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重庆市沙坪坝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重庆市沙坪坝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3 15:01:15

文档简介

重庆市沙坪坝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年,重庆江津梧桐土遗址发掘了距今3000余年的陶窑作坊3座,在复原陶器中有两个都是“陶小平底罐”-短唇、束颈、转角圆折肩、鼓腹,下腹急促内收,小平底。这种“陶小平底罐”也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中(距今3000至5000年历史)的代表性器物。梧桐土遗址(  )
①有助于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③有助于揭示巴蜀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
②说明早期文明区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④成为三星堆文化东向扩散的考古实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21高三上·重庆月考)下图为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朝代的垮塌均发生在气候变暖的高温区间
B.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C.温暖期社会相对稳定,国力远胜于寒冷期
D.气候冷暖变迁对朝代兴衰更迭起决定性作用
3.(2023高三上·九龙开学考)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D.有效防止官吏腐败现象
4.(2024高三上·新民开学考)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如: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被认为是中国的山水画;薄伽丘的《十日谈》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欧洲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B.中国“三大发明”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
C.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
D.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
5.魏晋时期,内迁的匈奴人被统称为“屠各(或休屠)”,后其姓氏多改为刘、王、金、张、董、梁等汉姓;南北朝之后,“屠各”之名很少再见于史籍。这一现象说明(  )
A.匈奴人已经远徙他处 B.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实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战争磨灭了民族痕迹
6.(2022高三上·九龙坡月考)东汉时期,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然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甚至连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王朝兴替导致主流思想变化 B.价值观念选择随时代而变化
C.世家大族偏好决定世风转移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7.(2021·济南模拟)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8.《四季山水图》绘于辽庆陵中室四壁,分为春、夏、秋、冬4部分,是目前我国仅见的以四季山水为主题的古代墓室壁画。有学者认为此画“并非一般的山水风景画,而是富有辽四时‘捺钵’制的含义。”“捺钵”是辽代皇帝游猎时临时所设的“行帐”或“行营”的称谓。这反映出(  )
辽庆陵壁画《四季山水图》
A.统治者醉心于山水的情志 B.契丹人保持着游牧的传统
C.文人画流行于契丹的现实 D.四时捺钵制巩固辽的统治
9.(2023·金华模拟) 《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这反映出(  )
A.市场的价格由商人自行决定 B.民间消费观念理性化
C.官府利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 D.国家取消了食盐专卖
10.(2023高三上·九龙开学考)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厘金: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设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征约百分之一的税)
A.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B.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
C.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 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11.读近代中国关于“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书籍 出版时间 作者 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
《华英字典》 1822年 (英)马礼逊 将“foreigner”翻译为“夷人,番人,番鬼”
《海国图志》 1842年 魏源 将“foreign affairs”译为“夷务”
《增广海国图志》 1895年 林乐知、瞿昂来、傅兰雅、徐建寅增补 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
《英华大辞典》 1908年 颜惠庆 将“foreigner”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
A.变法革新阻力减小 B.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
C.近代外交转型艰难 D.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改变
12.(2023高三上·开学考)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并在港口税、铁路运费上彼此实行“国民待遇”式的“门户开放”。据此可知(  )
A.照会与清政府并无直接关系 B.照会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C.美国获取了侵华的优势地位 D.美国政府旨在保护中国主权
13.(2022高三上·九龙坡月考)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在“维新五十年庆典”中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此小说的创作(  )
A.为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准备 B.意在传播西方民主政治观念
C.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D.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14.(2022·江苏)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15.(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1913年3月,主张用以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孙中山抛弃对袁世凯的幻想,力主武力讨袁。但黄兴等人反对,主张“以法律解决之为愈"。汪精卫等人也竭力谋求与袁世凯妥协。这说明(  )
A.革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革命党人推崇依法治国
C.封建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D.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凸显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3高三上·万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左传 宣公十二年》
材料二: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延康元年(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选举》
材料四:唐杨绾曰:“近炀帝始建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时期的选官标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17.(2023高三上·万州开学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材料二:“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地方管理的角度说明元明两代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及特点。
18.(2023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昌起义前 6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歌词:“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袍,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
(2) 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并评价其实践效果。
三、论述题
19.(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2.【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从中国古代气温变化业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气候冷暖变迁对朝代兴衰更迭存在一定的影响。寒冷期牧场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导致与中原王朝的战争频繁发生,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朝代的垮塌多数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A项不符合题意;
C项错在‘远胜”,C不符合题意;
D项错在“决定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员权限分化,并非是扩大,A错误;
据材料“……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通过严密的基层管理机构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问题,C错误;
“有效防止官吏腐败现象”的表述绝对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秦朝中国是,考查了秦郡县制;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郡县制的准确掌握。
4.【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这表明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
中国“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为其奠定基础,B项错误;
培根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但并不能就此得出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6.【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无法适应魏晋时期的动乱社会,因此受到质疑,B项正确;
当时正统思想只是受到了质疑,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
门阀世族喜好只是重要原因,并不是决定因素,C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儒家思想受到质疑,未体现其地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儒家思想的地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可得出其强调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仍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D项正确;
选项A,材料不是指其策略,排除A;
选项B,材料没有体现其贡献,排除B;
选项C,“明析”的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逐一排除,即可判断。
8.【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9.【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可知,政府根据市场来调控盐价,故C正确;
A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民间消费,排除B;
D说法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答本题根据“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协定关税权,政府弱化了对关税的控制,A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B错误;
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并不直接意味着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C错误;
据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 ,可知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厘金和关税收入持续增长,反映了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通商口岸的增加,关税和厘金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整体上涨,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正向类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以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对数据的准确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12.【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的“门户开放"照会中,中国清政府实际上是被作为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税率和征收税款的主体,并没有被当作照会的对象,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间接否认列强全面控制各自在华“势力范围"的垄断权,以便美国通过经济特别是工业上的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在中国的“利益均沾”,故选A项;
照会并非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排除B项;
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
13.【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庆典想象”、“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双十节》……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可知,反映了小说作者对中国未来富强、列国来贺的设想。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初”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国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
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作者对于中国未来的设想,未涉及传播西方政治观念,B项错误;
小说的创作引领变革方向的表述具有夸大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庆典想象”、“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双十节》……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
15.【答案】D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教仁遇刺身亡后革命党内部的态度和主张,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黄兴、汪精卫则态度相反,这说明革命党内部出现重大分歧,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凸显,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缺乏的问题,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依法治国的信息,B项错误;
孙中山、黄兴、汪精卫均属于革命党人,不是封建势力,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国和护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孙中山、黄兴、汪精对宋教仁案的态度可以看出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凸显,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1)选官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 标准: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概括出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根据“那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可概括出汉初以德行为标准;根据“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概括出以门第为标准;根据“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概括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结合所学概括即可。趋势:本问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如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故答案为:(1) 选官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 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西周选官制度的标准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1)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因俗而治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1) 史实: 根据所学知识,元代通过设置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千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 政策;根据材料“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可得出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据上一问提炼信息可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实行多元化管理。
故答案为:(1) 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 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因俗而治。
【点评】(1)本题考查元明时期的边疆治理,史实:根据所学元明时期治理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史实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提炼信息归纳回答,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1)不同价值导向:根据“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及翻译分析可知,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根据“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
时代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荣光”反映了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根据“揖美追欧”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积极方面及局限性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故答案为:
(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点评】本题以国歌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19.【答案】《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综上所述,《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依据材料“1914年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然后结合所学从该刊物创办的背景、内容和宗旨及其影响进行论述。背景: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内容和宗旨以及影响:依据材料“《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学生杂志》创办的背景、内容和宗旨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 / 1重庆市沙坪坝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年,重庆江津梧桐土遗址发掘了距今3000余年的陶窑作坊3座,在复原陶器中有两个都是“陶小平底罐”-短唇、束颈、转角圆折肩、鼓腹,下腹急促内收,小平底。这种“陶小平底罐”也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中(距今3000至5000年历史)的代表性器物。梧桐土遗址(  )
①有助于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③有助于揭示巴蜀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
②说明早期文明区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④成为三星堆文化东向扩散的考古实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2.(2021高三上·重庆月考)下图为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朝代的垮塌均发生在气候变暖的高温区间
B.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导致战争频繁发生
C.温暖期社会相对稳定,国力远胜于寒冷期
D.气候冷暖变迁对朝代兴衰更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 从中国古代气温变化业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气候冷暖变迁对朝代兴衰更迭存在一定的影响。寒冷期牧场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导致与中原王朝的战争频繁发生,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朝代的垮塌多数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A项不符合题意;
C项错在‘远胜”,C不符合题意;
D项错在“决定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2023高三上·九龙开学考)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D.有效防止官吏腐败现象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员权限分化,并非是扩大,A错误;
据材料“……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通过严密的基层管理机构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B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问题,C错误;
“有效防止官吏腐败现象”的表述绝对化,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秦朝中国是,考查了秦郡县制;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对郡县制的准确掌握。
4.(2024高三上·新民开学考)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如:达·芬奇所画的《蒙娜丽莎》的背景被认为是中国的山水画;薄伽丘的《十日谈》里也有关于契丹的故事;近代欧洲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也在书中多处描绘中国,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古代中西方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B.中国“三大发明”奠定欧洲近代文明的基础
C.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
D.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许多思想家都受到中国的影响,这表明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
中国“三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为其奠定基础,B项错误;
培根是最早提出中国“三大发明”传入并推动欧洲发展的西方人,但并不能就此得出培根促进了东西方早期文明的对接,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非中国文化刺激西方探索东方的欲望,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国文化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魏晋时期,内迁的匈奴人被统称为“屠各(或休屠)”,后其姓氏多改为刘、王、金、张、董、梁等汉姓;南北朝之后,“屠各”之名很少再见于史籍。这一现象说明(  )
A.匈奴人已经远徙他处 B.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实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战争磨灭了民族痕迹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6.(2022高三上·九龙坡月考)东汉时期,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然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甚至连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王朝兴替导致主流思想变化 B.价值观念选择随时代而变化
C.世家大族偏好决定世风转移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答案】B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无法适应魏晋时期的动乱社会,因此受到质疑,B项正确;
当时正统思想只是受到了质疑,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
门阀世族喜好只是重要原因,并不是决定因素,C项错误;
材料只提到儒家思想受到质疑,未体现其地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儒家思想的地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7.(2021·济南模拟)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答案】D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可得出其强调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仍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D项正确;
选项A,材料不是指其策略,排除A;
选项B,材料没有体现其贡献,排除B;
选项C,“明析”的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逐一排除,即可判断。
8.《四季山水图》绘于辽庆陵中室四壁,分为春、夏、秋、冬4部分,是目前我国仅见的以四季山水为主题的古代墓室壁画。有学者认为此画“并非一般的山水风景画,而是富有辽四时‘捺钵’制的含义。”“捺钵”是辽代皇帝游猎时临时所设的“行帐”或“行营”的称谓。这反映出(  )
辽庆陵壁画《四季山水图》
A.统治者醉心于山水的情志 B.契丹人保持着游牧的传统
C.文人画流行于契丹的现实 D.四时捺钵制巩固辽的统治
【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9.(2023·金华模拟) 《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这反映出(  )
A.市场的价格由商人自行决定 B.民间消费观念理性化
C.官府利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 D.国家取消了食盐专卖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可知,政府根据市场来调控盐价,故C正确;
A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民间消费,排除B;
D说法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解答本题根据“盐价时有低昂,又于京师置都盐院,陕西转运司自遣官主之。京师食盐,斤不足三十五钱,则敛而不发,以长盐价;过四十,则大发库盐,以压商利,使盐价有常。而钞法有定数”分析,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3高三上·九龙开学考)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厘金: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设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征约百分之一的税)
A.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B.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
C.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 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协定关税权,政府弱化了对关税的控制,A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逐步减轻,B错误;
商品经济获得发展并不直接意味着农耕经济的持续衰退,C错误;
据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 ,可知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厘金和关税收入持续增长,反映了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通商口岸的增加,关税和厘金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整体上涨,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正向类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以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素养。学生要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题关键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对数据的准确分析。
11.读近代中国关于“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书籍 出版时间 作者 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
《华英字典》 1822年 (英)马礼逊 将“foreigner”翻译为“夷人,番人,番鬼”
《海国图志》 1842年 魏源 将“foreign affairs”译为“夷务”
《增广海国图志》 1895年 林乐知、瞿昂来、傅兰雅、徐建寅增补 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
《英华大辞典》 1908年 颜惠庆 将“foreigner”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
A.变法革新阻力减小 B.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
C.近代外交转型艰难 D.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改变
【答案】D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12.(2023高三上·开学考)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并在港口税、铁路运费上彼此实行“国民待遇”式的“门户开放”。据此可知(  )
A.照会与清政府并无直接关系 B.照会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C.美国获取了侵华的优势地位 D.美国政府旨在保护中国主权
【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的“门户开放"照会中,中国清政府实际上是被作为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税率和征收税款的主体,并没有被当作照会的对象,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间接否认列强全面控制各自在华“势力范围"的垄断权,以便美国通过经济特别是工业上的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在中国的“利益均沾”,故选A项;
照会并非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排除B项;
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
13.(2022高三上·九龙坡月考)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梁启超在“维新五十年庆典”中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赵君豪的《双十节》描写了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由国人制造,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这此小说的创作(  )
A.为维新变法进行舆论准备 B.意在传播西方民主政治观念
C.引领了近代社会变革方向 D.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答案】D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庆典想象”、“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双十节》……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可知,反映了小说作者对中国未来富强、列国来贺的设想。依据材料时间“20世纪初”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国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项正确;
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A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作者对于中国未来的设想,未涉及传播西方政治观念,B项错误;
小说的创作引领变革方向的表述具有夸大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庆典想象”、“设想国家因维新而富强,列国首脑皆亲临祝贺”、“《双十节》……工人代表在典礼上得到总统表彰”,结合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2·江苏)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D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
15.(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1913年3月,主张用以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专权的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孙中山抛弃对袁世凯的幻想,力主武力讨袁。但黄兴等人反对,主张“以法律解决之为愈"。汪精卫等人也竭力谋求与袁世凯妥协。这说明(  )
A.革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革命党人推崇依法治国
C.封建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D.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凸显
【答案】D
【知识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及护国战争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教仁遇刺身亡后革命党内部的态度和主张,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黄兴、汪精卫则态度相反,这说明革命党内部出现重大分歧,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凸显,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缺乏的问题,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依法治国的信息,B项错误;
孙中山、黄兴、汪精卫均属于革命党人,不是封建势力,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国和护国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从孙中山、黄兴、汪精对宋教仁案的态度可以看出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凸显,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3高三上·万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左传 宣公十二年》
材料二: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延康元年(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选举》
材料四:唐杨绾曰:“近炀帝始建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时期的选官标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选官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 标准: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概括出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根据“那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可概括出汉初以德行为标准;根据“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概括出以门第为标准;根据“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概括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结合所学概括即可。趋势:本问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如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故答案为:(1) 选官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 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西周选官制度的标准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023高三上·万州开学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材料二:“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地方管理的角度说明元明两代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及特点。
【答案】(1)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因俗而治
【知识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1) 史实: 根据所学知识,元代通过设置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千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 政策;根据材料“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可得出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据上一问提炼信息可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实行多元化管理。
故答案为:(1) 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和辽阳行省分别对西藏和东北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东北地区进行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 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因俗而治。
【点评】(1)本题考查元明时期的边疆治理,史实:根据所学元明时期治理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史实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提炼信息归纳回答,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2023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昌起义前 6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歌词:“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袍,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
(2) 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并评价其实践效果。
【答案】(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1)不同价值导向:根据“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及翻译分析可知,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根据“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
时代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荣光”反映了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根据“揖美追欧”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积极方面及局限性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故答案为:
(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点评】本题以国歌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三、论述题
19.(2024高三上·江北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综上所述,《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依据材料“1914年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然后结合所学从该刊物创办的背景、内容和宗旨及其影响进行论述。背景: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内容和宗旨以及影响:依据材料“《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学生杂志》创办的背景、内容和宗旨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