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属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归类错误的
A.混合物:煤、石油、沼气
B.常见合金:生铁、 硬铝、 赤铁矿石
C.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D.空气污染物: SO2、CO、NO2
2.下列化学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3Fe+2O2Fe3O4
B.2HgO=2Hg+O2
C.Fe+CuSO4=FeSO4+Cu
D.Fe2O3+3CO2Fe+3CO2
3.下列根据某些性质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空气和氮气: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二氧化锰粉末和炭粉:观察颜色
D.银片和铜片:加入稀硫酸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Cl2+2NaBr=2NaCl+Br2
B.2Mg+CO22MgO+C
C.2Na+2H2O=2NaOH+H2↑
D.2Na2O2+2H2O=4NaOH+O2↑
5.把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容器底部有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含有Fe3+
B.反应后溶液中一定含有Fe3+和Cu2+
C.剩余固体中肯定含银和铜
D.剩余固体中肯定含有银
6.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点燃镁带,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产生黄白色火焰
B.加热通入二氧化碳的紫色石蕊溶液,紫色溶液变为红色
C.把铜丝放入稀硫酸中,紫红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D.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中,红棕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7.《天工开物》中记载我国古代炼锌的方法。主要原理为:①,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②中ZnO发生了氧化反应 B.反应①是分解反应,反应②是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锌元素的质量减少了 D.反应②中X为CO
8.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描述中,有一项与其它三项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
A.胆矾是一种蓝色的固体 B.二氧化碳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9.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铁
B.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C.滤渣中一定有银、铜、铁和锌
D.反应后的滤液显无色
10.在托盘天平两端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天平平衡。向左盘烧杯中加入镁,右盘烧杯中加入铁,反应完毕后,天平仍然平衡,则加入镁和铁的质量比可能是
①81∶77 ②7∶3 ③3∶7 ④1∶1
A.①② B.①④ C.③ D.③④
11.CuO 粉末与H2在加热条件下会发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说明H2具有还原性
B.反应过程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
C.发生的反应为
D.反应所需H2 可由 Cu 与稀H2SO4反应制得
12.关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生成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B.若C是单质、D为化合物,则A和B中一定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各取10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C、D质量的总和一定等于20g
13.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相同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到置换反应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D.“釜底抽薪”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二、填空题
14.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金属性质的实验:
研究一: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测得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请根据t1﹣t3时间段反应速率变化,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 等因素影响。
研究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过程中的相关变化。
(3)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勺”变“铜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图描述相关变化曲线,一定不正确的是 。
15.请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将打磨后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铁比铜的金属活动性 (填“强”或“弱”)。
(2)从金、银、铁、铝混合金属中回收金、银。将混合金属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向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填化学式)。
16.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镁,恰好完全反应后称量,发现液体质量增加了5.5g。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g。
17.化学基础与常识
(1)第32节东京奥运会组委会计划从废旧电子设备中回收金、银、铜来制作奖牌。选用金、银、铜为奖牌的主要原料,与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有金属光泽 B 导电性好 C 化学性质较稳定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 不变。
(3)现有指定化合价的四种元素:、 、 、 ,它们之间能形成的氧化物共有 种。
(4)下图是某一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原子。则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
18.判断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后滤液、滤渣分析
方法: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金属中最活泼的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1)例:将过量的Fe粉放入 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与滤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滤渣中含有: ,滤液中含有: 。
(2)变式:将一定量的Fe粉放入 Cu(NO3)2和 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与滤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滤渣中一定含有: ,可能有 。
滤液中一定含有: ,可能有 。
19.现有C、Fe、CO2、稀盐酸、NaOH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KCl溶液八种物质,请选择适当的物质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每种物质只能选用一次):
(1)化合反应: ;
(2)有红色固体生成的置换反应: 。
三、实验题
20.现有银、铜、铁三种金属,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三个实验:I.将铁片浸入稀硫酸中;II.将银片浸入稀硫酸中;Ⅲ.将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实验Ⅲ的现象是: ;写出实验I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2)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能完全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补充一个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 ;(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
(3)将银、铜、铁中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 溶液中,即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根据现象比较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
21.某兴趣小组欲探究Fe、Cu、Ag、R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R为未知金属),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A所示,将四根金属丝同时插入烧杯中。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表面产生 ,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一段时间后,将烧杯中铁丝替换为R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若甲中出现气泡,乙中无明显现象,则烧杯乙中的溶质是 ,可得出Fe、Cu、Ag、R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 。
四、计算题
22.某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在测定铜锌合金样品中含铜的质量分数时遇到困惑,通过老师点拨,他们厘清了思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小杨将图像绘制在黑板上,并将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
实践小组称取某铜锌合金样品50g于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求该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1)观点分享:曲线ab段保持不变的原因是 ;
(2)展示交流:结合黑板上的试题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写出解题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煤、石油、沼气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生铁、硬铝是常见的合金,赤铁矿石是三氧化二铁,不是合金,符合题意;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粒子,不符合题意;
D、SO2、CO、NO2都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铁燃烧产生四氧化三铁,方程式是;选项正确;
B、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汞和氧气,方程式是;选项错误;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选项正确;
D、氧化铁和CO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选项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空气和氮气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方法不正确;
B、取样加入肥皂水,生成泡沫少的是硬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加入肥皂水能鉴别,故选项方法正确;
C、二氧化锰粉末和炭粉都是黑色粉末,不能通过观察颜色鉴别,故选项方法不正确;
D、银片和铜片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B。
4.D
【分析】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详解】A、反应物氯气是一种单质,溴化钠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溴是一种单质,氯化钠是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
B、反应物镁是一种单质,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碳是一种单质,氧化镁是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
C、反应物钠是一种单质,水是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氢气是一种单质,氢氧化钠是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
D、反应物过氧化钠和水都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故选D。
5.D
【分析】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均比银强,把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铁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铁反应完,若还有硝酸银溶液,铜再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反应结束后容器底部有固体,可能只发生了铁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详解】A、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显+2价,反应后溶液中不可能含有Fe3+,故选项错误;
B、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物中铁显+2价,反应后溶液中不可能含有Fe3+,且溶液中可能含有铜离子,故选项错误;
C、剩余固体中肯定含银,不一定含有铜,故选项错误;
D、可能只发生了铁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剩余固体中肯定含银,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6.D
【详解】A、在空气中点燃镁带,银白色固体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加热通入二氧化碳的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紫色,错误;
C、铜活动性较弱,把铜丝放入稀硫酸中,不反应,错误;
D、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铁生成铁粉;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中,红棕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黑色,正确。
故选D。
7.B
【详解】A、反应②中ZnO失去氧变成单质Zn,ZnO发生了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①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中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锌元素的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反应前碳原子的个数为1、锌原子的个数为2、氧原子的个数为2,反应后已有2个锌原子,则X中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X为CO2,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详解】A、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二氧化碳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铁锈的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A。
9.B
【分析】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比锌弱,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不能与硝酸锌溶液反应,铁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AgNO3反应完全反应后,若还有铁粉,铁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银、铜均不与稀盐酸反应,说明滤渣中含有铁,说明铁是过量的。
【详解】A、铁与硝酸银、硝酸铜生成硝酸亚铁,不能生成硝酸铁,滤液中一定没硝酸铁,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该实验中铁过量,铁能与硝酸银、硝酸铜反应,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正确;
C、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铜强,比锌弱,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不能与硝酸锌溶液反应,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锌,错误;
D、铁能与硝酸银、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硝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反应后的滤液显浅绿色,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情况一:若两种金属都反应完,因反应完毕后,天平仍然平衡,所以两种金属分别与酸反应溶液增加的质量相等。
设加入镁的质量为 ,加入铁的质量为 ,溶液增加的质量为 ,则
=
=
=
=
加入镁和铁的质量比为:=81:77;
情况二:金属有剩余,说明稀硫酸反应完全,产生氢气的量相等,由于反应完毕后,天平仍然平衡,则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镁)+ (稀硫酸)- (镁产生氢气的质量)= (铁)+ (稀硫酸)- (铁产生氢气的质量),所以 (镁)= (铁),加入镁和铁的质量比为1:1。
故选B。
11.D
【详解】A、氢气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发生的反应为 ,故选项说法正确。
D、Cu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的后面,不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A、生成物是盐和水,反应物不一定是酸和碱,如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也生成盐和水,故A错误。
B、若C是单质、D为化合物,A和B中不一定有一种单质,一种是化合物,如 CO+CuO Cu+CO2,故B错误;
C、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如CuSO4+Ba(OH)2═Cu(OH)2↓+BaSO4↓故C正确。
D、A、B各取10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当恰好完全反应时,C、D质量的总和等于20g,若A、B有一者剩余时。C、D质量总和小于20g,故D错误;
故选C。
13.A
【详解】A.“百炼成钢”是指生铁炼成钢,是让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含碳量,属于化学变化;沙里淘金是从沙子中分离出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D.成语“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二者分别体现了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4. 放热 温度或浓度 B
【详解】研究一:(1)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刚开始反应,由于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越来越快,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温度因素影响;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盐酸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开始变慢,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浓度因素影响。
故答案为:
(1)放热;;
(2)温度或浓度。
研究二:(1)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勺”变“铜勺”,其反应为Fe与CuSO4反应生成FeSO4和Cu,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Fe>Cu>Ag,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本着“弱者先出局”的原则,故先后发生以下2个反应:,。
A.刚开始Fe的质量从0到m1,Fe先置换出Ag;然后Fe的质量从m1到m2,再置换出Cu;Fe的质量达到m2之后,置换反应完成,故A选项正确;
B. 随着Fe的加入,溶液中的Ag+和Cu2+被Fe2+置换出来,AgNO3、Cu(NO3)2和Fe(NO3)2中NO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和,则Fe的质量从0到m2,NO3-的质量分数一直变大,Fe的质量达到m2之后,NO3-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B选项错误;
C. 随着Fe的加入,溶液中的Ag+和Cu2+被Fe2+置换出来,Fe的质量从0到m2,NO3-的质量分数一直变大,溶液的质量一直变小,Fe的质量达到m2之后,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故C选项正确;
D. a-b段表示发生第一个反应,溶液中含有Fe2+、Ag+、Cu2+3种离子,c-d段表示发生了第二个反应,溶液中含有Fe2+、Cu2+2种离子,e表示反应结束,溶液中只有Fe2+,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
(1);
(2)B。
15.(1)强
(2)Au、Ag、Fe
【详解】(1)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表明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了置换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因此说明铁比铜的金属活动性强。
(2)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表明滤液中含有亚铁离子,因此滤渣中不含有铝单质,否则会置换出滤液中的亚铁离子,向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表明滤渣中含有铁单质,铁、铝又会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单质,金不参与反应留在滤渣中,故滤渣中一定含有Au、Ag、Fe。
16. 30
【详解】硫酸和镁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解:设反应生成的硫酸镁的质量为x,
答:生成溶质硫酸镁的质量为30g,故填30。
17. B 元素种类 3 2:1或1:2
【详解】(1)选用金、银、铜为奖牌的主要原料是因为他们具有金属光泽,化学性质又比较稳定,但与其导电性好无关,故选B。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依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3)这四种指定化合价的元素能形成的氧化物为CaO、H2O、CO2,故能形成的氧化物共三种。
(4)根据图示,该反应表示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在反应,因为其中一种分子在反应后还剩余2个,故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2:1或1:2。
18.(1) Cu、Ag、Fe Fe(NO3)2
(2) Ag Cu、Fe Fe(NO3)2 Cu(NO3)2和 AgNO3
【分析】由金属活动性可知,Fe>Cu>Ag,Ag的金属活动性最弱,故加入铁粉后,铁先与AgNO3反应,待AgNO3完全反应后,再与 Cu(NO3)2反应。
【详解】(1)将过量的Fe粉放入 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铁能把银和铜全部置换出来,因为铁粉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含有:Cu、Ag、Fe;滤液中含有:Fe(NO3)2;
(2)将一定量的Fe粉放入 Cu(NO3)2和 AgNO3的混合溶液中,铁粉如果量少,只能置换出部分银,如果足量,可以把银和铜全部置换出来,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有:Cu、Fe;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可能有:Cu(NO3)2和 AgNO3。
19.(1)
(2)
【详解】(1)化合反应是指多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铜为红色的固体,置换反应是指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对应化学方程式为:。
20. 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将铜片浸入硝酸银中,现象:铜片表面有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或者将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现象:没有明显现象) 氯化铜溶液或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铜溶液 铁、铜、银
【详解】(1)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现象为: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2)将铁片浸入稀硫酸中能产生氢气,说明铁排在氢的前面;将银片浸入稀硫酸中,不反应说明银排在氢的后面;将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的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但铜和银不能比较,所以将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的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或者将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现象:没有明显现象).说明铜比银活泼;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铁、铜、银;
(3)金属与盐反应说明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与盐不反应,说明金属排在了盐中金属的后面,所以加入的盐溶液应该位于两种金属之间;由于铜在中间,所以两种金属放到氯化铜溶液或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铜溶液中即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铁、铜、银。
21. 气泡 浅绿 Fe+CuSO4=FeSO4+Cu FeSO4 Fe>R>Cu>Ag
【详解】(1)如图A所示,甲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表面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乙中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2)①一段时间后,将烧杯中铁丝替换为R进行实验,如图B所示,若甲烧杯中R表面中出现气泡,说明R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铜的前面;乙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乙中的硫酸铜已经完全反应,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则烧杯乙中的溶质是FeSO4;同时说明R不能和硫酸亚铁反应,即铁比R活泼,由此可知Fe、Cu、Ag、R的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为Fe>R>Cu>Ag。
【点睛】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22.(1)该铜锌合金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
(2)解:设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该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答:该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详解】(1)曲线ab段保持不变的原因是该铜锌合金样品中的锌已完全反应,不再产生气泡;
(2)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排在氢之后,不能置换出酸中氢,锌排在氢之前,能置换出酸中氢,根据图示可知,反应中生成0.4g的氢气,可根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锌的质量,从而求出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详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