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
三、中国的奠基、改革与复兴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91
苏俄
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形成
苏联经济改革
苏联解体
经济建设之路
经济改革之路
苏联(俄)最高领导人
列宁
1917—1924
斯大林
1924—1953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2—1991
成就:
①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材料: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材料: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③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
④个人崇拜严重
不足: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问题探究
材料三: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一: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对此你怎么看?
时间 主要内容 重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经济:农业:收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扩种玉米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思想:打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农业 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①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②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局限: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后遗症。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重工业 ①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②没有突破传统体制,体制更加僵化;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缓慢;
④执政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所有制:打破单一公有制; 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 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使民族分离主义兴起,1991年
★苏联解体
乱了
僵了
毁了
2、改革
时间 主要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农业:收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扩种玉米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政治:平反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思想:打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①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②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局限: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②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①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①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②没有突破传统体制,体制更加僵化;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缓慢;
④执政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经济上: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所有制:打破单一公有制; 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使民族分离主义兴起,1991年★苏联解体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6-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在不同程度承认或允许在公有制形式下私人经济的存在;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是失败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政治: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该如何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如何理解?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挑战;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鲁晓夫充满矛盾、毁誉参半的一生。
问题探究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1990.03. 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俄罗斯等11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
1991.08.19. 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
1991.12. 21. 《阿拉木图宣言》
1991.12. 26. 苏联停止存在
(三)解体
1.过程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问题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冲破了苏联模式,仍以失败告终。结合教材
知识和地图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并谈谈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普京
2、原因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原因)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原因)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外部原因)
▲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
(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6日)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对苏联的三次不同评价》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4)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东欧8国:
波兰、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建立 成就 问题 国家 50-70年代的改革或成效 直接后果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二战后 国民经济恢复, 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 东欧各国大多采取(照搬)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 内容: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效果: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埋下国家分裂隐患
捷克斯 洛伐克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布拉格之春)被扼杀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人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波兰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国民年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升,人民满意度较高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居东欧之首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3、剧变(1989-1992)
(1)原因:
①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实质:
国家 方式 结局
波兰(1989)、阿尔巴尼亚(1991)匈牙利(1990)、保加利亚(1990) 政变:相对平稳 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1989年 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1990年3月剧变1990年10月合并) 合并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国家分裂 南斯拉夫 1990年剧变并一分为五国家解体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讨论: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和启示呢?
(一)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特定的历史环境、规律性的认识)。
(二)启示类:侧重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方面回答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说明社会主义探索之路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2.虽然道路曲折,但是我们仍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
认识
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
3.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4.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不是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
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发展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①建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政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经济: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①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④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
3、文革时期(1966-1976)
4、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1978- )
1、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7年中共十九大,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下去
3、成就:
①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
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⑤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投入运营,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成就举世瞩目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中苏改革的比较
材料一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发展战略”时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从1985年5月开始,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反酗酒斗争。……苏联失去了重要财源,“国民经济3年至少损失670亿(卢布),而精神上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这一运动还破坏了酒业和葡萄种植业。
——摘编自《拯救苏联: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
材料二 中国改革大事记
时间 主要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7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现“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年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年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年 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年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改革的不同。
提示 不同:中国先农村后城市;苏联与之相反。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中国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
(2)从中苏改革的实践中,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结合本国国情,适时调整;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