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第5课一课两练 2.5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语文第5课一课两练 2.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2 18: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提技能·一课两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阔绰(chuò)    拭去(shì)    踱步(dù)
B.蘸酒(zhàn) 不屑(xiè) 舀水(yǎo)
C.绽开(zhàn) 附和(hé) 门槛(kǎn)
D.颓唐(tuí) 折腿(zhé) 迂腐(yū)
【解析】选B。A项“踱”应读duó;C项“和”应读hè;D项“折”应读
shé。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唠叨  侍候  哄笑   污人青白
B.羼水 碟子 责备 不屑置辨
C.潦倒 垦求 荤菜 每况愈下
D.账本 伤疤 服辩 好吃懒做
【解析】选D。A项“青”应为“清”;B项“辨”应为“辩”;C项“垦”应为“恳”。
3.选词填空。
(1)鲁镇的酒店的   (A.布局 B.格局 C.摆设),是和别处不同的。
(2)只有穿长衫的,才   (A.踱 B.走 C.迈)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3)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A.摸 B.排 C.掏)出九文大钱。
(4)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A.分辩 B.辩解 C.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答案:(1)B (2)A (3)B (4)C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    )
(2)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    )
(3)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
答案:(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选A。《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白话小说,不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6.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1段(“中秋过后”至“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回答(1)~(4)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阅读此段,找出人物——孔乙己,事件——被打折腿后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围绕此总结即可。
答案: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
(2)选文中为什么写“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解答此题,结合它对表现孔乙己的作用方面回答。
答案:表明天气很冷,衬托(或:反衬)孔乙己“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暗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3)如果在文中肖像描写后加一个比喻句,下面两句你觉得哪一句更恰当?试从表达作用的角度简要说明理由。
A.哆嗦得像秋风中的一片树叶。
B.犹如土地庙里一尊破旧的泥塑。
答: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比喻句的作用。联系孔乙己当时的身体和经济状况思考。
答案(示例):B句更好些,它贴切地写出了人物当时的外形、表情特征。
(4)孔乙己到了如此地步,掌柜仍然对他提那十九个钱,这说明了什么?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答题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
答案:掌柜只看重钱,说明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一、美文品析
(2014·聊城中考)阅读下文,回答1~7题。
道  行
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闯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1.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答案:德行高,道行高。
2.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
答:
【解析】本题考查衬托的写作手法。小说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是为了衬托皮挑儿德行更高,道行更高。
答案: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高,道行更高。
3.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内在原因的理解能力。于先生一生不收徒是为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
答案: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缺乏皮挑儿那种“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的责任意识。
4.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第⑥段写:“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后来是因为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
答案:他给于先生挑担,身份低微,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故称之为“皮挑儿”;后来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
5.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重点可从动词与排比修辞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来分析。
答案:一系列动词妙用与排比手法的运用,使于先生皮影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6.第⑦⑨段“嘿嘿”一词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拟声词的分析能力。“嘿嘿”一词使皮挑儿和于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答案:使皮挑儿和于先生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7.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于先生并未收过徒弟,皮挑儿是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他靠的是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
答案: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
二、综合运用
8.(2013·绍兴中考)“鲁迅作品复习”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新课结束了,老师将三年所学的鲁迅作品列成一张表(见下),布置了三项学习活动,请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读完经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下列表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七年级上册:《风筝》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雪》九年级上册:《故乡》九年级下册:《孔乙己》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
            (《    》)
【解析】本题考查对鲁迅文章内容的掌握。先从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选一篇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思考留在自己心中的场景、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然后,仿照示例,按“一……(动词)+内容”的形式来写。
答案(示例):一只风筝,彰显自省精神。(《风筝》)
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故乡》)
一张照相,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一条船舶,满载纯真快乐。(《社戏》)
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活动二:观点争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过程中,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答:
答案: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反抗者,从“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拓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实践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
(3)【活动三:薪火相传】在鲁迅刚刚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要求:结合上面列举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答:
答案:示例一: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追问,《故乡》中对“新的生活”的思考,都开拓了我的思想深度,对我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他让我懂得在“众口一词”中说出自己的话,要有识见,更要有勇气。
示例二: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种子。鲁迅的文章总让人嚼之不尽,常读常新。如他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描写,让我看到动词传神的力量;又如他在《藤野先生》中用“标致”一词所达到的讽刺效果,显示了独特的鲁迅文字的魅力。
示例三: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我心里播下了温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种子。当我读到《社戏》时,我常常想起儿时的伙伴,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则常常想起我的外婆、奶奶。鲁迅把冷峻给了那个时代,把温情给了那些童年的记忆。所以鲁迅并不遥远,他写的故事也在我的生活里。
三、写作练笔
9.【写法借鉴】鲁迅先生是写作的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的高手,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入木三分,往往寥寥数语,人物形象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本课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物。(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他穿一身旧制服,高大的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板有些单薄。一张瘦条脸上,栽着一些不很稠密的胡须,由于脸色显出一种病容似的苍白,那胡须看起来黑森森的。他实际上除气管有些毛病外,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病。只是因为多年来体力劳动少些,身板才显得单薄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