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5:1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预备怎么回答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不例外。周总理在跟大家一般大的时候,也曾响亮地回答过这个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抓住重点词语、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习目标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任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shěn

fàn

wèi



jué



huò

chì

xiào

huái

严肃 清晰 振奋 胸怀 称赞
效仿 租借 疑惑 平凡 回顾
训斥 羞辱 崛起 沈阳 模范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yí huò
fán

xùn chì

jué
shěn
fàn

chǔ(处理)
chù(到处)

bēi(背包)
bèi(后背)
  街道办事处( )将集中处( )理这类问题。
  她背( )着妈妈偷偷地拿走了背( )包,准备把里面的东西扔掉。
chǔ
chù
bèi
bēi
多音字

gān
gàn
干着急
干事

jiè
押解
jiě
解释
望着桌上那摞待处理的文件,宣传干(gàn)事干(gān)着急,没想出办法。
xiè
浑身解数
【修身课】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上的课。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崛起】兴起。
【抱负】远大的志向。
【胸怀】胸襟。文中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词语解释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
【沉郁】低沉郁闷。
【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
【左顾右盼】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地支持。本文指女人指望巡警主持公道。
【训斥】训诫和斥责。
晰(清晰)
析(分析)
怀(胸怀)
坏(坏话)
租(租界)
祖(祖国)
惑(疑惑)
感(感动)
形近字
严肃——庄严 清晰——清楚 劝慰——安慰
赞叹——赞扬 沉郁——忧郁 训斥——斥责
疑惑不解——迷惑不解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热闹非凡——熙熙攘攘
近义词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哪三件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第一件事: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第三件事: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见闻,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再仔细读课文,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少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伟大志向。在阅读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课文解读
自由朗读,想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什么?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魏校长为什么“睁大眼睛”让他“再说一遍”?。
“睁大眼睛”“再说一遍”表现了魏校长的震惊,从侧面反映了这位同学志向的远大。
事件二
找出课文第11—14自然段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为什么会被外国人占据?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
眼前的情景让周恩来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训斥受害者,周恩来这才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默读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阅读目标。
画出描写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 )的租界
蛮横无理
自由读第三部分,周恩来带着疑惑,背着伯父进了外国人的地盘。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比喻,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结合全文思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少年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明白。在外国租界他又亲眼目睹一位妇女受洋人欺负,中国巡警不为民申冤,反而训斥那位妇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从此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学习了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做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小练笔
读书多了,知道的多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就多了。我知道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是通过读书,通过一次次的感悟,一次次的铭记,一次次的品格完善,我们能为社会做很多事,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也许不能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们可以在我们有生之年为社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