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大型窑场
陕西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2. 西汉建国后,在长安附近地区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均设邑建县名“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这一规划设置意在( )
A.凸显皇权至上尊贵威严
B.增强关中地区实力强化中央集权
C.改善首都地区的城市布局
D.纠正西汉初年郡国并行体制弊端
3.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B.理学渐趋世俗化
C.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专制集权有所宽松
4. 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食货》载“诏诸道州、府被水潦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宋史·食货志》载:“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这种做法客观上( )
A.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B.拉平了社会贫富分化
C.体现了以民为本理念 D.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
5. 清朝入主中原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人保留前朝衣冠,由明朝藩困变成清朝藩因的朝鲜,向清政府请求继续穿明朝官服,皇帝认为“化外之民”可不用深究,“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默许了请求。这说明此时的清政府( )
A.借鉴汉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 B.强化了对藩属国的控制力
C.对内政外交问题有明确区分 D.重视中朝间礼仪规制交流
6. 下表为7家早期外资公共事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统计表(1895—1913年)
厂矿名 统计年份 平均利润率(%)
上海自来水公司 1895—1913年 15.27
天津煤气公司 1895年,1909—1913年 17.48
上海工部局电气处 1895—1913年 5.31
天津自来水厂 1909—1913年 9.06
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 1909—1913年 6.17
天津电车电灯公司 1913年 14.01
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民族公共事业企业兴起的原因
C.中国东部沿海的城市化水平提高
D.外资垄断中国的城市公共事业
7. 下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部分期刊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刊名 创办者 创刊时间 主要内容
《秦劫痛话》 旅京陕西学生团 1919 痛陈人民疾苦
《秦铎》 陕籍旅沪学生 1920 反对旧制度,宣扬民主自由
《共进》 陕籍北京大学学生 1921 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贡献》 南开大学的几位陕西学生 1922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教育革命
《新群》 上海大学陕西同乡会 1925 宣传共产纲领,反帝反封建
A.陕西成为进步思想的中心
B.爱困学生的言论受到北洋政府压制
C.知识分子深入到劳动群众中
D.探索救国之路是时代主旋律
8.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日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
A.八七会议期间 B.九一八事变期间
C.华北事变之后 D.全面内战爆发时期
9.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源勘探( )
A.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需求 B.使国家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平衡
10. 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多次指出:“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反对文艺上的“一切向钱看”,反对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强调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观点( )
A.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B.是对“双百”方针的拓展深化
C.是文艺领域改革的灵魂所在 D.加速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1. 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创作于约5000年前,其中经常提到表1中几类人。据此可推知( )
苏美尔人经济文书中提及的部分人物
人物称呼 尼塔库尔 姆鲁斯库尔 恩 图格迪 帕苏尔
含义 男奴(外邦男人) 女奴(外邦女人) 最高祭司 首席法官 指挥官
A.苏美尔人经济发展水平高 B.苏美尔人已迈入文明时期
C.冲突是城邦间交往的主流 D.出现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12. 17世纪中期英国农场平均面积145英亩,农业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17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增长近1倍,农业生产约占国民收入的4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0%。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源于工业革命推动 B.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
C.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发展 D.农业的发展阻碍工业化进程
13. 下图是某书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 )
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①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维也纳体系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14.(2019高三下·大名月考)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
A.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
B.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C.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D.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16.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19、20题分别是12分,第18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材料一是四个统一朝代的形势图,请按时问先后排序( )。
(2)参考材料二,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受到宋朝的影响,宋朝周边的辽、金、夏和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均实行了铜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在东南亚,宋钱作为辅币被广泛流通使用。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鼎盛,亚洲海路贸易从而空前繁荣,而中国货币作为国际通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从而形成东西方之间的国际贸易网络。
——摘编自崔落满《宋钱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钱国际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代作家张洁创作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此书首次出版于1981年,书中情节主要反映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小说梗概如下: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到部长田守诚的反对;陈咏明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厂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同时关心群众,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女记者叶知秋写了有关陈咏明改革的报告文学,反响很大,但有人借机造谣中伤郑子云。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小说的结尾写到选举党的十二大代表,尽管田守诚部长耍尽花招,郑子云仍远远超过了他,获得了1006:287的压倒多数票数,最终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
——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欧美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4.【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5.【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6.【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7.【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10.【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1.【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12.【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13.【答案】B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14.【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C《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不平等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即《共产党宣言》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从发行的份数可以推断出在一国的欢迎程度,实际上也就可以判断国工人运动状况和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正确。
A《共产党宣言》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共产党宣言》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排除。
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
D材料没有反映各国工人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可以侧面反映该国的工人运动的活动程度,《共产党宣言》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工人活动越活跃发行份数越高,进而得出结论。
15.【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16.【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力量的成长
17.【答案】(1)CABD
(2)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
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要中央”角度示例:
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
阐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
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如答到其它朝代措施可酌情给分)
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
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
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
④“因俗而治”角度示例:
论题:“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阐述: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俗而治,适度保持自治、分治。如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管理;汉朝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代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并数次会盟;对南诏诸王加封;西北、东北、北方、南方分设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面,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政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中央设提督四夷馆;在东北、西北、西南设卫所或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五世达赖和班禅;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
综上所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同时考虑到边疆与内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互补、和睦相处,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18.【答案】(1)原因: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奠定了货币流通的基础;宋代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荣,货币流通市场广阔;宋代统治者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宋朝货币币值先进,信誉良好;宋代货币具有货币流通与财富储藏的双重价值。
影响:增加了中国国内社会财富,提高了宋朝货币的流动性;承担了国际货币职能,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制度演进,促进了域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了中华文明。
(2)特征: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以英镑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经济危机后出现了纸币本位制;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76年至今形成黄金非货币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
因素: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各国经济政策。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19.【答案】观点:改革顺乎民心,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它不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改革的大幕。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通过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多劳多得,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上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分配体制上,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改革是时之所需、民之所向,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答案】(1)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
(2)特点: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对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1 / 1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大型窑场
陕西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答案】A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2. 西汉建国后,在长安附近地区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均设邑建县名“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这一规划设置意在( )
A.凸显皇权至上尊贵威严
B.增强关中地区实力强化中央集权
C.改善首都地区的城市布局
D.纠正西汉初年郡国并行体制弊端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B.理学渐趋世俗化
C.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专制集权有所宽松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4. 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食货》载“诏诸道州、府被水潦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宋史·食货志》载:“复以爵赏诱富人相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这种做法客观上( )
A.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B.拉平了社会贫富分化
C.体现了以民为本理念 D.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5. 清朝入主中原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人保留前朝衣冠,由明朝藩困变成清朝藩因的朝鲜,向清政府请求继续穿明朝官服,皇帝认为“化外之民”可不用深究,“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默许了请求。这说明此时的清政府( )
A.借鉴汉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 B.强化了对藩属国的控制力
C.对内政外交问题有明确区分 D.重视中朝间礼仪规制交流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6. 下表为7家早期外资公共事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统计表(1895—1913年)
厂矿名 统计年份 平均利润率(%)
上海自来水公司 1895—1913年 15.27
天津煤气公司 1895年,1909—1913年 17.48
上海工部局电气处 1895—1913年 5.31
天津自来水厂 1909—1913年 9.06
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 1909—1913年 6.17
天津电车电灯公司 1913年 14.01
该表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民族公共事业企业兴起的原因
C.中国东部沿海的城市化水平提高
D.外资垄断中国的城市公共事业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7. 下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部分期刊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刊名 创办者 创刊时间 主要内容
《秦劫痛话》 旅京陕西学生团 1919 痛陈人民疾苦
《秦铎》 陕籍旅沪学生 1920 反对旧制度,宣扬民主自由
《共进》 陕籍北京大学学生 1921 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贡献》 南开大学的几位陕西学生 1922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教育革命
《新群》 上海大学陕西同乡会 1925 宣传共产纲领,反帝反封建
A.陕西成为进步思想的中心
B.爱困学生的言论受到北洋政府压制
C.知识分子深入到劳动群众中
D.探索救国之路是时代主旋律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日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
A.八七会议期间 B.九一八事变期间
C.华北事变之后 D.全面内战爆发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源勘探( )
A.服务于工业化建设需求 B.使国家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平衡
【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10. 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多次指出:“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反对文艺上的“一切向钱看”,反对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强调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观点( )
A.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B.是对“双百”方针的拓展深化
C.是文艺领域改革的灵魂所在 D.加速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1. 苏美尔人的经济文书用原始的楔形文字写成,创作于约5000年前,其中经常提到表1中几类人。据此可推知( )
苏美尔人经济文书中提及的部分人物
人物称呼 尼塔库尔 姆鲁斯库尔 恩 图格迪 帕苏尔
含义 男奴(外邦男人) 女奴(外邦女人) 最高祭司 首席法官 指挥官
A.苏美尔人经济发展水平高 B.苏美尔人已迈入文明时期
C.冲突是城邦间交往的主流 D.出现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
【答案】B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12. 17世纪中期英国农场平均面积145英亩,农业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17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增长近1倍,农业生产约占国民收入的4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0%。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源于工业革命推动 B.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农业
C.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农业发展 D.农业的发展阻碍工业化进程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13. 下图是某书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目录中的①应是( )
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①
A.《战争与和平法》 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C.维也纳体系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B
【知识点】国际法的形成
14.(2019高三下·大名月考)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
A.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
B.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C.其诞生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D.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C《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不平等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即《共产党宣言》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从发行的份数可以推断出在一国的欢迎程度,实际上也就可以判断国工人运动状况和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正确。
A《共产党宣言》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而且材料也没有反映《共产党宣言》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排除。
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
D材料没有反映各国工人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可以看出《共产党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可以侧面反映该国的工人运动的活动程度,《共产党宣言》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工人活动越活跃发行份数越高,进而得出结论。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16.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力量的成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19、20题分别是12分,第18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材料一是四个统一朝代的形势图,请按时问先后排序( )。
(2)参考材料二,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CABD
(2)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
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2000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1500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要中央”角度示例:
论题: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
阐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
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如答到其它朝代措施可酌情给分)
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
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
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
④“因俗而治”角度示例:
论题:“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阐述: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因俗而治,适度保持自治、分治。如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管理;汉朝设置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隋唐设礼部和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加强了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代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并数次会盟;对南诏诸王加封;西北、东北、北方、南方分设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面,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差别对待政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开始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中央设提督四夷馆;在东北、西北、西南设卫所或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清朝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五世达赖和班禅;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
综上所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坚持大一统理念的前提下,促进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同时考虑到边疆与内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互补、和睦相处,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智慧。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史·食货志》云:“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受到宋朝的影响,宋朝周边的辽、金、夏和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均实行了铜钱为本位的货币制度,在东南亚,宋钱作为辅币被广泛流通使用。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对外贸易鼎盛,亚洲海路贸易从而空前繁荣,而中国货币作为国际通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作用,从而形成东西方之间的国际贸易网络。
——摘编自崔落满《宋钱国际化程度考》
材料二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制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钱国际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进步奠定了货币流通的基础;宋代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荣,货币流通市场广阔;宋代统治者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宋朝货币币值先进,信誉良好;宋代货币具有货币流通与财富储藏的双重价值。
影响:增加了中国国内社会财富,提高了宋朝货币的流动性;承担了国际货币职能,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制度演进,促进了域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了中华文明。
(2)特征: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以英镑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经济危机后出现了纸币本位制;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76年至今形成黄金非货币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
因素: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各国经济政策。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代作家张洁创作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现代中国反映四化建设、工业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此书首次出版于1981年,书中情节主要反映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小说梗概如下: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到部长田守诚的反对;陈咏明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在厂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同时关心群众,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女记者叶知秋写了有关陈咏明改革的报告文学,反响很大,但有人借机造谣中伤郑子云。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小说的结尾写到选举党的十二大代表,尽管田守诚部长耍尽花招,郑子云仍远远超过了他,获得了1006:287的压倒多数票数,最终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观点:改革顺乎民心,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它不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改革的大幕。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通过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多劳多得,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上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分配体制上,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改革是时之所需、民之所向,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衷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
——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欧美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
(2)特点: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对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