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2: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青荇、彩虹似的、长篙、漫溯、满载”读音;揣摩语言,品味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色彩。
2.由具体语言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及比较、想象等方法,感悟意蕴,鉴赏手法,感受诗歌“三美”。
3.体会作者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悟意蕴,领会诗歌“三美”。。
【教学难点】
对诗中移情手法、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一位诗人他死后,胡适痛心疾首地说:“损失的是中国文学。”有一首诗被称为20世纪最出色的别离诗。同学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又是哪一首诗?对,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这位天才诗人创造的、唯美的诗篇里。
一、初读,感知美
1.自读,坐直身子,自己旁若无人先读一遍。不懂的字词,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我。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ppt上的字:
青荇 彩虹似的 长篙 漫溯 满载
2.再读一遍,根据你初步的了解,了解整首诗朗读的基调。
教师提示:每一首诗歌,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就是作品里充满着统一完整的感彩,或悲壮,或哀婉,或轻快,或优美,或欢乐,或忧伤, 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
3.酝酿一下感情,自读,把握整体基调。速度舒缓、轻盈。
4.学生示范读。请学生具体评析,是否把握基调。
二.品读,领略美
1.默读全诗,边读边圈画,看看阅读过程中有什么体会感受,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待会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感受:感受诗歌美、节奏舒缓等。老师评价。
2.自读,小组交流。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点或哪一小节?说说喜欢的原因。
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读,然后前后四人小组交流。
预设: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你对诗中三次“轻轻”如何理解: 从情感角度,表达对康桥的爱(如慈母之于婴儿,缓抱软吻)透出了对康桥难以割舍的离情; 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从音乐性角度看,叠字的运用,富有音乐美。
2.)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歌题目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什么作别云彩?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康桥在海上做的诗,可能他眺望康桥方向,只看到云彩。(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 诗话化的语言,云彩其实指代的是康桥。给人想象,给人美感,富有浪漫情调。 “云彩”为下文布下绚丽的色彩,下文“夕阳”。
3)朗读指导:节奏舒缓,缠绵
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1)金柳如何理解?为什么金?柳:折柳送别,留的意思。
2)新娘如何理解?为什么不比作姑娘?新娘有什么特点?新婚离别依依不舍之情。离开康桥,就如新郎离别新娘的味道。
什么东西的艳影?
3)荡漾如何理解?“夕阳、柳树、波光”如此美景之下的牵挂、留恋。
4)朗读指导:“金”重读,“新娘”幸福些,“荡漾”读出陶醉。
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油油的”什么意思:流动貌
“油油”形容青荇有什么效果:有生命力,自由自在。
为什么会“油油”:微风轻抚——依据:前一节中“波光”风轻拂、波微动。动态美景
2.招摇:原意“张扬炫耀以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此处无贬义,推断这里的含义: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可爱。像是在与作者挥手告别,像是跟垂柳呼应。
3.哪一个词表明“我”情感的发展?甘心。为何甘心做水草:甘心,写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引出创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5.7年再访伦敦。1928.8第三次故地重游。以至于后来他无不深情地说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孕育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启蒙影响之大。这也就回答题目:再别。
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①.句意理解。潭水怎么让诗人联想到天上的彩虹的?之间没有共同点。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意的语言。
②.潭:拜伦潭。是清泉,为何说不是?苏轼: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移情于景。此时的作者对康桥饱含深情,逐渐升温,将情感、特殊意义赋予于其上。
③.天上虹:有什么特点?高、虚幻、美——美好但难以触及的理想。 揉碎:水波荡漾的感觉,将彩虹的倒影揉碎,化为现实。彩虹似的:美好的。梦:书下注释。
④“梦”无形无重量,为何说“沉淀”?化为了实在的。康桥这块地方,帮助我们追求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⑤朗读指导:句式变化,稍快,“彩虹似的梦”,读得高昂一些。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作者开始遐思寻梦。哪些词写出诗人追求梦想的热情和得到自由后的狂喜?
漫溯:漫:随意;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逆水而行(追本溯源,溯流而上)。满载;放歌:作者此时的快乐溢于言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人情感达到了一个顶端。
2.朗读指导:寻梦?撑一支长篙:轻一些,梦幻一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稍昂扬;满载一船星辉:豪迈;放歌:重读。奔放。此处情感要上升,激动,情感热烈。
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离别的氛围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的?悄悄、沉默。
笙箫:幽怨的,低沉的,《前赤壁赋》,离别时四周一片宁静。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依恋之情和忧愁全包含其中。
2.诗人为康桥沉默,康桥也为我沉默,这是诗人与康桥之间的互感,正是因为诗人爱康桥之深,才会与康桥有这样情感的交流。
沉默:是人类最深沉的感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最深的情感,好像恋人一样,是默默送别,无法用语言表达。
3.朗读指导:语速平缓。第二句轻一些。结尾感叹。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挥衣袖:挥手,诗意的语言,浪漫。让学生做下动作
2.与第一段语意相似,会不会显得啰嗦?不会,这样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有余音绕梁之感。复沓,强调了别离的哀愁、留恋。
3.朗读指导:“悄悄”放慢,突出不忍离去的味道;“轻”“慢”有停顿;不带走 一片云彩。
三、演读,沉浸美
刚才,我们沉浸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接下来,我们要通过有表情的朗读,把自己当做诗人,设身处地的沉浸到诗歌美的境界中去。
要读好这首诗,再提几个要求:
1.把握作者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轻轻”——荡漾、天上虹、寻梦、放歌的逐渐“激昂”——又转而“沉默”“悄悄”缓慢。
2.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读准押韵的字,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读出诗歌节奏。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放歌”、“沉默”、“轻轻”、“悄悄”,反复、顶针的修辞手法,加强节奏感。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收尾回环:余音绕梁之感。
3.体会诗歌的建筑美: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4.想象诗歌绘画美:
第一幅:西天云彩图
第二幅:河畔金柳图
第三幅:康河水草图
第四幅:榆阴清泉图
第五幅:星夜寻梦图
第六幅:夏虫沉默图。
先听配乐朗诵,注意上面四个要求。
再让学生自由有表情地读。最后齐读。
作业:背诵《撒扬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