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沿北纬30°自东向西集中分布着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图)。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形成各种景观,称钙华景观。中国最负盛名的钙华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区域内排成了一线。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喀斯特地貌自西向东演化分布的规律是( )
A.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
B.平原—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
C.溶蚀山地—孤峰—峰林峰丛—平原
D.平原—峰林峰丛—孤峰—溶蚀山地
2.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和堆积 B.流水溶蚀和堆积
C.风力侵蚀和堆积 D.海浪侵蚀和堆积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4.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5.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12月9日,欧洲第五大悬索桥(桥梁结构无需桥墩)——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正式通车。该桥由中国企业承建,绝大部分构件在中国生产,再运至挪威组装。下图示意哈罗格兰德大桥及周边地形。据此完成6~8题。
6.对隆巴肯峡湾沿线的欧洲国际公路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冰川泥石流 B.崩塌
C.洪涝 D.水土流失
7.哈罗格兰德大桥采用悬索结构主要是由于所在区域( )
A.潮流复杂 B.基岩松软
C.风力较强 D.水深较深
8.建桥构件在中国生产后再运至挪威组装,主要是为了( )
A.减轻生态破坏 B.缩减施工时间
C.优化产业结构 D.节省运输费用
潟湖,是指被沙嘴或沙坝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河北省的七里海为潟湖,七里海曾是一个淡水湖,后由于滦河洪水侵入,在东北部冲开一条水道注入渤海,即新开口。20世纪70年代,当地对注入七里海的赵家沟等河流进行治理,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并发育了湖口三角洲。据此完成9~11题。
9.根据材料推测,在出现新开口后,七里海含盐量的变化(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增后减
10.图中沙丘的沙主要来源于( )
A.河流所挟带来的泥沙
B.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C.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海沙
D.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
11.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比,湖口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的顶托作用
B.河流泄洪能力增强,入湖泥沙增加
C.河流注入湖口的地势低平
D.入湖河流流速变慢,搬运能力下降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黔桂喀斯特山区包括贵州中南部和广西中西部,土地石漠化严重。下图示意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随海拔的变化。统计表明,海拔高于2 400米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
(1)说出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2)说明土地石漠化对黔桂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述黔桂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随海拔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海拔高于2 400米的植被遭破坏后极难恢复的主要原因。
(4)有人认为未来黔桂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应多重视低海拔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试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图1为某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图。
图1
图2
(1)据材料分析,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2)图2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说明该气候的成因。
(3)据材料分析,图1所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4)图1所示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当地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俗语,请解释其原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下图为我国某地沿海基岩海岸景观示意图。
(1)指出基岩海岸线的进退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说明海蚀柱形成的过程。
(3)简述基岩海岸形成的海蚀柱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图中自西向东受流水溶蚀作用的时间长、强度大,地势逐渐降低,依次分布着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故选A项。第2题,本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地质作用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地貌景观。钙华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流水溶蚀、流水堆积作用。故选B项。
答案:3.D 4.A 5.B
解析:第3题,根据资料信息可知,潟湖由沙坝与海水隔离,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图中b处是由潮汐形成,而其位于沙坝的潟湖一侧,向潟湖内侧辐散开,应该主要是涨潮时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可以直接排除A、B两项;而a处则是自陆地经沼泽向潟湖处辐散开,应该是由河流堆积而成,沼泽处多水,土壤湿重,不可能为风力堆积而成。故选D项。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到,沼泽沉积和潟湖沉积已经深入外海底部,代表以前那里是沼泽或潟湖,由于海平面相对于陆地的上升而致使这些区域被海水淹没,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形成新的潟湖。而各沉积序列层次明显,没有交错,故其相对状态应该是海平面上升,而没有呈反复升降或稳定状态。故选A项。第5题,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关键词“图中”的沙坝位置还会在当地不动,该沙坝已经在当地沉积稳定了;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水会远离沙坝处,潮汐通道不会再有海水进入,潟湖会成为封闭的湖泊,不会受侵蚀水深增大;而由于海水不再入湖,潟湖的盐度应该会逐渐降低,故选B项。
答案:6.B 7.D 8.B
解析:第6题,峡湾沿线公路分布于峡湾两岸,而峡湾的形态特征是两侧为陡崖,故选择崩塌。第7题,峡湾地区海水深度大,建设桥墩难度大,故D项正确;峡湾谷底平坦,该地风向稳定,故潮流不复杂,排除A项;峡湾为侵蚀地貌,基岩坚固,排除B项;风力较强不宜使用悬索桥,排除C项。第8题,该地纬度高(68°25'N),冬季漫长,适宜施工时间短。
答案:9.A 10.C 11.B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七里海原为淡水湖,后来出现新开口,湖水与海水发生交换,使得湖水盐度升高。第10题,由图可知,图中沙丘位于七里海与渤海之间,这些沙丘应是由海水侵蚀海岸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从而使得七里海与渤海相隔形成潟湖,故选C项。河流挟带泥沙,一般在河口形成三角洲,排除A项;冬春季节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来自内蒙古和西北干旱地区,与湖泊东侧沙丘无关,B项错误;读图可知,图中的沙丘沿海岸分布,如果为枯水期湖底淤积的泥沙,不会在海岸南北延长分布,D项错误。第11题,三角洲的形成为泥沙堆积,根据题目“20世纪70年代”,“河流泄洪能力增强”的同时挟带泥沙能力也增强,故选B项。
12.答案:(1)该区岩溶地貌发育,石山面积广,地表崎岖,成土速度慢,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岩石大面积裸露。
(2)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加剧;地表水不易储存,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程度;旱涝灾害频发。
(3)特征: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一般在海拔400~600米处达到最大值;森林植被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值较其他植被类型高。
原因:海拔高,气温较低,植被种类较少,植被生长速度较慢;土层薄,土壤肥力低,植被生长营养不足;光照强,风速大,蒸发及植物蒸腾作用强烈,植被难以生存。
(4)低海拔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林地多转变为建筑用地和耕地,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石漠化问题更突出;低海拔地区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均比较好,利于植被覆盖度增大。
13.答案:(1)地表崎岖、破碎,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
(2)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高温多雨的天气和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结构。
(4)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表水蒸发量较大,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地表水相对不足,因此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之说。
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根据图示气温、降水资料可知,最低月气温在0 ℃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其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因此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第(3)题,喀斯特
地貌发育的条件包括①有可溶性岩石,②水热条件好,容易发生侵蚀。第(4)题,喀斯特地貌多溶洞、暗河,虽然降水丰富,但由于下渗严重,故地表水少。
14.答案:(1)趋势:朝陆地方向退缩。原因:基岩海岸的海浪侵蚀速度大于沿岸河流泥沙淤积的速度,海岸线附近侵蚀大于淤积,导致海岸线后退。
(2)突向海洋的基岩,因岩性、结构不同而受海水侵蚀,两侧形成海蚀穴;由于进一步侵蚀,两侧海蚀穴被贯穿,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洋中的柱状凸起,成为海蚀柱。
(3)阻隔海洋运输路线;影响海洋养殖,不利于养殖操作;破坏原有的旅游自然景观等。
解析:第(1)题,基岩海岸线会朝着陆地方向退缩。原因是基岩海岸地区主要的作用力是风化作用和海浪侵蚀作用。由于海浪侵蚀速度大于沿岸河流泥沙淤积的速度,使得海岸线附近侵蚀大于淤积,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使基岩海岸处岩石不断被风化、侵蚀破坏,不断被海水搬走,导致海岸线后退。第(2)题,首先,基岩海岸地区存在突向海洋的基岩岬角,因岩性、结构不同而受海水长期侵蚀,两侧形成海蚀穴;其次,由于进一步侵蚀,两侧海蚀穴被海水贯穿,形成海蚀拱桥;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洋中的柱状凸起,成为海蚀柱。第(3)题,不利影响可以从海洋运输、海水养殖、旅游景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海洋运输看,会阻隔海洋运输路线,影响船只通行;从海洋水产养殖看,会影响海洋养殖作业的开展;从旅游景观看,由海蚀桥变为海蚀柱,会破坏原有的旅
游自然景观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