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0张PPT。人教新课标九下语文单元期末复习导学课件
第五单元 4课时导学+1课时写作第五单元
第17课 公 输1.通假字
(1)子墨子九距之 “ ”通“ ”
(2)公输盘诎 “ ”通“ ”, ?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通“ ”, ?
答案:(1)距 拒 (2)诎 屈 理屈 (3)圉 御 抵挡2.一词多义
于是见公输盘( )
胡不见我于王( )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子墨子解带为城( )
夫子何命焉为( )
必为有窃疾矣( )
将以攻宋(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1)见(2)然(3)为(4)以﹒答案:(1)召见/引见 (2)如此,这样/然而 (3)制造/作为/语气助词,相当于“呢”/是 (4)用/认为3.古今异义
(1)吾知所以距子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荆之地方五千里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答案:(1)用来……的方法 (2)土地方圆 (3)虽然如此4.词类活用
(1)吾既已言之王矣 (名词作动词, )
(2)吾义固不杀人 (名词作动词, )
(3)虽杀臣,不能绝也 (形容词作动词, )
(4)义不杀少而杀众 (形容词作名词, )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名词作动词, )
答案:(1)告诉 (2)坚守道义 (3)杀尽 (4)少量的人/众多的人 (5)入侵﹒﹒﹒﹒﹒5.文言句式
(1)胡不见我于王?(省略句,省略主语“子(公输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何罪之有?(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判断句,“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倒装句,“于地”“于民”后置,应为“于地有余”“于民不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2)宋国有什么罪呢?
(3)宋国就像人们所说是连野鸡、兔子、鲋鱼都没有的地方。
(4)楚国在土地方面是有余,但在民众数量上不足。6.走进文本
(1)墨子是怎样说服公输盘的?从中发现墨子的什么进步思想?
答案:墨子以“借刀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之语。再以事实论说了公输盘的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而说服了公输盘。从中可见墨子爱好和平、爱护人民的进步思想。(2)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墨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输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
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
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书
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
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
家的思想。 2.图解课文写作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盘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第18课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 ”通“ ”
答案:畔 叛2.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三里之城( )
(2)之 亲戚畔之( )
多助之至( )
答案:(1)有利/锐利 (2)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到了(1)利3.古今异义
(1)三里之城
古义: 今义:城市
(2)七里之郭
古义: 今义:姓
(3)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池塘...(4)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5)委而去之
古义: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 今义:国家....答案:(1)内城 (2)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3)护城河 (4)离开 (5)放弃 (6)限制 (7)国防4.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作动词,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 )
答案: (1)限制 (2)巩固 (3)震慑﹒﹒﹒5.文言句式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判断句,“非”,不是,表否定性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6.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①论证结构: 。
②论证过程:
提出论点: , ;
分别论证: 和 ;
得出结论: 和 。
答案:①总—分—总 ②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逐层论证,层层深入。全文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②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的再
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图解课文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孟子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 ”通“ ”
(2)困于心衡于虑 “ ”通“ ”,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 ”, ?
答案:(1)曾 增 (2)衡 横 梗塞,不顺 (3)拂 弼 辅佐2.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征于色( )
答案:(1)起,指被任用/发出 (2)违背/通“弼”,辅佐 (3)到,给/在(1)发(2)拂(3)于3.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
答案:(1)用来 (2)在国内 (3)在国外 (4)被选拔 (5)表现,显露征兆..4.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2)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3)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4)动心忍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5)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词用作动词, )
答案:(1)使……痛苦 (2)使……劳累 (3)使……饥饿
(4)使……坚强 (5)犯错误.....5.文言句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译文:?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心困于虑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6.名句积累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
, , ,行拂乱其所为。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
(3)入则 ,出则 ,国恒亡。
答案:(1)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无法家拂士 无敌国外患者7.走进文本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启示: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课文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主旨所在。【知识博览】
1.知识链接
《孟子》中的文章给人最深的印象有两个,一是它的雄辩色彩: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2.图解课文第19课
鱼我所欲也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通“ ”,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通“ ”,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通“ ”, ?
“ ”通“ ”,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 ”通“ ”, ?
答案:(1)辟 避 躲避 (2)辩 辨 辨别 (3)得 德 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 与 欤 语气助词 (4)乡 向 从前2.一词多义
舍生而取义者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答案:(1)生命/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为了/采用 (3)比/对于 (1)生(2)为(3)于. 二者不可得兼( )
(4)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故不为苟得也( )
呼尔而与之( )
为宫室之美( )
呼尔而与之(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答案:(4)得到,拥有/通“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取得 (5)代词,他/助词,的 (6)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5)之(6)而3.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是”
答案:(1)能够用来 (2)益处 (3)这种..(4)一豆羹
古义: 今义:豆子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 今义:计时的器具,钟表
答案:(4)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5)古代的一种量器..4.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名词用作动词, )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用作名词, )
答案:(1)通“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
(2)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5.文言句式
(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句式,省略主语“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6.名句积累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4)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 ?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1)舍生而取义者也 (2)故不为苟得也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5)是亦不可以已乎7.走进文本
(1)本文以“鱼”比喻“ ”,以“熊掌”比喻“ ”,从而提出了“ ”的观点。
答案:生 义 舍生取义
(2)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知识博览】
1.知识链接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图解课文第20课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
1.古今异义
(1)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
答案:(1)在这时 (2)国都.2.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 (名词用作动词, )
答案:做宰相.3.文言句式
(1)惠子相梁。(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国中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惠子在魏国当宰相。 (2)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4.走进文本
(1)在这篇短文中,庄子把自己比作 ,把惠子比作 ,把功名利禄比作 。
答案:鹓 鸱 腐鼠 (2)请概括惠子和庄子的性格特征。
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对朋友薄情寡义。
(庄子:)清高自守,鄙弃功名利禄。 (3)庄子讲鹓 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
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著名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代表作品有《逍遥游》《庖丁解
牛》等。《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2.图解课文惠子相梁写作背景
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之世的中期,是战争最为频繁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当时思想界又混乱不堪。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而宋王偃又是战国有名的暴君,最为荒淫无道,残杀成性,激起各国的公愤。齐国联合魏、楚二国攻杀了宋王偃,灭了宋国。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国家,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一词多义
固不知子矣( )
子固非鱼也( )
答案:固然/本来固2.古今异义
(1)子非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儿子
(2)安知鱼之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3)是鱼之乐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答案:(1)人称代词,你 (2)怎么 (3)这...3.文言句式
(1)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
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状语“于濠梁之
上”的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非鱼。(判断句,“非”表示否定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
乐呀。(2)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3)你不是
鱼。【知识博览】
1.知识链接
庄 子 名 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2.图解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单元写作指导
第五单元 紧扣中心,充分论证
论证是作者能够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方法是指
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
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一个论证
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不管如何
论证,都要紧扣中心论点,这样才能达到议论的目的,使说理
充分,层次清楚,表达流畅。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从
天气时令,气候、地理形势、人心所向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反映了孟子把“人和”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中的关键所在,显示了他对人和的因素的特别重视。本文能够紧扣中心论点反复论证,主旨突出。 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和孟子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分别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请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注意立论要有依据。【优秀作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
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
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
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
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
跃无力,最终葬身锅底。①由这个实验我们【专家点评】
①用实验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锐,对隐藏于安乐背后的危险却反应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②由“青蛙实验”联系到人,引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坐以待毙是何其相似。③③由“蛙”及“人”,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诠释。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④勾践为何能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⑤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④用“勾践复国”的故事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
⑤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以至于“死于安乐”。⑥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一败涂地,不得不把用鲜血换来的大好江山拱手让人。⑦⑥这句话既是本段的论点,又引起了下文。
⑦用“闯王入京”的故事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不禁让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⑧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⑧引用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再次强调论点,总结全文。 【总评】本文由“青蛙实验”自然地引出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作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引用了“勾践复国”和“闯王入京”这两个典型事例分别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篇末又引用欧阳修的名言深化中心论点,使全文层次清晰,论证充分严密。 技法一 紧扣中心发议论
【问题习作】贝多芬,天才音乐家,他创作了动人的《月光曲》等很多作品,然而,在他的艺术造就达到了顶峰时,给他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双耳失聪。但是,他并未被吓倒,反而更加努力,创作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诊断分析】这段话中,议论只谈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并未扣住中心论点——笑对人生中的挫折,没有抓住论证的重心,造成论证和中心观点脱节。另外,语句也不通顺。【修改提升】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乐曲,可就在他的艺术成就达到顶峰时,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双耳失聪。这犹如晴天霹雳,使他一下子从高峰跌入了深谷。天妒英才,命运弄人。他迷惘了,是就此放弃,屈服命运,还是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矢志不渝呢?贝多芬最后的选择及成功震撼了全人类,他以超人的毅力,证明了一句至理名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写法小结一 紧扣中心发议论
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一要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二要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三要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技法二 紧扣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问题习作】刘邦从屡战屡败到逼迫霸王别姬,实验室被焚烧诺贝尔从头再来,张继名落孙山写出《枫桥夜泊》等,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也从失败中得以成长,得以新生,更加充实地生活。他们是生活中乐观的人,先战胜他们自己,然后才能战胜生活。【诊断分析】用词不当,所举三个人物性格并非“乐观”一词所能准确概括的,特别是张继写《枫桥夜泊》根本就不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写的。由于前面没有必要的阐述做铺垫,“战胜生活”的观点显得没有说服力,“战胜自己”的观点更是令人费解。【修改提升】
人生最苦的莫过于失败,陷入绝境了,而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失败,摆脱困境才是至关重要的。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一开始被项羽打得东逃西窜,犹如丧家之犬,以致抛妻弃子。然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大军压境、危难重重时,刘邦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广招贤能,积蓄力量,最后反败为胜,逼迫霸王别姬。刘邦胜了,他的胜利证明了一个道理:坚毅果敢的人必将战胜刚愎自用者。 张继一生热衷于功名,却因官场黑暗而屡屡名落孙山。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抚膺长叹。他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也只能由命运摆布,任奸邪捉弄,在霜满天的晨晓,他悄然屹立于江畔,抬眼望月。月亮落下去了,他追求功名的希冀也随之飘逝了。然而,一腔忧愁愤懑却创作了《枫桥夜泊》这样的惊世之作,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更是撼动天宇,成为绝响。 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有时,执着未必就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放弃也有可能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张继的绝望、愁情使他登上了不朽的文学殿堂。写法小结二 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是我们在写作中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当要论述的问题较为深奥难懂,或用其他论证方法难以论证清楚时,可以考虑用比喻论证,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论述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这样能够收到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效果。若单独论述某一事物或道理,费尽笔墨也难以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这时可以考虑选用对比法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