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卢梭
题目解说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
“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格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
新思想的领军人物——卢梭
卢梭(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①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植物学通信》等。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返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人物评价
卢梭首先发现了人性中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矛盾,并且自觉地去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提出了“回到自然”的人性构想和建立"社会契约"的政治理想。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卢梭思想中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发掘,对人性自由问题的关注,已经包含了些许精神生态的意味。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他能把疯狂的性格描绘得美丽端庄,把不规的行为涂上灿烂的色彩,他的言语就像眩眼的日光,使人的眼睛流下同情的泪水。
——英国诗人拜伦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文学家歌德
真、善是东西方文化共同追求的人性光辉。追求不加掩饰的流露和发自心底的呼声,没有表演成分,这就是真诚;见人有难,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进而施以援手,这就是善。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史上,一部分东西方作家或哲学家如张岱年、卢梭都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人性的真诚与善良上,写出了诸多的作品,探讨、呼吁人们展现熠熠生辉的人性。
二、知背景
积累成语
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捐:抛弃,舍弃。
着手成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也说妙手回春。
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小儿女)。
绠短汲深: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打很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
登峰造极:登上峰顶,达到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
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
命悬一线:处境危险,随时可能丧失生命。
看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任务一:结合文本,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
参考答案:
①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道德关系,既无相互仇杀的恶德,也无相互义务的美德。
②道德同法律一样,完全是社会形成以后的事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③在自然状态下人是有自爱心和怜悯心的,而且本性是善的。
内 容
理清思路
第一段:引出对天性和美德的思考。
第二段:现批驳错误观点,然后明确怜悯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德的观点。
第三段:强调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运动。
第四段:论述怜悯心派生处种种美德,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
第五段:论述怜悯心的作用: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①自然状态观念
②自然天性
学习任务二:
对比开头特色
《怜悯是人的天性》在提出论述的问题上有什么特色?与《修辞立其诚》相比,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引出庄子中的话对“诚”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
《悲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以《怜悯是人的天性》第二大段为例,说说议论文写作应如何做到破立结合。
①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这是“破”;
②进而指出其诸多的错误认识: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然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③在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的美德。这是“立”。
比较两文在论证上的不同
①从论证结构和方式上看,《修辞立其诚》为立论,整体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遵循“立其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局部也有并列式的结构,如“立其诚”的三层含义;而《怜悯是人的天性》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通过层层分析驳倒“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自然引出野蛮人不是恶人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天性有怜悯心。
②从论证方法来看:《修辞立其诚》大量运用引证法。引用了《易传》《心术上》等语句,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而《怜悯是人的天性》则较多使用例证法。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来阐述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如第二自然段,提出“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论点,分别从母兽对幼兽的温情,马不愿意踩活的东西,动物从同类尸体旁走过时的不安甚至将尸体埋葬的表现来举例证明论点。大量事实论据的运用使论证富有说服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拓展探究
人性的善恶,是个古今中外争论不断的话题。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在中国,最著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论”。请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理解。
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同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出一辙。现代情商理论中有一重要概念叫“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从而能够体会并为对方着想的心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
▲ 卢梭
拓展探究—参考答案
孟子有时也把人的“恻隐之心”称作“不忍人之心”,从字面上看就更加表明其等同于现代所讲的“同理心”。“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又把“恻隐之心”表现为主动地对外物秉持的“仁”的观念,成为人的外在善行的心理动力,进而以“性善论”作为根据,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保民而王”。
▲ 孟子
拓展探究
可见,这种“同理心”,或者说“怜悯心”,是普遍存在于人的自然天性中的,但其存在的程度,每个人却不尽相同。只有通过个人不断的努力和社会的弘扬,甚至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效能。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修辞立其诚》讲的是真,《怜悯是人的天性》关注的是善,这两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理性精神和人生智慧,真和善给予了当代社会的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当下社会意义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甚至成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标尺。真理首先源于求真。求真是人类完善自我,追求价值的历史性行为;求真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境界;求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发展的精神动力。
②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
③在当代社会,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说真话,坚持真理。真诚、诚信、友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有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有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西有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你认同哪个观点?请联系现实和自我,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性思维谈谈你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可以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微作文。
注意:1、学习使用“破例结合”的驳论法;
2、借鉴使用例证法、引证法。
学以致用
立论示例
我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手去帮助弱者,这是最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证。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全是因为劳动,因为科学技术,因为都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为人类能够互爱。而互爱的前提,便是人之善。当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善”与“性恶”的争论,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霍布斯也认为人天生是恶的。不管这种争论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还要持续多久,我始终坚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类理应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