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C C A C A D C A A D B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A C B A D C A D C A C A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题(14分)
(1)秦:法家思想。
汉:儒家思想。(4分)
秦汉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刺史制。(2分)
(2)西晋。(2分)
因素: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条件(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长期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差距缩小。(6分,任答3点得6分)
32题(14分)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不断深化的刺激;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成文化的多样性。(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任答2点得4分)
影响:汉唐是开放的时代,为国家培养了多方面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周边地区各国的农业发展;汉唐时期的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2点得4分)
33题(12分)
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汉魏之际,完成于两宋时期。(2分)中国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就在华北,文明中心也在华北,其原因之一就是华北的农业比江南优越。(2分)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军阀连年混战,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荡,大量人口死亡或者迁徙,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受到战乱的严重破坏。隋炀帝在北方的暴政、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两宋之际的金兵南下等,更加重了这一情况。(4分)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人口,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也有利于南方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分)。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为东南地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的粮食生产中心,东南地区的外贸发达,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压倒北方,继续发展,经济中心地位更进一步巩固。(2分)荆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2023年11月22日上午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C.各地发展彼此隔绝 D.遗存分布星罗棋布
2.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我国( )
A.水稻在古代的培植比较晚 B.古代早期北方为经济重心
C.麻是古代的主要经济作物 D.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 国家取代了部落 B.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 部落取代了氏族 D. 官僚制取代了贵族制
4.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
A. 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 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5.《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
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6.《韩非子 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奴隶主贵族统治衰落,地主阶级兴起,针对这一情况,老子主张( )
A.“克己复礼为仁” B.“制天命而用之”
C.“为无为,则无不治” D.“刑过不避大臣”
8.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废除井田制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 )
A. 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 B. 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
C. 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10.张苍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 )
A.司隶校尉 B.参知政事 C.御史大夫 D.中书侍郎
11.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速亡的原因是( )
A.统治者不行仁政 B.农民起义频发 C.为政者的昏庸 D.社会矛盾激化
12.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下列内容与材料中颂扬的历史人物相符合的是( )
A. 创立皇帝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推行察举制 D. 实行行省制度
1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
A. 盐铁官营 B. 统一货币 C. 征收财产税 D.休养生息
14.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5.东汉田庄在经济上“闭门成市”,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政治上“聚族而居,宾客相附”。这说明东汉田庄( )
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逐渐增强 B.存在雇佣经营的模式
C.体现出大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 D.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1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在史学方面造诣颇高,出现了很多史学著作。下列属于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A.《史记》 B.《汉书》 C.《尚书》 D. 《左传》
17. 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个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这主要说明( )
A.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中原文化的创新 B.民族交融是国家重归统一的重要原因
C.尚武精神自此融入了中华民族血脉 D.隋唐盛世局面与民族交融紧密相关
18.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B.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C.政局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间矛盾激化
19.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 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B. 势力均衡利于政权稳固
C. 出现权力制衡机制 D. 士族专权取代皇权政治
20.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
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中央集权 C.强调重农抑商 D.主张唯才是举
21.有学者在评价隋唐大运河时认为:作为南北运输主动脉的大运河是帝国的生命线,它勾连起各个经济区域,并把南方的漕粮等贡物运到北方政治中心和边防要地,解决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地理分离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隋唐大运河( )
A.消除了王朝边疆的安全隐患 B.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统治
C.推动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22.《隋书.食货志》载:“(东晋)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东晋侨置郡县数量之多,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置数百”。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北方战争的频繁 B. 生产技术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官僚势力的膨胀
23.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 ”因此,“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 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24.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采撷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 )
A.宅地逾制现象明显 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 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
25.“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26.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古代选官的历史趋势是( )
察举制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 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A.中央政府掌握选官决定权 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D.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27.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 )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28.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外交流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加强了边疆管理 D.扩大了唐朗疆域
29. 下表为不同时期文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这说明( )
“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栾城三集》
“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A.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 B.人物评价没有确定标准
C.主观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后人结论难以还原真相
30.宋金战争持续十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宋高宗赵构认为“天下之权不在庙堂”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这说明宋高宗( )
A. 忌惮武人掌军 B.矢志收复失地
C.畏惧金人武力 D.担忧藩镇割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统一与分裂】(14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朝代)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最高统治者选择的主要统治思想并列举秦汉巩固大一统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6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所代表的朝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哪些统一的因素?(8分)
32.【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4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8 分)
3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2分)
材料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北方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流徙,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蒙受战乱之害,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残破局面。三国孙吴境内有“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锦”。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人们纷纷流徙江南。据史书记载,当时沿长江的建康、姑苏一带已是“阡陌如绣”。隋的暴政对北方社会生产的破坏无可置疑,而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两宋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使中原地区战火蔓延。据统计北宋熙宗十年,南方占全国商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要求: 从时期、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