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初二科学复习讲义——第11讲 第三单元生物易错题分类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秋初二科学复习讲义——第11讲 第三单元生物易错题分类巩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3 14:16: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讲——第三单元易错题分类巩固
一、植物激素调节
1.(2022上·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想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她在暗室内设立一个斜坡装置,并将植株盆栽固定于斜坡上,如图所示。灯泡连续照射一段时间后,此植株的生长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图示最相似(  )
A.B.C. D.
【答案】D
【分析】植物向光性是由于光照下生长素自顶端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侧生长较快而导致茎叶向光弯曲的缘故。
重力也能改变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使植物体向地的一面分布多背地一面分布少,因为根对生长素敏感,因此根的向地面生长慢,背地面生长快,因而根表现出向地性。
【详解】茎具有向光性,根具有向地性、背光性,因此植株的生长状况如图D所示。
故选D。
2.(2022上·浙江温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为研究植物的感应性,小明在杯壁和湿棉花之间放入4粒发芽的玉米种子(如图),并置于暗处定时观察。下列种子的摆放最适合图中“?”处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此实验是研究植物的向性,植物的向性包括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和向肥性。
【详解】种子萌发后,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由图可知根垂直向地下生长,芽改变方向背地生长,实验的变量是蚕豆种子的朝向不同,根据图示摆放最适合图中“?”处的是C。
故选C。
3.(2022上·浙江嘉兴·八年级统考期末)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节活动。嘉兴许多城市道路用银杏做行道树,一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满地都是“黄金甲”,这种变黄落叶现象也是银杏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感应性,其刺激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重力
【答案】B
【分析】植物的运动方式有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两种。向性运动是指外界因素对植物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无一定方向的外界因素均匀地作用于整体植物或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变黄落叶”是由于温度降低,落叶树叶中的叶绿素逐渐被分解、变黄,从而脱落,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2上·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茎
B.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B点
C.D点对芽和茎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D.生长素浓度越高,对各器官的促进作用越强
【答案】C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详解】A.由该曲线图可知:根、芽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错误。
B.图中A、B、C分别对根、芽和茎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错误。
CD.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芽和茎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C正确,D错误。
故选C。
5.(2021上·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单向的环境刺激做出的定向运动反应,主要包括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等类型。下列对向性运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农业生产上采用蹲苗处理可以限制水分的供应,目的是促使根向深处生长
B.植物向性运动的方向均与单向刺激相同
C.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D.植物的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答案】B
【解析】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分为感温、感光、感触、感震性运动等;植物向性运动是指在刺激方向和诱导所产生运动的方向之间有固定关系的运动。依外界因素的不同,向性运动主要包括向光性、向重力性、向触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向性运动大多是生长性运动,是不可逆的运动过程。
【详解】A.蹲苗处理可以限制水分的供应,利用了根的向水性,目的是促使根向深处生长,A正确。
B.植物向性运动的方向不一定与单向刺激相同,如茎的背地性,B错误。
C.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得多,背地侧分布的少,根的近地侧生长受到抑制,所以根向下弯曲生长;对于茎,近地侧生长素多,促进作用强,长得快,背地侧生长素少,促进作用弱,长得慢,所以背地生长。说明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调节作用有关,C正确。
D.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环境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的向性运动,对于向性运动概念的了解是解题的关键。
二、人体激素调节
6.(2022上·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双减”政策要求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将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生长。分泌生长激素的器官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多种,它们的位置和功能各不相同。如图所示:
【详解】分泌生长激素的器官是垂体,图中a是垂体。
故选A。
7.(2022上·浙江金华·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现象与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河边植物的根弯向有河水的一侧生长——向水性
B.程同学患侏儒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C.室内植物的枝条朝向窗口的一侧生长——向光性
D.人醉酒后出现走路不稳——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答案】B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体内激素分泌异常,人会患相应疾病。
【详解】A.河边植物的根弯向有河水的一侧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水性,故A正确。
B.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侏儒症的特点是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而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得呆小症,故B错误。
C.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做出有规律的反应,能够趋利避害。窗口植物向窗外生长、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故C正确。
D.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人喝醉酒后,走路摇摇晃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小脑,故D正确。
故选B。
8.(2022上·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700万。糖尿病患者应注射的激素是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答案】B
【分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详解】A.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错误。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患糖尿病的人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疲乏等症状,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制剂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如果口服会被消化液消化掉而失去作用,正确。
C.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错误。
D.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错误。
故选B。
9.(2022上·浙江杭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哪种疾病与激素分泌异常无关
A.甲亢 B.色盲 C.呆小症 D.侏儒症
【答案】B
【分析】人体有许多腺体,有的腺体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有的腺体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血液,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激素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造成甲亢,与激素分泌异常有关,错误。
B.色盲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属于遗传病,正确。
C.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错误。
D.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与激素分泌异常有关,错误。
故选B。
10.(2022上·浙江杭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为正常人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饭后1小时(BC段),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含量上升
B.胰岛素参与作用导致CD段血糖含量下降
C.正常人的血糖始终确定在90mg/100mL
D.人体的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协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餐后,人体内刚吸收了大量的葡萄糖,血糖浓度会升高,即BC曲线升高,正确。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参与作用导致CD段血糖含量下降 ,正确。
C.由图可知: 血糖的正常值是:80-120mg/100mL,错误。
D.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人体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故选C。
三、神经调节
11.(2023·浙江·八年级期中)下列现象中是反射活动的有(  )
①触动含羞草,它的叶子闭合 ②手碰到高温物体迅速缩回
③看到红灯,司机刹车 ④针刺皮肤,有疼痛的感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分析】反射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活动。反射必须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没有神经系统参与的生理活动就不是反射。反射包括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详解】①含羞草是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触动含羞草,它的叶子闭合属于应激性,不属于反射;②手碰到高温物体迅速缩回,属于简单反射;③看到红灯,司机刹车属于复杂反射;④针刺皮肤,有疼痛的感觉没有反应,不属于反射。
故选C。
12.(2022下·浙江宁波·八年级统考期末)2022年 2 月 6日,中国女足姑娘时隔16年,再次捧起亚洲杯冠军。这一刻,群情激昂,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快速奔跑时,呼吸、心跳加快,体内供能增多,代谢加快
B.比赛过程中女足姑娘们汗流浃背,此时她们产热大于散热
C.门将精准地将球扑出,这一活动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下完成
D.观众听到裁判宣布比赛结果后热血沸腾,这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
【答案】B
【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1)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例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
【详解】A. 运动员快速奔跑时,呼吸、心跳加快,体内供能增多,代谢加快,A正确。
B.比赛过程中女足姑娘们汗流浃背,但她们体温仍然恒定,故此时她们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
C.门将精准地将球扑出,这一活动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下完成,C正确。
D.观众听到裁判宣布比赛结果后热血沸腾,这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D正确 。
故选B。
13.(2022上·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被触碰后,含羞草的叶片会闭拢,这是反射现象
B.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有关
C.正常人饭后血糖水平基本稳定,这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
D.人醉酒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与脑干受到酒精刺激有关
【答案】A
【分析】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它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含羞草被触碰后叶片会合拢这是植物的感性运动,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是由于生长素向背光一侧移动,即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有关,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正常人饭后血糖水平基本稳定,是因为饭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降低,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醉酒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控制心跳和呼吸的神经中枢都在脑干,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2上·浙江温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接种新冠疫苗时,某同学感到针刺部位疼痛,但没有将手缩回,这是因为受到大脑控制。如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大脑属于模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如图①代表传入神经,②代表神经中枢,③代表传出神经,④代表效应器。大脑属于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5.(2022上·浙江嘉兴·八年级统考期末)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的贡献。研究表明,人体的各类感受器均与神经元紧密相关,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神经元细胞都较长
B.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C.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
D.神经元中信息的传递方向是:轴突→细胞体→树突
【答案】D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长的树突以及包在外面的鞘组成神经纤维。
【详解】A.大多数神经元细胞都较长,故A正确。
B.神经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故B正确。
C.大脑皮层是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许多控制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故C正确。
D.神经冲动在体内的传导途径是: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故D错误。
故选D。
四、动物行为
16.(2022上·浙江温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韦恩图可在不同的事物间建立逻辑关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韦恩图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两种行为的共同点。下列可表示阴影部分内容的是(  )
A.与生俱来的行为 B.后天获得的行为
C.有利于动物生存 D.由遗传物质决定
【答案】C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详解】A.与生俱来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故A不符合题意。
B.后天获得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故B不符合题意。
C.有利于动物生存,是两种行为的共同点,故C符合题意。
D.由遗传物质决定,是先天性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2021上·浙江杭州·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上午最后一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快速走向食堂。甲同学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随后叫道:“哇!真烫!”;乙同学正想拿又停住了手,因为他听到了甲同学的喊声;丙同学听了,一声不吭拿出纸巾裹起了饭盒。关于三位同学的举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扔下饭盒”的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B.乙同学“停住了手”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C.甲同学“扔下饭盒”的行为是保护自己,属于先天性行为
D.丙同学凭经验知道纸是热的不良导体
【答案】A
【分析】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捕食行为。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的绕道取食。
【详解】A.甲同学“扔下饭盒”这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不是后天经验积累的行为,故属于先天性行为,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A错误。
B.乙同学看到甲同学反应,明白了饭盒很烫,就“停住了手”,这是学到经验后的行为,故属于后天学习行为,B正确。
C.甲同学正想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扔下饭盒”的行为是保护自己,属于先天性行为,C正确。
D.丙同学由经验得知纸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用纸巾裹起了饭盒,D正确。
故选A。
18.(2022上·浙江湖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央视《开学第一课》中介绍了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的成长全记录。“小茶缸”刚出生时就能站起来行走,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下列动物行为相同的是(  )
A.猫听到主人叫唤就过来
B.导盲犬引导盲人过马路
C.乌贼遇到敌害喷出墨汁
D.小狗在舞台上表演算术
【答案】C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ABD.“猫听到主人叫唤就过来”、“导盲犬引导盲人过马路”、“小狗在舞台上表演算术”都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属于后天性行为,故ABD不符合题意。
C.“乌贼遇到敌害喷出墨汁”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属于先天性行为,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9.(2022上·浙江衢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帝企鹅的孵蛋任务由雄企鹅完成,雄企鹅将蛋放在两只脚上,用腹部的皮毛包裹住蛋,不吃不喝地站着,等着企鹅蛋孵化出小企鹅。对帝企鹅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后天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详解】帝企鹅的卵是由雄帝企鹅孵化的,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D。
五、体温调节
20.(2023·浙江·八年级期中)在气温35℃的环境中,下列情况更容易使人中暑的是(  )
A.无风干燥的沙漠 B.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C.有风湿润的麦田 D.高层建筑物的顶部
【答案】B
【分析】中暑主要是由于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能很好的散发。人体可以通过蒸发汗液带走热量。
【详解】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从高湿环境接受对流与辐射热量,加上劳动和高温环境增加的代谢产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散热量。若这个恶性过程不断发展,人体通过一系列的体温调节还是不能维持机体的热平衡时,就造成机体过度蓄热。同时,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失盐等调节功能紊乱,因而人在高温、高湿的充满水蒸气的车间,空气中的水蒸气已经达到饱和的状态了,所以人体里的汗液无法蒸发,从而不能降低人的体温,所以最容易中暑,故选项B正确。
故选B。
21.(2022上·浙江杭州·八年级统考期末)2021年12月,杭州新冠疫情防控再次升级,某居民按照14天居家健康监测要求进行体温测量,下表为其中某一天的体温记录情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间 7:00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体温/℃ 36.5 36.8 36.8 36.9 37.0 36.7
A.该居民居家静躺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在10:00到13:00期间,该居民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C.人体内正常体温的维持,是通过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D.冬天室内温度比较低,该居民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答案】C
【分析】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骨骼肌。
【详解】A.人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正确。
B.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居民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正确。
C.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错误。
D.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散热,皮肤温度因而低,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正确。
故选C。
22.(2021上·浙江温州·八年级校考期末)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答案】D
【分析】分析曲线图,找出曲线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归纳出曲线变化的原因。
【详解】A.甲图中,I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不符合题意。
B.由于b点的生长素含量比最高点低,并不一定是茎的背光侧,也可能是介于背光侧和向光侧之间的部位,B不符合题意。
C.丙图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在寒冷的环境时,人的血液量减少,在温暖环境中人的血液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
D.饭后半小时,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液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D符合题意。
故选D。
23.(2021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2020新年第一天迎来“全国冬泳日”,近五百名游泳爱好者畅游西湖。冬泳选手入水时,身体最有可能产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B.皮肤血管迅速舒张
C.肌肉收缩,产生热量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C
【解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寒冷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进而减少热量散失,A错误。
B.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散失,B错误。
C.寒冷时,下丘脑题文调节中枢兴奋,肌肉收缩加强,进而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
D.寒冷时,垂体活动减少,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021上·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何大妈在气温达到40.4℃时,没开空调的屋子里熬了两天,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7℃,却一点汗也没有,患“热射病”致使多个脏器衰竭,生命垂危。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何大妈产热的主要部分是骨骼肌
B.何大妈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
C.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部位
【答案】B
【解析】人体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但人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中暑现象,这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详解】A.安静状态下产热主要来自内脏,A错误。
B.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B正确。
C.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血管扩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C错误。
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点睛】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出现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25.(2021·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在A到B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肤血管逐渐收缩 B.体表温度逐渐下降
C.体内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 D.皮肤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答案】D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乎。据图分析,室内温度升高,血流量增加,室内温度降低,血流量减少。
【详解】据图可见:在A到B期间,血液流量增大,有利于散热,此时皮肤的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体表温度上升。在A到B期间,血管舒张,汗液蒸发,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骨骼肌。
故选D。
【点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铎、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综合填空探究
26.(2023·浙江·八年级期中)(1)根据图甲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说明植物根的生长具有 (选填“向光性”“向地性”或“背地性”)。
(2)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水分,以维持其生存。图乙是植物向水性的示意图。则装有潮湿土壤的一侧是 (选填“A”或“B”)侧。
(3)窗台上的植物会偏向窗台外生长,其原因是:单侧光照使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 ,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弯曲现象。
【答案】 向地性 B 高/较高
【分析】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由于重力作用使根近地的一面生长素浓度高,高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根有抑制生长的作用,所以向近地的一面弯曲生长,表现为向下生长即向地性;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的,因此根还表现为哪水多向哪长的特点,即根的向水性,根向土壤肥力多的地方生长是向肥性。
【详解】(1)根据图甲中植物的生长变化,由分析可知,说明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2)图乙是植物向水性的示意图,图中植物的根向B一侧生长,而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因此装有潮湿土壤的一侧是B侧。
(3)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更快,因此摆放在窗台上的盆栽植物会向窗外弯曲生长。
27.(2023·浙江·八年级期中)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效应器。
【答案】神经中枢
【详解】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28.(2022下·浙江宁波·八年级统考期末)专家认为学生入睡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9时到10时之间,并睡足9小时,这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因为人体在晚上能旺盛地分泌 激素。若幼年时该种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人患侏儒症。人在睡梦中也能拍打蚊子或挠痒,说明脊髓具有 功能。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答案】 生长 传导和反射 反射弧
【分析】1.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能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人体生长迟缓,身材会异常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称为侏儒症。
2.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
3.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称为反射弧。
【详解】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能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如果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人体生长迟缓,身材会异常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称为侏儒症。脊髓中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人在睡眠时,也能拍打蚊子,表明这种反射活动神经中枢在脊髓,体现了脊髓具有反射功能;人睡梦中感到痒,说明传至脊髓内的神经冲动沿着上行的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体现了脊髓具有传导功能。反射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中进行的,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称为反射弧。
29.(2022上·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如图是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示意图,如果M代表的是手部皮肤内的感受器,那么完成缩手活动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M→N→ →Q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打新冠疫苗时,针刺破皮肤后,人会感觉到疼痛,这种感觉在人的 形成。
【答案】 O→P 大脑/大脑皮层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刺激的传导过程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N上有神经节,故N为传入神经,则完成缩手活动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M→N→O→P→Q。
感觉的形成都是在大脑,故打新冠疫苗时,针刺破皮肤后,人会感觉到疼痛,这种感觉在人的大脑形成。
30.(2021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当人感到饥饿时,为使血糖稳定的调节过程是胰岛素的分泌 (填“增多“或“减少”),使血糖浓度 (填“升高"或“降低")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答案】 减少 升高
【解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详解】胰岛素有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当人感到饥饿时,为使血糖稳定的调节过程是胰岛素的分泌减少,使血糖浓度 升高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点睛】熟记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熟练掌握分清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症,是解题的关键。
31.(2021上·浙江杭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为研究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只,分成I、II、III三组;
②如图甲,向II组和III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③向Ⅲ组小鼠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I、II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相对值。
分析回答:
(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目的是减少 的分泌;
(3)研究人员完善实验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分析图乙可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 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胰岛素 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糖效果,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即可。
【详解】(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如图甲,向I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目的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形成对照实验,制造患糖尿病的小鼠。
(3)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I组的血糖含量是9、II组的血糖含量是13、Ⅲ组的血糖含量是10。所以Ⅲ组血糖含量高于Ⅰ组,低于Ⅱ组。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具有降糖作用,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32.(2021上·浙江金华·八年级校联考期中)以下是科学兴趣小组研究“植物感应性”的相关实验
[实验一] 如图①~⑥装置是一组探究金丝雀顢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
(1)在①~④号四个装置中,只有③号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对比 两个装置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对比⑤号⑥号装置,⑤号装置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⑥号装置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这说明 。
(3)[实验二]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
经过一段时间后, 幼苗会朝着如图所示的方向生长,合理解释的是 。
(4)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属于 。(填向性运动、感性运动)
【答案】 ③④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植物茎) 向光性大于(强于)背地性 向性运动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
【详解】(1)在①~④号四个装置中,只有③号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④向光生长,二者区别在于尖端有没有遮光,故对比③④两个装置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⑤的玉米胚芽鞘没有尖端,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正中央,其基部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⑥的玉米胚芽鞘没有尖端,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从而使其基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多,所以能引起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对比⑤号⑥号装置,⑤号装置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⑥号装置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这说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3)植物茎的生长既有向光性也有背地生长的特点。根据图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如图所示弯向光源方向生长,合理解释的是(植物茎)向光性大于(强于)背地性。
(4)感性运动是指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属于向性运动。
33.(2022上·浙江舟山·八年级统考期末)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甲),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乙。从图乙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分别在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并用蒸馏水配制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分别处理A、B叶片,实验结果用B叶面积相对值来表示B叶的生长状况。
(1)植物枝条培养中通常会用到营养液,内含营养物质有利于生长,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图甲)。
(2)实验I、II、III、IV都需要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I设置的对照组是:取与实验组相同的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在A1、A2叶片涂上 ,其他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由图乙分析可知,在实验I中对A1、A2叶进行实验处理后,导致B叶生长受到 (选填“促进”或“抑制”)。
(3)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 (选填“快”或“慢”)。
【答案】 不能 蒸馏水 抑制 慢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A1、A2、B分别代表不同部位的叶片,图乙中黑色表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Ⅱ、Ⅲ、Ⅳ组区别是去除的叶片的数量不同,据此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有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的部位,以及去除叶片的数量,因变量是B叶面积相对值,据此分析。
【详解】(1)本实验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因为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该研究的对照组应该是用蒸馏水处理相对应部位的叶片,其他条件都相同。由图实验I结果表明,B叶实验组叶片面积小于对照组,因此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生长
(3)实验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34.(2022上·浙江金华·八年级统考期末)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在降低,青年患病人数在增加。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某科研团队为了研究游泳训练是否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体型、体重大致相同的同龄健康雄性大鼠50只,培育并筛选出实验所需的健康大鼠15只(A组)和糖尿病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B、C两组)。
②实验前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③实验开始,各组都正常饲养。C组大鼠每天连续游泳训练90分钟;A、B两组大鼠不进行游泳训练。实验持续8周后,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8周后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平均值
组别 大鼠健康情况 空腹血糖平均值(单位:mmol/L) 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单位:μU/L)
实验前 实验后
A 健康大鼠 5.76 5.61 26.45
B 糖尿病大鼠 17.07 15.31 13.90
C 糖尿病大鼠 16.80 8.15 21.15
(1)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实验进行8周后,C组大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B组,C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下降最多。大鼠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具有调节 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功能;
(3)若实验结果与实验前作出的假设是一致的,请写出该假设: ;
(4)请根据所学知识,对糖尿病的防治给出合理建议: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 对照 糖类 游泳训练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 控制饮食;适量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分析】探究游泳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发的高血糖的影响,自变量为有无运动,观测指标为血糖含量及胰岛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小鼠的生理状态、性别、发育程度等,实验中应保证无关变量适宜且一致。
【详解】(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设置健康大鼠A组的目的是对照。
(2)胰岛素能够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大鼠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具有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功能。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游泳训练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故实验的假设是:游泳训练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控制饮食;适量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都是对糖尿病防治的有效建议。
35.(2022上·浙江杭州·八年级统考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 。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 。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 。
【答案】 只破坏脊髓 下丘脑 相等 增加每组小鼠的数量
【分析】由题可知,自变量是调节中枢,因变量是体温是否恒定。故甲为对照组,不做处理;乙和丙中一个破坏下丘脑,一个破坏脊髓;丁两个都破坏,再将它们放到寒冷环境下,观察体温是否恒定即可推出相应结论。
【详解】(1)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只需破坏下丘脑或脊髓或都破坏,看小鼠的体温变化。所以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只破坏脊髓。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都被破坏了下丘脑,所以可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则体内产热与散热相等。
(3)因为每组实验的小鼠数量太少,导致实验具有偶然性,因此应该增加每组小鼠的数量。
36.(2021上·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A B C D E F
配制2,4-D溶液 清水
选择插条 选择该植物生长日期、带芽数目等相同的适宜插条若干支,随机分成6等份。
浸泡插条 分别用等里的清水,相应浓度2,4-D溶液浸泡插条12h
培养 浸泡后的插条扦插在潮湿的沙土中培养
实验结果
请回答:
(1)设置A组的实验目的是为了 。
(2)根据实验结果可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在 之间。
(3)F组的实验结果说明 。
【答案】 起对照作用 80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增加,插条的生根数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后,随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继续增加,插条的生根数又逐渐减少
【解析】该实验是“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数量。
【详解】(1)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某2,4-D浓度是促进生根还是抑制生根,都是和对照组对比得出的结论。
(2)(3)实验的结果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增加,插条的生根数逐渐增加;超过一定浓度范围后,随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继续增加,插条的生根数又逐渐减少。根据实验结果可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在80 之间。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与实验变量、对照组设置的能力,难度适中。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处理与实验变量、对照组设置的能力,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讲——第三单元易错题分类巩固
一、植物激素调节
1.(2022台州期末)某同学想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她在暗室内设立一个斜坡装置,并将植株盆栽固定于斜坡上,如图所示。灯泡连续照射一段时间后,此植株的生长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图示最相似(  )
A.B.C. D.
2.(2022温州期末)为研究植物的感应性,小明在杯壁和湿棉花之间放入4粒发芽的玉米种子(如图),并置于暗处定时观察。下列种子的摆放最适合图中“?”处的是(  )
A. B. C. D.
3.(2022嘉兴期末)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节活动。嘉兴许多城市道路用银杏做行道树,一到秋冬季节,银杏叶子会变黄掉落,满地都是“黄金甲”,这种变黄落叶现象也是银杏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感应性,其刺激因素主要是(  )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重力
4.(2022台州期末)如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茎
B.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B点
C.D点对芽和茎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D.生长素浓度越高,对各器官的促进作用越强
5.(2022·浙专题)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单向的环境刺激做出的定向运动反应,主要包括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等类型。下列对向性运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农业生产上采用蹲苗处理可以限制水分的供应,目的是促使根向深处生长
B.植物向性运动的方向均与单向刺激相同
C.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D.植物的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二、人体激素调节
6.(2022台州期末)“双减”政策要求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将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生长。分泌生长激素的器官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7.(2022金华期末)下列现象与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河边植物的根弯向有河水的一侧生长——向水性
B.程同学患侏儒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C.室内植物的枝条朝向窗口的一侧生长——向光性
D.人醉酒后出现走路不稳——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8.(2022台州期末)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9700万。糖尿病患者应注射的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9.(2022杭州期末)下列哪种疾病与激素分泌异常无关(  )
A.甲亢 B.色盲 C.呆小症 D.侏儒症
10.(2022杭州期末)如图为正常人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饭后1小时(BC段),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含量上升
B.胰岛素参与作用导致CD段血糖含量下降
C.正常人的血糖始终确定在90mg/100mL
D.人体的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协同作用的结果
三、神经调节
11.(2023浙江期中)下列现象中是反射活动的有(  )
①触动含羞草,它的叶子闭合 ②手碰到高温物体迅速缩回
③看到红灯,司机刹车 ④针刺皮肤,有疼痛的感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宁波期末)2022年 2 月 6日,中国女足姑娘时隔16年,再次捧起亚洲杯冠军。这一刻,群情激昂,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员快速奔跑时,呼吸、心跳加快,体内供能增多,代谢加快
B.比赛过程中女足姑娘们汗流浃背,此时她们产热大于散热
C.门将精准地将球扑出,这一活动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下完成
D.观众听到裁判宣布比赛结果后热血沸腾,这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
13.(2022台州期末)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被触碰后,含羞草的叶片会闭拢,这是反射现象
B.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有关
C.正常人饭后血糖水平基本稳定,这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
D.人醉酒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与脑干受到酒精刺激有关
14.(2022温州期末)接种新冠疫苗时,某同学感到针刺部位疼痛,但没有将手缩回,这是因为受到大脑控制。如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大脑属于模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2022嘉兴期末)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作出的贡献。研究表明,人体的各类感受器均与神经元紧密相关,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
大多数神经元细胞都较长
B.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C.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
D.神经元中信息的传递方向是:轴突→细胞体→树突
四、动物行为
16.(2022温州期末)韦恩图可在不同的事物间建立逻辑关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韦恩图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两种行为的共同点。下列可表示阴影部分内容的是(  )
A.与生俱来的行为 B.后天获得的行为
C.有利于动物生存 D.由遗传物质决定
17.(2022杭州阶段)上午最后一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快速走向食堂。甲同学拿起饭盒却又很快扔下,随后叫道:“哇!真烫!”;乙同学正想拿又停住了手,因为他听到了甲同学的喊声;丙同学听了,一声不吭拿出纸巾裹起了饭盒。关于三位同学的举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扔下饭盒”的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B.乙同学“停住了手”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C.甲同学“扔下饭盒”的行为是保护自己,属于先天性行为
D.丙同学凭经验知道纸是热的不良导体
18.(2022湖州期末)央视《开学第一课》中介绍了中国首只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的成长全记录。“小茶缸”刚出生时就能站起来行走,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下列动物行为相同的是(  )
A.猫听到主人叫唤就过来
B.导盲犬引导盲人过马路
C.乌贼遇到敌害喷出墨汁
D.小狗在舞台上表演算术
19.(2022衢州期末)帝企鹅的孵蛋任务由雄企鹅完成,雄企鹅将蛋放在两只脚上,用腹部的皮毛包裹住蛋,不吃不喝地站着,等着企鹅蛋孵化出小企鹅。对帝企鹅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后天学习行为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五、体温调节
20.(2023浙江期中)在气温35℃的环境中,下列情况更容易使人中暑的是(  )
A.无风干燥的沙漠 B.充满水蒸气的车间
C.有风湿润的麦田 D.高层建筑物的顶部
21.(2022杭州·期末)2021年12月,杭州新冠疫情防控再次升级,某居民按照14天居家健康监测要求进行体温测量,下表为其中某一天的体温记录情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时间 7:00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体温/℃ 36.5 36.8 36.8 36.9 37.0 36.7
A.该居民居家静躺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在10:00到13:00期间,该居民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C.人体内正常体温的维持,是通过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D.冬天室内温度比较低,该居民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22.(2022温州期末)甲、乙、丙和丁四个图分别表示有关量的变化规律。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Ⅰ是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B.乙图中,若a处是茎的向光侧,则b处一定是茎的背光侧
C.丙图中,曲线表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户外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D.丁图中,饭后1﹣2小时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
23.(2022浙江专题)2020新年第一天迎来“全国冬泳日”,近五百名游泳爱好者畅游西湖。冬泳选手入水时,身体最有可能产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B.皮肤血管迅速舒张
C.肌肉收缩,产生热量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4.(2022浙江专题)何大妈在气温达到40.4℃时,没开空调的屋子里熬了两天,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7℃,却一点汗也没有,患“热射病”致使多个脏器衰竭,生命垂危。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何大妈产热的主要部分是骨骼肌
B.何大妈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
C.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部位
25.(2022浙江专题)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在A到B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肤血管逐渐收缩 B.体表温度逐渐下降
C.体内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 D.皮肤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六、综合填空探究
26.(2023浙江期中)(1)根据图甲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说明植物根的生长具有 (选填“向光性”“向地性”或“背地性”)。
(2)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水分,以维持其生存。图乙是植物向水性的示意图。则装有潮湿土壤的一侧是 (选填“A”或“B”)侧。
(3)窗台上的植物会偏向窗台外生长,其原因是:单侧光照使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 ,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弯曲现象。
28.(2022宁波期末)专家认为学生入睡的最佳时间是在晚上9时到10时之间,并睡足9小时,这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因为人体在晚上能旺盛地分泌 激素。若幼年时该种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人患侏儒症。人在睡梦中也能拍打蚊子或挠痒,说明脊髓具有 功能。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29.(2022台州期末)当无意中碰到高温的物体时,我们的手会立即缩回。如图是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示意图,如果M代表的是手部皮肤内的感受器,那么完成缩手活动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M→N→ →Q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打新冠疫苗时,针刺破皮肤后,人会感觉到疼痛,这种感觉在人的 形成。
30.(2022浙江专题)当人感到饥饿时,为使血糖稳定的调节过程是胰岛素的分泌 (填“增多“或“减少”),使血糖浓度 (填“升高"或“降低")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1.(2022杭州期末)为研究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只,分成I、II、III三组;
②如图甲,向II组和III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③向Ⅲ组小鼠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I、II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相对值。
分析回答:
(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目的是减少 的分泌;
(3)研究人员完善实验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分析图乙可得到的结论是: 。
32.(2022金华期中)以下是科学兴趣小组研究“植物感应性”的相关实验
[实验一] 如图①~⑥装置是一组探究金丝雀顢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
(1)在①~④号四个装置中,只有③号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对比 两个装置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对比⑤号⑥号装置,⑤号装置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⑥号装置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这说明 。
(3)[实验二]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
经过一段时间后, 幼苗会朝着如图所示的方向生长,合理解释的是 。
(4)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属于 。(填向性运动、感性运动)
33.(2022舟山期末)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甲),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乙。从图乙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分别在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并用蒸馏水配制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分别处理A、B叶片,实验结果用B叶面积相对值来表示B叶的生长状况。
(1)植物枝条培养中通常会用到营养液,内含营养物质有利于生长,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图甲)。
(2)实验I、II、III、IV都需要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I设置的对照组是:取与实验组相同的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在A1、A2叶片涂上 ,其他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由图乙分析可知,在实验I中对A1、A2叶进行实验处理后,导致B叶生长受到 (选填“促进”或“抑制”)。
(3)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 (选填“快”或“慢”)。
34.(2022金华期末)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在降低,青年患病人数在增加。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引起的肥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某科研团队为了研究游泳训练是否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体型、体重大致相同的同龄健康雄性大鼠50只,培育并筛选出实验所需的健康大鼠15只(A组)和糖尿病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B、C两组)。
②实验前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③实验开始,各组都正常饲养。C组大鼠每天连续游泳训练90分钟;A、B两组大鼠不进行游泳训练。实验持续8周后,连续三天测量所有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8周后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平均值
组别 大鼠健康情况 空腹血糖平均值(单位:mmol/L) 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单位:μU/L)
实验前 实验后
A 健康大鼠 5.76 5.61 26.45
B 糖尿病大鼠 17.07 15.31 13.90
C 糖尿病大鼠 16.80 8.15 21.15
(1)设置A组的目的是 ;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实验进行8周后,C组大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平均值高于B组,C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平均值下降最多。大鼠空腹血糖平均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具有调节 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功能;
(3)若实验结果与实验前作出的假设是一致的,请写出该假设: ;
(4)请根据所学知识,对糖尿病的防治给出合理建议: 。(写出一条即可)
35.(2022杭州期末)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 。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 。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 。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36.(2022浙江专题)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A B C D E F
配制2,4-D溶液 清水
选择插条 选择该植物生长日期、带芽数目等相同的适宜插条若干支,随机分成6等份。
浸泡插条 分别用等里的清水,相应浓度2,4-D溶液浸泡插条12h
培养 浸泡后的插条扦插在潮湿的沙土中培养
实验结果
请回答:
(1)设置A组的实验目的是为了 。
(2)根据实验结果可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在 之间。
(3)F组的实验结果说明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