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结合注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学习重点:
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结合注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实物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和老师自行收集的材料。
学习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曹冲称象、骆兵王咏鹅、司马光砸缸)引入课题——司马光(板书)
2.司马光是一个复姓,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姓氏歌这篇课文,了解过一些复姓你还记得吗?(诸葛、东方)司马光也是复姓,复姓司马名光。
3.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预设:字数少、有注释、难理解。)总结:文言文。
二、导学
1.学习重点字词。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同学展示并当小老师教读重点字词。(登瓮、击瓮、水迸。重点指导书写:登)
2.指导朗读。教师:这篇故事的主角我们都知道了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
是司马光?光。除了司马光,文中还写了哪些人物呢?像老师一样圈出来。(群儿、一儿、众、儿)老师读人物,学生读人物做的事。引出文言文朗读时的规律
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朗读时做到声断气不断,就更有古文味了。师范读、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活动一: 大家一起讲故事
活动任务:探究“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活动流程:
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在大屏上,让同学们明白活动任务。
2.自主学习:读这篇文言文可以出声也可以默读,弄懂文言文的意思,不懂的做好标注,在组内交流。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组内交流意思,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
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做游戏,一个调皮的小孩爬上瓮,不小心脚一滑就跌到了瓮里,被水淹没了。)
情景创设:假如你是这个跌到瓮里被水给淹没的孩子,你的心情怎么样?——害怕、绝望、求救。师追问:其他孩子看见了后怎么样了?(吓跑了;找大人救;找绳子等,可是情况很危急,时间来不及了。)这个时候谁来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请一个同学扮演司马光砸缸。结果:瓮破了,水涌了出来,小孩得救了。从司马光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师:就是这样一个遇事冷静,善于思考的司马光,长大以后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主持编写一本讲述治国之道的史书《资治通鉴》,这本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故事。
4.师生互动,背诵司马光。
5.扩展延伸《文彦博灌水取球》
三、导结
同学们,在那么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样的文字来讲述这样的故事。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故事,才把古人的美德和智慧传承下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共12张PPT)
24 司马光
sī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sī
tínɡ
wènɡ
diē
jiē
qì
chí
bèn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群
儿
戏
于
庭
一
儿
登
瓮
足
跌
没
水
中
众
皆
弃
去
光
持
石
击
瓮
破
之
水
迸
儿
得
活
活动一:大家一起讲故事
活动任务:探究“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温馨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插图和组词等方法,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组内分工,选一人主讲,其余人做补充。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
从司马光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司马光
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资治通鉴》
文彦博 少时,与群儿 击球。球
忽跃入树穴,群儿 谋取之,穴深,不
得出。彦博 以盆取水,灌入 穴中。球
逐浮出。
文彦博灌水取球
【译文】:文彦博小的时候,和一群小孩玩球。球忽然掉入了树洞中,这群小孩想办法要把球取出来,可是洞穴太深了,球拿不出来。于是文彦博就用盆打来水,倒进树洞中。球就浮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