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6张PPT。饮 酒— 陶渊明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至8句为第二层,写了山中采菊所偶见的美丽的自然景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赏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总结全篇。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然闲适的抬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写诗人高尚情致)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美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总结全篇)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2、五六句“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赏析:
3、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选择题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映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次北固山下— 王湾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 路 青 山 外 ,行 舟 绿 水 前 。
潮 平 两 岸 阔 ,风 正 一 帆悬 。
海 日 生 残 夜 ,江 春 入 旧 年 。
乡 书 何 处 达 ,归 雁 洛 阳 边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注释】: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简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译文】
我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
乘着帆船在绿水中前进江湖涌涨,
水岸相平,两岸顿显开阔;风顺平和,白帆高悬,小船急速行驶。
海日冲破残夜冉冉而升,旧年未逝春天已悄悄来临。
家书如何寄故乡?让北归的大雁捎回洛阳城。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的大景。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请对“阔”发挥一下想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并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生”、“入”字用拟人手法更具情趣。
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AD“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春潮上涨与岸齐平,水面显得更加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知人论世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直言其弊,不为武则天采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诵读前不见古人,
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学生自由朗读。
生齐读,品味诗情。朗读指导: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鉴赏品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鉴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教师点拔:
前——后
不见
念
天地之悠悠
独
怆然、泣下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念统摄全诗直抒胸臆讨论学习:《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止。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反复吟咏,一位独立苍茫、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深,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千百年后犹能引起读者思考,产生共鸣。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
兼备者子昂而已。
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
偶俪卑弱之体。
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
雅之源。
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雁门太守行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关切。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蜀国弦》、《将进酒》、《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尤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最,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为千古丽言,感人肺腑。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很有研究价值。李长吉和杜牧一起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他以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常与王勃等为后人引作“天妒英才”之力例,然已成绩斐然,假能天赐凡寿,使有圆熟之机会,则我华夏当又添一李白矣,此诚可喟也!长吉诗集有《昌谷集》。
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雁门关位于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所以,自古为边防戌守要地。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 雁门关关楼洞内的车辙印 西门雁门关内的马厩 雁门关下李牧祠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诗歌第一句运用恰切的比喻,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的军容,高昂的士气。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摧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第三、四句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的激烈残酷。“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决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表现了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写作特色: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文史知识元曲“曲”分类剧曲散曲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小令,又叫“ ”,体制短小,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叶儿天净沙秋 思:题 目:曲牌名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解 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提示:注意节奏读一读:枯藤老树昏鸦枯,枯萎。枯、老,象征迟暮。老,僵老。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枯藤老树昏鸦昏点明时间表明状态枯藤老树昏鸦萧瑟之景小桥流水人家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指飞黄腾达。
穷,指穷途末路。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 幽然见南山。晋·陶渊明小桥流水人家柳暗花明又一村恬静之景古道西风瘦马西风,指秋风。 道,象征人生之路。 古,破旧之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古道西风瘦马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古道西风瘦马凄苦之景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作用: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几根______缠绕着一棵棵______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_____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_____,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眼前呈现出一座_____ ,桥下小溪潺潺的_____,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________ ,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______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____,向远方踽踽(jǔ )而行。绘一绘枯藤秃树秋风寒鸦小桥流水农家小屋古道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点明
时间,与“昏”呼应。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乐游原》
夕阳西下,断肠,形容极度悲伤。断肠人在天涯。宋·苏轼《江城子》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柳永《安公子》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天涯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背景之下呢?夕阳西下
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氛围⊙结句点明了什么?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此时此刻, ______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______”,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______ !绘一绘太阳柔肠寸断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游子思乡图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小结艺术特色: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言简意丰,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情景交融艺术特色什么是意境?包括意和境。意指作家主观的意志或情意。境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生活。 意境就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作家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楚·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乐景写哀艺术特色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哀景乐景哀景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倍乐景写哀增其哀巧用名词艺术特色古道 西风 瘦马小桥
流水
人家枯藤
老树
昏鸦 “秋思之祖”元·周德清“寥寥数笔,
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纯是天籁”清·王国维《 人间词话》《中原音韵 》天净沙
·
秋思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
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以诗作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练习:1、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1、改写短文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多么的落寞,拖出那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全身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时不时还发出几声令人心酸的啼叫。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 2、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1)白朴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
答: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活跃生动。 ?
(2)两首同调同题的小令在观景视点,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方面均有相似处,但在意境方面却不同,请辨析其不同。
答: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故显得清冷,压抑,悲凉。 (3) 《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的萧瑟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句回顾: (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