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下语文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2 10:2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3张PPT。人教新课标九下语文单元期末复习导学课件
第三单元 4课时导学+1课时写作第三单元
第9课 谈 生 命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荫庇(  ) 清吟(  ) 怡悦(  )
枭鸟(  ) 屏息(  ) 云翳(  )
chán(  )岩 芳xīn(  ) 丛mǎnɡ(  )
答案:yìn yín yí xiāo bǐnɡ yì 巉 馨 莽﹒﹒﹒﹒﹒﹒【巧辨字形】
怡 yí 怡悦 心情愉悦,怡然自得
贻 yí 贻赠 宝贝赠送,贻人口实﹒﹒﹒﹒(2)据义填词。
①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②     :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乡。
③     :指羞涩胆怯。
答案:①一泻千里 ②叶落归根 ③羞怯【词义辨析】
羞怯 羞愧
【同】两个词都有“难为情”的意思。
【异】“羞怯”除羞涩外,还含有“胆怯”的意思。“羞愧”指感到羞耻和惭愧。
【举例】羞怯的小姑娘面对这件错事,她感到很羞愧。2.读一读,做一做
(1)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2)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什么内容?
答案: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快乐相生相成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
长乐人。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合集《小桔灯》,
通讯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诗集
为《繁星》和《春水》,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2.图解课文题目解读
“谈生命”点明了文章的论题——生命。作者不是直接阐述对生命的看法,而是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形象地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究一 借物喻理
1.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你从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案:体验:冰消雪融,奔腾而下;水流遇阻,愤激怒吼;静静细流,一泻千里;雷雨交加,浊浪拍岸;明月朗照,水流滞缓;千条江河,流入大海。
道理: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的。2.作者把生命又比作“一棵小树”,“一棵小树”有哪些经历?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经历:早春中破壳而出;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伸展嫩叶;在大树覆压下挣脱而出;春天满树繁花,蜂蝶飞舞,小鸟在枝头欢唱;枝叶茂盛、结出果实的树;秋天庄严灿烂,宁静怡悦;朔风怒吼、落叶盘旋的老树。
启示: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3.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作“树”?
答案:将生命比作“水”“树”,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探究二 赏析语言
4.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精彩语句,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对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或赏析。
参考示例: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赏析: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1)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云翳”喻指丰富多彩的经历、体验;“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意思是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答案: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的平常心。
(3)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答案: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道理,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认识、判断。【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文中作者谈了她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结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甲:生命的本质,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都无法阻碍它。生命的过程就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我的观点:生命开始是渺小的、微弱的,但接下来就会变得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第10课 
那  树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佝偻(  ) 倒坍(  ) 默契(  )
踝骨(  ) 紊乱(  ) 虬须(  )
jiáo(  )碎 荫bì(  ) 杀lù(  )
答案:lóu tān qì huái wěn qiú 嚼 庇 戮﹒﹒﹒﹒﹒﹒【字音巧辨】
偻  lóu  佝偻
偻 lǚ 伛偻
【佝偻(lóu)是种病,伛偻(lǚ)弯腰又驼背】(2)据义填词。
①     :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②     :很难让人相信。
③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答案:①周道如砥 ②难以置信 ③屹立【词义辨析】
屹立 耸立
【同】两词都有“高高立着”的意思。
【异】“屹立”侧重指高大稳固、不可动摇地挺立,常用来形
容坚定不可动摇,多用于人或国家、民族,带有庄重色彩。
“耸立”侧重于高高地直立,多用于具体事物,一般不用于
人。
【举例】①此树曾经在泰山栽培多年,纵然经历了良多风吹雨
打,依旧屹立不倒。②人民英雄纪念碑像巨人一样耸立在广场
南部。2.读一读,做一做
(1)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本文描写了一棵从久远的年代以来一直默默地庇护着人类的大树,在人类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惨遭砍伐的故事。
(2)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大树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
答案: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时的大树是悲壮之树。【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王鼎钧,1927年出生,山东临沂人。
台湾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人生三
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
们现代人》等。 2.图解课文 3.背景介绍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进一步工业化,经济飞速发展,工业文明血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社会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距离愈来愈远,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应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为此,作者创作了咏物寄意的散文名篇——《那树》,呼吁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应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探究一 托物寓意
1.作者笔下的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答案:那是一棵古老、坚固、执着、坚韧、茂盛和有奉献精神的树。2.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绿着死: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激愤之情溢于言表。3.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答案: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知识链接】
托物言志与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二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言志”和“寓意”。 “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探究二 语言品味
4.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句,请
仿照参考示例进行批注或赏析。
参考示例: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
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赏析:这两句话运用了“咬”“骨粉”和“呻吟”几个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触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了对伐树人的愤恨。【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1)赏析“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
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
动脉静脉”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割”“切断”等动词,运用了“刽子
手”这样的称呼,充分体现人类的无情,斩草除根,残忍至
极。﹒﹒﹒﹒﹒﹒(2)赏析“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
表示了依依不舍”一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依依不舍”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小动物对于大树即将被伐的悲哀和无奈。﹒﹒﹒﹒﹒﹒(3)“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
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句中加点词语能否
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
排”这些数量词,说明进展之快,表明人类文明在飞速发展。
与前文“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暗示
了那树最终的悲惨命运。若删去,就看不出人类文明发展的
迅速。(4)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
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
油下闷死。
答案:“闷死”突出了人类的残忍,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愤恨、
悲哀之情。【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本文中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请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谈谈看法。
学生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人类在促进文明进步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给其他生命带来灾难。
我的观点:示例: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类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爱护自然。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孱弱(  ) 窥测(  ) 愤懑(  )
浩瀚(  ) 啾啾(  ) 崛起(  )
jí(  )薄 沉miǎn(  ) lín(  )峋
答案:chán kuī mèn hàn jiū jué 瘠 湎 嶙......【巧辨字形】
崛 jué 崛起 山峰崛起太峭拔
掘 jué 挖掘 双手掘井真辛苦..(2)据义填词。
①     :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②     :山崩塌,地裂陷。形容自然界的巨大变化或响声巨大。
③     :遮盖了天空和太阳。形容数量、气势、权势等很大。
④     :形容广阔无边的意思。
答案:①万籁俱寂 ②山崩地裂 ③遮天蔽日 ④浩瀚无垠【词义辨析】
万籁俱寂 鸦雀无声
【同】都表示非常静的意思。
【异】“万籁俱寂”侧重周围环境的清静,语义范围较小,只
用于自然环境。多用于书面语。
“鸦雀无声”除了环境清静这个意思以外,还有默不作声、一
声不响的意思,语义范围较大。多用于口语。
【举例】①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蛐蛐的叫声成了这里最
美妙的音乐,此时的百花山显得格外幽静、婉约和神秘。
②大师琴声一起,全场立即鸦雀无声。2.读一读,做一做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答案: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长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2)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答案: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沉着谦逊,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3)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
答案: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充沛。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张抗抗,1950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当代
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
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分界线》《隐形伴侣》,短篇小说《爱的权
利》等。 2.图解课文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们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感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第12课
*人  生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陷阱(  ) 鲑鱼(  ) 瞻望(  )
停滞(  ) 馈赠(  ) 诱惑(  )
jué(  )取 充pèi(  ) 忙lù(  )
答案:jǐnɡ ɡuī zhān zhì kuì yòu 攫 沛 碌......(2)据义填词。
①     :主观的推测。
②     :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③     :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④     :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答案:①臆测 ②乐此不疲 ③赏心悦目 ④粉身碎骨【词义辨析】
臆测 臆断
【同】两词都是从主观上出发所进行的行为。
【异】“臆测”强调主观的推测。
“臆断”指凭臆测来断定,含有“武断”的意思。
【举例】①在学习中我们必须要改掉马虎、自以为是、主观臆
测的毛病。②我们的工作成绩,究竟有了什么结果,自己也不
敢臆断。....2.读一读,做一做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述的四个场面。
答案:①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②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③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④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2)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3)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和赞扬了什么精神?
答案:作者想借此来肯定和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4)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贴切?为什么?
答案:这个比喻较为贴切。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比喻。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设喻奇特。【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人,出生
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文学评论家,文学
史家。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
纪文学主流》,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著
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
国印象记》等。 2.图解课文勤奋、积极进取、珍惜时间,勇敢顽强背景介绍
勃兰兑斯曾因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尽管如此,他仍然抱着对生活理解、对命运珍爱的情感面对人生,仍然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充满信心。本文就体现了这一点。单元写作指导
第三单元语言优美显文采
语言是文章的肌肤,是读者首先感知的对象。当前的考场作文越来越多地重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往往透过优美的语言来打动阅卷老师。优美的语言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飞跃层层的阻隔渗透人心;具有强大的融合力,能交融孤寂的心灵。“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优秀的语言,穿越时空,流传久远。如《谈生命》中“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运用了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而且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  请阅读下面题目,根据要求作文。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家往往是一个社区中的一户,社区需要大家共同建设和维护。我们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到社区活动站义务服务。
  请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语言优美,富有文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优秀作文】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我常常被一些事情感动着,周围的点点滴滴都让人难以忘怀。①【专家点评】
①开篇点题,引起回忆。“点点滴滴”说明所选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 曾经以为社区那一幢幢高楼,一门一墙犹如那屏障,或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或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如今我却发现,社区内,亲情友情加真情,情上加情情更浓。更如家一般,使人感到温暖。②②把“我”所想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现实生活中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亲密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 镜头一:夕阳之红
鸟鸣声声,如闹钟一般,将人唤醒。睁开惺忪的睡眼,门前的广场上早已聚满了年轻人。③
哦,差点被他们的红衣裳所蒙蔽了。仔细一看,原来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他们或握剑,或持功夫扇,或赤手空拳……④我不知道他们在练什么功,但这并不重要。③先闻鸟鸣,后见晨练之人,情景设置精巧。
④场面描写,表现了老人们晨练的花样之多。 前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练习跑步。“爷爷,准备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吧?”我打趣道。
“是啊,我想坚持锻炼,某年某月一定会榜上有名的。小伙子,到时请你去看爷爷的比赛,你可要为爷爷加油呀!”⑤⑤语言风趣幽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爷爷,我一定会去的!”我们一起笑了,这笑声传得很远很远……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可曾感受到夕阳的执着?最是夕阳无限红。⑥
岁月固然可以让他们白发苍苍,却不能使他们的心变老,正如那鲜红的衣裳。⑦⑥引用诗句、修改诗句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并照应小标题。
⑦此处的议论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镜头二:天籁之音
洁净的林荫大道上⑧,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教孩子骑车。
梧桐树下的我看到他们,心头一热——哭了。只身来到社区活动站,挺想家的。“哥哥,你怎么哭了?谁欺负你了?让我爸爸去教训教训他。”童稚的声音,使我想到自己的失态,很不好意思。⑨
“没事,小弟弟。”
“你是不是想家了?”孩子的母亲倒是很细心。⑧景物描写,从侧面表现社区的清洁,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形象。
⑨心理描写,真实可信。 “原来是这样呀,那我把我的
家,还有我的爸爸妈妈都借给你好
了。”⑩再次响起孩子的天籁之音。
接着,他硬是把我拖到他家,我成了
座上宾。
朋友,这小孩并不明白父母不是
物品,可以拿来借给别人。但这份童
真,这份真情,岂不令人感动??
……⑩孩子的语言天真无邪中饱含深情。细节描写真实。
?小孩“借给我家”,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我看
着,听着,也想着。万分感慨,唯
“感动”二字藏于心。? ?“感动”二字照应文章开头。 【总评】本篇作文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运用镜头式,“夕阳之红”“天籁之音”这两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小标题,使行文更加清晰。二是精心选择材料,从不同角度表现文章主题。从老年人、儿童等两个层面表现了社区的新风貌。三是语言生动形象,或运用修辞,或描写细致,或议论,或抒情,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技法一 修辞并用,追求音韵美
【问题习作】父母的爱是如此的伟大,他们让我感到了温暖,我要珍惜父母的爱。
【诊断分析】语言过于平实,缺少文采。只是简单的语言表达,缺少修辞的装饰,显得单调无色。【修改提升】
父母的爱是一棵大树,也许它无法给你硕大的果实,但却永远可以为你遮风挡雨;父母的爱是一座港湾,也许它无法给你丰厚的收获,但却永远可以为你挡住外面的风暴;父母的爱也许是细小的,但却永远最伟大。父母的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母的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引领孩子的一生。所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父母的爱。写法小结一 妙用修辞,语言更“靓”
  修辞,犹如语言百花园中的艳朵奇葩,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地插几枝,那就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大胆夸张,以显灵气飞扬;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要注意修辞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这比单纯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更为突出。技法二 引用诗文,追求文采美
【问题习作】不同于李白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李商隐的晦涩难懂,你的诗总是那么的沉郁顿挫,你让整个世界安静下来,都和你一样,思考着未来。杜甫,似乎生来就是一个静穆的人,你总是用你安静的声音、安静的诗句揭开唐王朝表面的繁华,让浮躁的人们停止他们盲目的狂欢,让他们不得不安静下来,去思考他们的未来。今天的人们仍能透过你那些静得有些压抑的诗句看见你那安静的面庞。【诊断分析】这个片段读起来语言平淡,不够生动、亮丽,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文采可言。【修改提升】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更不同于李商隐的晦涩难懂,他的诗总是那么宁静,透着一丝禅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个静谧幽远的空间,“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种超然平静的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壮阔静穆的天地。读他的诗,我们无法不被这安静的氛围所感染,我们无法不褪去浮华的外衣。他用他营造的意境,让行走在滚滚红尘中的人回到自然中,回到静谧恬淡中,静静地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博大!写法小结二 巧妙引用、活用古诗词
巧妙引用、活用古诗词,能使语言鲜活,文采斐然。引用古诗词的一般方法:(1)直接引用。(2)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呈现格式为:名句+意境,名句+品质。(3)化用古诗文名句。呈现格式为:名人+名事,名人+名句+意境,名人+名句化用。当然,引用诗词时一定要自然、和谐,千万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技法三 幽默诙谐,追求情趣美
【问题习作】我说他长得很瘦,他被我讥讽后,会躲到房间里对着镜子挤脸上的小痘痘。我说他很残忍,他却怪我多管闲事,而且理直气壮。
【诊断分析】这段描写丝毫没有体现出语言的张力,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文字止于描述事实,看不出生活的浓郁气息,如果在词语的选用上考究一点,就富有情趣了。【修改提升】
我说他长得抽象,他说他长得很骨感。而十八岁的大军,在被我讥讽后,也会暗自躲到房间里,对着镜子大肆“屠杀”痘兵痘将。我说:“你很法西斯啊,人家痘痘也有生存的权利嘛!”大军摆出一副不屑的神情说:“你懂啥,这些该死的痘子已经侵占了我脸上大部分疆土了,再不干掉它们,我的生存权利也要受到严重威胁!”大军理直气壮!写法小结三 遣词造句,妙用语言显幽默
幽默也是语言的艺术,一些词语的精妙运用,比如借用时尚语或流行词汇,移用词汇甚至是化用词汇,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青春气息、时代气息,而且能使语言讽刺幽默、妙趣横生,语言更显得生动活泼、诙谐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