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技能·一课两练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
(2)朝服衣冠 ( )
(3)窥镜而自视 ( )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7)期年之后 ( )
答案:(1)长,文中指身高 (2)穿戴 (3)照镜子 (4)确实 (5)谁 (6)当面指责 (7)满一年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解析】选B。B项“美”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其他三项都是“美丽”的意思。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译文:
答案:(1)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析】选C。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1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2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3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解析】选D。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6.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 。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 ;
, 。
答案:(1)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2)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7.课内阅读。
(2014·广东中考)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孰视之 ( )
②臣之妻私臣 ( )
③时时而间进 ( )
答案:①仔细 ②偏爱 ③间或、偶然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答案:①(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②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
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解析】选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
(2014·绥化中考)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与“臣之妻私臣”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王之伐越,何也?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解析】选D。题干中“之”和D项“之”均为“助词,的”;A项“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B项“之”是代词,这件事;C项“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翻译下列语句。
(1)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
(2)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译文:
答案:(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甲】文中齐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
【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
答案:【甲】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
【乙】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和兵弱。
4.【甲】【乙】两文都以 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答案:设喻(类比、比喻)
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
【解析】本题是一道主观性试题。要结合【甲】【乙】两文主人公劝谏的方法,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答案(示例):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要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附【乙】【译文】
楚庄王想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作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