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2: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中“美”的感知与分析来解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分析诗人留恋康桥的深层原因。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通过离别诗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 “多情自古伤离别”等都是古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句子,今天我们欣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现代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感情的。
2.明确主题,引出学生介绍诗人生平(康桥经历,包括解题;三个女子等)
3.结合生平引出胡适评价:爱、自由、美(明确:通过探究诗歌中的最外在的“美”来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诗歌鉴赏
1.播放范读录音,请一生朗读,点评。
2.讨论诗歌内容之美。
主要是景物美: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
点拨:如此景物构成美妙画面——绘画美
诗人是如何营造出美丽画面的呢?——通过语言(恰到好处的用词和修辞等)
请学生按节分析诗歌中描摹景物的语言,分析完后朗读此节。
3.师小结,引出意象、意境的概念:
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境: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
4.齐读2~4节。
5.由景转入情;
师提问:诗人花了大量的笔墨描摹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但他如此留恋康桥的原因只是源于这些景物吗?
(明确:结合资料以及诗歌中的暗示“彩虹似的梦”来解答。)
你觉得这彩虹似的梦想是什么呢?结合你对徐志摩的了解来谈谈。(讨论)
(不要求统一,答案多元化。)师对生的答案作总结。展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因此,他曾饱含深情地说:“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
6.诗人留恋康桥,因那河畔婀娜多姿的金柳让他深深眷恋;诗人留恋康桥,因那软泥上青荇的自由自在令他心驰神往;诗人留恋康桥,更因那榆阴下的一潭中,沉淀着他彩虹似的梦想。当诗人的心中浮现起往昔的梦想,他便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去重温昔日的欢乐。
齐读5~6节。
提问:这两节在情绪上有较大的变化,你能否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第5节和第6节中诗人的心情?
明确:陶醉(激动、兴奋)——失落(伤感)
提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转变?
明确:不能放歌,归于沉默——由幻想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笙箫”者,中国传统之竹乐器也。内心仿若吹奏哀婉之曲,离别的惆怅,充溢心头,然而外在的表情世界却是风平浪静的。
7.尽管如此深深依恋,但终究还是要说再见的。
读最后一节,分析。
与十分相似的第一节构成什么关系——前后回环呼应。
提问:轻轻的,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诗人告别的再见的,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了对康桥母校的深情。
提问:为何“不带走一片云彩”?
明确:无法带走,也无须带走,因为康桥的种种美景,康桥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已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中,永远不会遗忘。
8.小结诗歌内容中表现出的绘画美,介绍“三美”理论,请同学找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和谐与诗的节奏。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三、师作总结
展示康桥风景图片,听配乐朗诵,再次感知。
四、作业
请生课后再推荐一篇徐志摩的诗歌或者其他现代诗人的离别诗作交流。
【板书】

自由
美———— 意象———意境
【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教学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既往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文章的语言、修辞等外部因素去了解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哲理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审美情境。课文是一首唯美隽永的诗歌,又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诗人徐志摩最著名的作品,而一度热播的电视剧中徐志摩的形象长久以来也深入人心。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找来在电视剧中扮演徐志摩的黄磊亲自朗诵的《再别康桥》,一边播放给学生听,一边投影康桥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都融入意境之中。这样的安排,创设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充满爱与温情的情境,使学生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其次,要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在进行这首诗歌的教学时,我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质疑和教师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带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实现的。如:在课前预习作业中,不少同学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彩虹似的梦”究竟指什么呢?上课时,他们展开了讨论,得出了不少结论:有的说是对爱、自由和美的渴望与追求,有的说是对爱情的追求,也有的说是对诗歌创作的追求。我的总结明确了两点:一是大家都各有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很好;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大家现在明不明白为什么诗人那么留恋康桥了?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关键不是景物有多美,而是那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康桥时期对徐志摩一生的重要意义了。
综上所述,要落实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只有为学生创设出一个适宜而充满探究意识的课堂环境,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在发展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