并加以利用(或:并对他加以任用),使他能够在两湖、江西等地方官任上一显身手,但这远远不是他所期望的。(每改对一处给1分。)
20.(4分)①原文将“各种谗言”比作“阴风暗箭”,更能形象地表现出官场小人的卑劣和辛弃疾所处境遇的危险;②原文使用“袭”字,更能表现出谗言伤人的凌厉程度。(每个要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21.(3分)A
22.(6分)①延长开放时间 ②而且会“越来越热” ③各地不断创新博物馆的服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