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6: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高一上第四单元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专题解释】
本专题为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家乡文化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评价家乡文化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以建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预习任务】
1.查阅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探究清明节的起源、风俗等相关知识,并做成知识卡片。
2.调查家乡的清明节习俗。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家乡的清明习俗。细化调查内容,确定访谈对象,并找寻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探究其文化,辨析其意义。
3.学习建议书的写作要求和规范。
【学习任务】
经过政府和民间十多年的合力推动,清明节出现了文化复归的趋势,传统习俗与时代内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已然形成。我们要怎样评价这些或传统或新兴的事物,如何做出理性思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否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
任务一 追本溯源,探究文化
1.阅读卡片分享会。
学生分享并互换预习卡片;主持人总结。
2.学诗认习俗,学诗觅文化。
古人通过诗歌的吟咏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每逢节日,诗人的情感更易触发,因此留下了大量与清明节有关的诗。
通过下面这些诗歌,你能发现古代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其中又蕴含着哪些文化
三月三日诗
[魏晋]陆机
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习俗:水边郊游、洗濯。
文化内涵:消除病邪。
寒食行
[唐]王建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习俗:祭扫活动。
文化内涵:纪念祖先、逝者。
清明插柳
[宋]宋伯仁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习俗:插柳。
文化内涵:象征春天的生机。
小结:在这些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清明节活动有着较多的仪式感与趣味性。既有祭扫等仪式感的活动,让人们学会敬畏生命,纪念先贤;也包括插柳、郊游(踏青)等活动,表达人们对平安的期待,对新气象的期待。如今,有些传统节日的风俗渐渐消失,有些则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如何面对呢 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任务二 对照古今,理性思辨
1.调查报告交流会。
学生展示对当地的清明节习俗进行调查的报告,并阐述主要内容。
2.头脑风暴——家乡的清明风俗有哪些不文明的地方
任务三 集思广益,提出建议
家乡的文化建设需要每一个有担当的青年参与其中。我们要倡导新风尚、新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蕴含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在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在现代生活与传统节日不断碰撞与冲突的当下,我们要摒弃不文明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才能更好地守护民族精神家园。
1.分组讨论,先破后立。
3-5名学生为一个小组,就其中一个不太文明的习俗提出整改建议或者替代方案。
如:烧纸钱、焚香秉烛、供祭品。
整改建议:发放宣传单进行宣传教育,陈述弊端;鼓励新型祭扫方式;公共场所加强监督,防范不文明行为。
替代方案:鲜花祭祀,放一束鲜花来寄托哀思;植树祭祀,结合清明踏青习俗,种一棵树来寄托哀思;网上祭扫。
2.一起撰写建议书。
建议书格式:
一、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需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期中小学学生安全的建议书”。
二、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空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三、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建议打下基础。
(2)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3)提出希望被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四、结尾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与一般书信格式相同。
五、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写作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扩展。明确建议内容,写明建议理由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