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7: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1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题刻的原始动力可能来自文本,但促使人们前往观赏的却不仅文本,还有作为遗迹的文字书写。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显然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尽管宋人已经注意到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并留下题名,但文人的到访与题刻,在旅游成为风气的明代嘉隆以后才明显增多。而由于金石学在清代的风行,这些摩崖题刻甚至超越地方风景的图绘与刊印,在胜迹的塑造中起到直接的作用。
在更多的情形下,摩崖与环境可能并不是一种协作的关系,而是互相提示的关系。摩崖石刻的特点在于不可移动,因而是真正嵌入自然山水之中的文字,与名胜的关系更为密切。诚如白谦慎先生所说,摩崖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联系,从而成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见,要准确解释摩崖石刻的文字形式,我们确需将之置诸环境之中加以观察。
嘉庆二年(1797)二月初,黄易访碑岱麓,他不仅关心摩崖,也关心“奇观”,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他一会儿看自然风光,一会儿看石刻。在登山时,他记录了道路两侧山石树木,奇峭逼人,有愈上愈妙之感。嗣至玉皇顶,俯视周边山峦,盛称此乃“天下奇观”。至岱顶,观摩无字碑,议论其质地,并在其右拓得一行书“帝”字,不过他并不认为是宋人手笔,很可能是好事者所为。黄易这种交替观看与议论的模式说明,在观众眼中,山水与金石都是风景,只不过一为自然,一为人文。他们既不将金石视为山水间的异物,也不认为山水环境会影响金石的意义。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由于与文字的密切关系,对摩崖石刻点画的辨识与推求,使得观览活动常常转换为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独特的参与胜迹塑造的方式。而在晚近,金石志也开始扮演导览的角色,人们通过阅读也能获得类似于卧游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在近代的旅游开发中,石刻成为被积极开掘的资源与被打造的景点。
毋庸置疑,金石学在清代的崛起塑造了一些新的名胜。但与文学、历史、宗教、民俗等相比,摩崖石刻及其衍生产品对胜迹的塑造,仍是一种附属性的“点缀”。虽是一种点缀,却又不可替代。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材料二:
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和古代帝王封禅胜地,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是中国迄今所存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佛经,刻在泰山中溪支流约1200平方米的缓坡溪床石坪上,构思奇巧,气势宏大。《金刚经》石刻缘何而来?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与中国艺术形式融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记者:佛教自传入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的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影响,其中,摩崖石刻具体受到了哪些影响?
陈坚: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而这中国化的佛教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文明互鉴”意义。
记者:佛教的《金刚经》为何会被刻在泰山的石壁上?这与《金刚经》蕴含的核心思想有关吗?
陈坚:从内容上看,中国的佛教摩崖石刻,包括石刻佛像、石刻佛经文句和石刻佛教名号。在山东众多的佛教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原文有2998字,现存1382字(含尚有痕迹者),个个字大如斗,一尺见方,有“榜书之宗”的美誉。
南北朝时期,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多地出现了大量摩崖石刻佛经,绝大部分都与《金刚经》义理相同,亦即谈论“空观”的般若类经典,如徂徕山的《摩诃般若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峄山的《文殊般若经》石刻、尖山的《思益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等。除了这些摩崖刻经,还有意在昭示“空观”的摩崖题名。此外,泰山周边还有许多般若类经典的碑刻,如曲阜胜果寺的《金刚经》碑、兖州泗河和汶上水牛山的《文殊般若经》碑等。尤为重要的是,在洪顶山的《法洪铭赞》石刻,内容是印度僧人释法洪来到山东弘扬“空”观。
因为中国化佛教,就是以般若“空观”为基础发展起来,是般若学在中国流行的直接结果,而《金刚经》则是对般若“空观”最经典最简洁的表达,雅俗共赏,僧俗共尊,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流行的佛经,自古至今,具有极高的佛教和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代,那些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勒石为记”予以赞美推崇,俾使流传存世。虽然学界对泰山刻《金刚经》还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但从以此经为代表的般若学与中国佛教的特别密切关系来看,“勒石为记”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
佛教在古代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基于佛教“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圆融智慧”,建立起以和谐与包容为根本理念的中国化佛教。当前,随着中国扩大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化佛教也会随着这个缘走向更广大的世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和谐与包容的思想智慧。
(摘编自陈坚《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摩崖题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指认不同的胜迹,还在胜迹的塑造中发挥着直接作用。
B.经石峪周边的各种题刻,既涉及《金刚经》的字体、年代,也反映了儒、佛二教的竞争,是真正的胜迹所在。
C.《金刚经》摩崖石刻构思奇巧、气势宏大,其内容是对般若“空观”最经典最简洁的表达。
D.古代佛教产生于印度,沿着陆海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俞樾行书《枫桥夜泊》诗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既可以体现“文”,又可以显现为“迹”,可以促使人们前往观赏。
B.聂鈫在《泰山道里记》中所称:“山水从金石中见,金石自山水中来。”这说明山水与金石都是泰山胜迹的景观。
C.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都属于佛教摩崖石刻,是记录佛教中国化漫长千年历程的“有生命的石头”。
D.南北朝时期,山东多地出现的大量摩崖石刻佛经都与《金刚经》义理相同,说明佛教般若学在山东地区非常流行。
3.下列选项的表述,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是(3分)
A.湖南摩崖石刻沿潇湘等水路通道分布,石刻文物与沿江分布的丹霞地貌的水石环境融为一体。
B.石门汉魏摩崖石刻被搬至汉中市博物馆后,因为离开隧道这一物质环境,便失去了指认性。
C.华山摩崖文字书法劲挺,言语精粹,与山势奇险、陡峭巍峨、阳刚挺拔的华山相映生辉。
D.袁滋摩崖石刻地势险要,左下为绝壁,隔朱提江与右面的危岩相对峙,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
4.请结合文本内容,给“摩崖石刻”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50个字。(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摩崖石刻的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①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 ……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②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③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④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当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富于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B.入诗的凉州要比以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的武威更有名气,诗句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而具有独特的含义。
C.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阅读者看到“阳关”“乌衣巷”,就会联想到“离别”和“繁华的落幕”。
D.文章第四部分结尾段语义上和上一段紧密相连,但又有所升华,是从生命深处发出的呐喊,渗透着对生命的关照。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漫溢”一词,准确、具体、生动地表现出地名“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B.句子②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诗文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C.句子③语意上绾结下文两段文字,述说“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D.句子④与文章开头起于地图上的地名相照应,此处的“泉眼”仅指“不竭涌流泉水的源头”。
8.请结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谈谈你对第四部分画波浪线处的理解。(6分)
9.有人评价彭程的散文富有“诗性”,请结合全文赏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
材料二: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大夫种①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②简服吴国之士未尝有所挫于甲兵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王不如设戎以备之,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伯诸侯焉。比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执事。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寡君,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是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寡君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寡君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执事?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④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是以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节选自《国语·吴语》)
①大夫种:文种,越大夫,前473年越灭吴后为勾践所杀。②申胥:伍员,字子胥,吴国大夫。华登:本宋国大夫,后避乱奔吴为大夫。③诸稽郢:越大夫,诸稽为复姓。④搰:挖,掘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B.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C.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D.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骤”是屡次的意思,与《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中“骤”的用法相同。
B.“其”,表示祈使,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用法不同。
C.“执事”可代指对方,表示恭敬,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用法相同。
D.文中“约辞行成”与“敢使下臣尽辞”中“辞”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但李克认为,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吴国屡战屡胜,导致民疲君骄,才最终走向灭亡。
B.面对吴国的举兵攻打,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言辞谦卑地去求和。
C.诸稽郢放低姿态,称越国本就是向吴国纳贡称臣之邑,吴王夫差可用鞭子驱使它,无需让将士屈尊来执行讨伐的命令,意在委婉劝停吴国的进攻。
D.诸稽郢以狐狸埋藏东西又挖出而没有成效作为类比,向夫差说明既然已经扶植越国,彰显了自己的明德,反过来又要消灭它,也会使努力没有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伯诸侯焉。
(2)君王之于越也,是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14.请简要分析诸稽郢和烛之武游说艺术的相同点。(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王四十五归①东都②
徐铉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③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注】①“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从兄弟)中的排行,“王四十五”是徐铉的朋友。②东都:江都府,即今江苏扬州。本诗作于徐铉仕南唐时,南唐都城江宁(今江苏南京)。③负米:指孝养父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先写送别时的天下形势,“兵方起”突出了感离伤别的浓重气氛。
B.颔联中,“落花时”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又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更增离愁别绪。
C.友人北去时,诗人折柳相赠表示日后思念朋友之时,定会翘首南望。
D.本诗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实写离别之境,又想象别后场景。
16.这首送别诗蕴含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落梅曾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曹操在《短歌行》中用“ , ”两句写出了朋友间久别重逢的场面。
(2)《阿房宫赋》中“ ”句用鸟的形态来表现阿房宫屋檐的特点,“ ”句形容建筑向中心攒聚、屋角两两相对的对称之美。
(3)在《将进酒》中,李白用“ , ”抒发了万古寂寞之愁,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有两个目的:一方面,通过一闪一闪不同节律的“光语”,来传达相互之间的求偶信号。 A ,蜥蜴误食萤火虫会死亡,证明萤火虫发光还有警告其他生物的作用。
①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②里面有萤光素和荧光素酶两种物质组成。③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催化下,④与氧气发生反应,⑤在激发态下产生的氧化荧光素,⑥当它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会释放光子并发光。⑦萤火虫反应中的能量约有90%以上都转化成光,⑧只有极少部分用于发出热量,⑨因此它的腹部末端虽然很亮,⑩却不会被烧伤。
萤火虫散发的光不仅照亮黑夜,其发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荧光素被用于环境监测, B ,科学家可以将荧光素标记在水中的微生物上,通过观察其发光情况来判断水质的好坏,这种方法不仅快速、准确,而且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荧光素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我们将深入研究,让它发挥更大作用,让相关研究成果用于日常生活中。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眼望去,感觉回龙山既雄健粗犷,也温柔秀丽;既有独树一帜的英姿,也有群山连在一起的融洽。山峦起伏,森林密布,山坡上大多以针叶树类的松树和杉树为主, ① 。当清晨爬到山顶看“回龙望日”时,更是胜过衡山之日出。我在想象,作为湘南之奇景回龙山,究竟会给游人增添多少神秘的联想呢?
我没来得及梳理清情绪,一行人清晨就北行直奔回龙山。晚秋的大地上,秋霜也催生出浓浓的迷雾,像袅袅炊烟弥漫于广袤的田野。当秋阳喷薄而出后,万丈光芒穿透云层,驱散迷雾,天空才蔚蓝高旷,大地才辽阔清新,忙碌了一秋的人们才真正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在!
沿路走过,碧草依旧,鲜花不败,松柏长青。只是往日里一片葱绿中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绿色不再成为主调,红色、褐色和黄色充斥在眼底, ② ,尽显秋色。
赤橙黄绿兰青紫,映日山色别样浓。正是此时的写照。满山遍野浓密的盛开着,红的叶,紫的叶,黄的叶,青色,绿色……浅浅深深,深深浅浅, ③ ,争奇斗艳。再往深山,浓郁渐渐退却,秋意颓废,冬晕从秋下悄然蔓过山巅。叶枯了,树萎了,荒凉吞噬着山的腹地。
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
21.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才”的表达效果。(4分)
2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不能改成顿号,请简要分析。(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样的人物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因为这样的人物在艰苦磨砺中铸就了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宋代时还没有在“胜迹的塑造中发挥着直接作用”B真正的胜迹仍是经石峪D“而这中国化的佛教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2.D(原文是“绝大部分”)
3.D(表述重点“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
4.摩崖石刻,是人们刻在石头上(1分),具有指认、塑造胜迹作用(1分),不可移动的(1分),能反映人类思想(或文化)的(1分),物质性题刻(1分)。(格式1分;前四点,写出三点即可得3分;共4分)
5.①摩崖石刻作为名胜古迹的一部分,具有旅游价值。②摩崖石刻构成了人文景观,为自然风景增添了人文价值。③摩崖石刻与文字密切相关,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④摩崖石刻可以体现不同时期儒佛思想,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共6分)
6.C(原文是“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
7.D(仅指“不竭涌流泉水的源头”错)
8.①《春江花月夜》就是读者的接引者,这首诗虽然写于唐朝,但现在的我们仍能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引领我们深入理解生活,探索人生哲理;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由眼前的江月,想到了过去站在江边赏月之人、所赏之月,体现了今与昔的变化;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体现了“恒常与变易”的关系,浸润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每点2分,共6分)
9.①用词之美。本文使用了精美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②手法之美。全文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③句式之美。本文句式整散结合,④风格之美。本文语言典雅,富于诗情画意。(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共6分)
10.D
11.A(“知不可乎骤得”中“骤”是“一下子、轻易地”)
12.B(“设戎”意思是设置兵力)
13.(1)我们拿这件事向上天占卜吉凶,上天如果抛弃吴国,吴国一定会同意我们的议和,而认为我国不值得提防,将一定会放心地争霸诸侯。(落实“足”“宽然”“伯”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2)君王对于越国的恩惠,就是等于让死人复活,使白骨生出新肉。(落实“于”“起”“肉”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14.①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引起对方的好感。②权衡利弊关系。③语言谦逊,态度恭敬。(每点1分,共3分)
15.C(“此是向南枝”意思是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君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东都江都在江北,江宁则在江南,友人虽北去,然而思念诗人之时,必定会翘首南望)
16.①通过“泪易垂”“手中柳”等意象表达了作者与朋友离别的伤感。②“怜君负米去”表达了对朋友在天下大乱之时能回家孝养双亲的赞美。③“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是对朋友的劝慰:一别之后,可以鱼雁往来,相互宽慰,终还有相逢之日。(每点2分,共6分)
17.(1)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2)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共6分)
18.A另一方面是为了警示B尤其是水质检测(内容正确,符合前后文语境要求即可。每句2分,共4分)
19.②里面有萤光素和荧光素酶两种物质⑤在激发态下产生了氧化荧光素⑦萤火虫反应中的能量约有90%都转化成光(每点1分,共3分)
20.①四季常青②五彩斑斓③相映成趣(每空1分,共3分;此题如有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也可)
21.①“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然后怎么样。②“才”强调秋阳给天空、大地、人们带来的变化。因为有了阳光,天空更蔚蓝高旷、大地更辽阔清新、人们更心旷神怡。(每点2分,共4分)
22.①逗号使停顿延长,起强调作用,舒缓了语气。②逗号更能表现满山遍野盛开着的树叶的颜色,体现了树叶颜色之多、之丰富。③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表现力不如逗号的表现力强。(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其中三点得4分;共4分)
23.(略)。根据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文言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统治百姓的人(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已经弄明白了。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答复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吴国却偏偏因此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克答复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物资,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君主和百姓都到达极点,吴国灭亡还算晚了呢。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刎的原因。
材料二:
吴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在江边发兵迎战。
越国大夫文种献计说:“吴国和越国,都听命于天,大王您可以不用作战。伍子胥、华登选拔和训练的士卒,在战争中从来没有失败过。一人擅长射箭,一百人就会效法追随,我们没把握取胜。大王不如作好战斗准备,用卑微的语言议和,来使吴国百姓高兴,来使吴王骄傲心理膨胀起来。我们拿这件事向上天占卜吉凶,上天如果抛弃吴国,吴国一定会同意我们的议和,而认为我国不值得提防,将一定会放心地争霸诸侯。等到已经使吴国百姓筋疲力尽,又加上天灾歉收,吴国也就失去上天的眷顾了。”
越王同意了文种的意见,于是派诸稽郢到吴国议和。说:“敝国国君勾践派遣小臣诸稽郢前来,不敢冒昧地公然陈列礼品举行朝见礼,只敢私下里向您禀告。从前越国遭遇祸患,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前来讨伐,已经打算灭了勾践,后来又赦免了他。君王对于越国的恩惠,就是等于让死人复活,使白骨生出新肉。勾践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难,又怎敢忘掉天王的恩赐?现在勾践重遭祸殃无德无行,我们这些草野鄙贱的人,难道敢忘记天王的大恩大德,去计较边疆的小冲突,以致又得罪了您?现在君王没有了解情况,大发雷霆聚集军队,打算讨伐越国。越国本来是向您纳贡称臣的城邑,君王不用鞭子驱使它,却屈尊使您的将士执行讨伐的命令。俗语说:‘狐狸埋东西又刨出,所以劳而无功。’现在天王您既然已经扶植了越国,明德已经闻名天下,您却又要灭亡它,这就是天王您的劳而无功了。因此四方的诸侯国,将按照什么标准来事奉吴国呢?恕我冒昧说完了心中想说的话,希望您权衡利弊考虑道义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