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年级 高一 教科书版本及单元 必修下第六单元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促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第二课时 分析《促织》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具体把握小说情节,掌握情节跌宕、悬念迭生的特点。 分析文章结尾的艺术表现力。 把握《促织》“用传奇而以志怪”的艺术特色。 理解《促织》寄托的主题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创新
教学重点 具体把握小说情节,掌握情节跌宕、悬念迭生的特点。理解《促织》寄托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结尾的艺术表现力。把握《促织》“用传奇而以志怪”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蒲松龄生平,《聊斋志异》成书相关 文意疏通 文本分析 任务一:本篇小说围绕“促织”展开情节,请概括主要情节,并绘画出情节曲线。 任务二:汪曾祺改编版的促织将原文的悲剧式结局改为喜剧式结局。有人认为作者虚构了这个大团圆结局是一种浅薄庸俗的表现,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预设:这个评价还是比较简单化的。其实成名这种反差鲜明的前后两种不同命运的对照,更能够揭示专制政治下小民命运的变幻无常、难以自主。成名因为横征暴敛而破产、破家,又因为迎合了皇帝的嗜好而时来运转,这本身就具有讽刺意义,表现了作者对于统治者荒谬行径的不满和批评;况且作者也颇具深意地在结尾处交代,那只勇敢善战的小蟋蟀,实际上是成名的儿子的精魂所化。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笔,其实是具有尤为重要的暗示和含蓄意义。它让人由此意会到小人物的不幸之深切,惨痛―年仅岁的小孩子.就要分担父母不幸的命运了。好奇心本是儿童天性。孩子却因为这份好奇几乎丢了性命;幸而不死,这个孩子停留在迷茫昏聩状态一年多.是因为他那小小的神魂还要化作蟋蟀.为改变父母的悲惨命运去搏击,为讨得皇帝的欢心去厮杀.而且每当音乐奏响.这个小精灵还要“应节而舞”,博得皇帝“大嘉悦”。小民被敲骨吸髓、倾家荡产以满足统治者的贪欲,甚至连魂魄也不得安宁,还要化身异类.去逢迎帝王的嬉游。从作者这冷峭奇诞的笔触里,流露池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沉痛? 正因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建立在一个具有如此虚幻色彩的支点之上.我们终于会意识到成名的幸运毕竟只能是一种善良的幻想.或者说是承担一种反讽的功能.而无法改变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也就更加反衬出成名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所以,稍有理性的读者,都不会满足于作品所虚构的圆满结局.掩卷之后.仍然会为成名的不幸而心情沉重、难以释怀。可以说.这看去匪夷所思的一笔幻想情节,恰似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小说因而获得了更为深邃的内涵、更加神采不凡的表现力,使小说超越许多描写苛政危害的写实之作,产生了一种深沉幽微的感人情氛。可以说,千百年来,辗转于苛政魔爪的小人物的沉哀剧痛、惨淡无告的人生悲剧。 任务3: 鲁迅在评价《聊斋志异》时曾说:“《聊斋志异》用传奇而以志怪。”(魏晋志怪小说,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洁,侧重于搜奇记逸。唐传奇是叙述婉转,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结构布局严谨。)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话?能否从原文中找到细节支撑鲁迅的观点? 预设:按照中国文言小说的传统,志怪重传实可信而文字简古,传奇尚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聊斋志异》内容为志怪,而笔法类传奇。述志怪不满足于简单的搜奇述异,而是托鬼言志,抒发胸臆;作传奇则借用其笔法技巧,推陈出新,意象更加奇特丰富,情节更加奇诡曲折,描绘更加细腻生动,尤其是在刻画人神鬼狐形象上,“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千姿百态,个性突出。这是唐宋传奇所没能做到的。 原文中求神问卜、魂化促织的情节体现了志怪小说的荒诞离奇,第6、7段,成名捕虫、二虫相斗体现了传奇小说的细腻描摹。 任务4:作者通过《促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预设: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作业:假如你是明朝宣德时期坊间的晚报记者,在小吏成名家,发生了一桩奇事。请你依据《促织》原文,写一篇新闻报道这桩奇事。新闻稿形式不限,可以为消息、通讯、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