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23.1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如何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这是1945年应邀访问延安的黄炎培发出的“窑洞之问”,也是近代政党政治出现以来,困扰很多国家、地区政党的现实难题。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勇于自我革命,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
勇于自我革命,源于我们党在内外忧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因为这种忧患意识,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永远保持“赶考”心态,“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因为这种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着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始终保持着“赶考”的状态,一次次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气魄,“刀刃向内”,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瑞金肃贪、延安整风、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正是因为我们党敢于正视问题,勇于去腐生肌,才能够推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历史证明,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主要决定于政党本身。苏共在只有20万党员的情况下夺取了政权,在有200万党员的情况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却在拥有2000万党员的情况下失去了政权,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出了问题,“自我革命精神丧失,治党不力,打了败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一直走在时代前列,获得人民衷心拥护,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从不讳疾忌医,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灶。
打铁必须自身硬,挽住云河洗天青。这也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翻开二十四史,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时期反腐力度如此之大;遍览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政党反腐的决心如此之强。
在深圳莲花山,有一座名为“自我完善”的雕塑:半身大力士挥舞着锤头、凿子,劈开巨石、雕塑自身。敢于自我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雕塑自身的法宝。我们党在刮骨疗毒中解决了自身建设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在激浊扬清中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在革故鼎新中重塑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优势,通过实际行动回答了“窑洞之问”,练就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的“绝世武功”,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摘编自《砥柱人间是此峰》,《南方日报》2021年6月23日)
材料二:
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熟视无睹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把灾难当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
——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舍得下“绣花”功夫,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
——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将过半,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节选自《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关于材料一的行文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黄炎培发问入手,自然引出中国共产党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自我革命。
B.基于对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之源的分析,阐述了忧患意识及由此而来的“刀刃向内”。
C.文中分析苏共失败的原因,与中共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民心向背的重要。
D.强调共产党反腐力度为历史和现实之最,为结尾重申“窑洞之问”打下坚实的基础。
2.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沉疴积弊 B.熟视无睹 C.如履薄冰 D.见叶知秋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疫情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赶考”心态的具体反映。
B.材料二对抗疫斗争中暴露的短板和不足的反思,使报道体现出全面、客观、辩证的立场。
C.材料二中的四个“必须”,突显了勇于改变的精神,与材料一中的“自我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D.两则材料善于将展现事实和思考评述结合起来,针砭时弊,使文章呈现出厚重感和深刻性。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能对材料一中的“窑洞之问”作出回答?请简要概括。(4分)
5.两则材料,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性。请简要分析其感情抒发与理性表达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约翰·克利斯朵夫①(节选)
罗曼·罗兰
摆脱了!……摆脱了别人,摆脱了自己!……一年以来把他束缚着的情欲之网突然破裂了。怎么破裂的呢?他完全不知道。他的生命奋发之下,所有的锁链都松解了。
克利斯朵夫非常畅快地呼吸着,可不大明白自己有了什么改变。他送了高脱弗烈特②回来,寒气凛冽的旋风在城门洞里打转。行人都低着头。上工的姑娘们气愤愤地和往裙子里直钻的狂风撑持;她们停下来喘着气,鼻子和腮帮都给吹得通红,脸上露着愤怒的神色,真想哭出来。可克利斯朵夫快活地笑了。他所想的并非眼前的这阵风暴,而是他才挣脱出来的精神上的风暴。他望着严冬的天色,盖满着雪的城市,一边挣扎一边走路的人们;他看看周围,想想自己:一点束缚也没有了。他是孤独的……孤独的!多快乐啊,独立不羁,完全自主!多快乐:摆脱了他的束缚,摆脱了往事的纠缠,摆脱了所爱所憎的面目的骚扰!多快乐: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做着自己的主人!……
回到家里,浑身是雪。他高兴地抖了抖,像条狗似的。母亲在走廊里扫地,他从旁边走过,把她从地上抱起,嘴里唧唧哝哝地亲热地叫了几声,像对付小娃娃那样。
他连奔带爬地上楼,进了卧室。天那么黑,他照着小镜子竟不大看得清自己。可是他心里快活极了。又矮又黑,难于转身的卧房,他觉得差不多是个王国。他锁上了门,心满意足地笑着。啊,他终于把自己找到了!误入歧途已经有多少时候,他急于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沉浸一番。
母亲招呼他吃饭了。他昏昏沉沉地下楼,好似在野外过了一整天以后的情形;脸上那种光彩甚至使鲁意莎③问他有什么事。
“天哪!”她很不放心地说,“我敢打赌他又爱上了什么人了!”
克利斯朵夫放声大笑,把饭巾丢在空中。
“又爱上了什么人!”他喊道,“啊!天!……不,不!那已经够了!你放心。嘿!那是完啦,完啦,一辈子完啦!”
说罢,他喝了一大杯凉水。
“我就是乐,没有什么理由。”
他肘子靠在桌上,和她对面坐着,把他将来要干的事通通告诉她。她又亲切又不大相信地听着,提醒他汤要凉了。他知道她并没有听,可也不在乎;因为他是说给自己听的。
让自己在思想的湖上漂浮,多甜蜜,多快乐!躺在一条小船里头,浴着阳光,水面上清新的微风在脸上轻轻拂过,他悬在空中,睡着了。在他躺着的身子底下,在摇摆的小船底下,他感觉到深沉的水波;他懒懒地把手浸在水里。他抬起身子把下巴搁在船边上,像儿时那样望着湖水流过。他看见水中映出多少奇怪的生灵像闪电般飞逝,一批过了又是一批,从来没有相同的。他对着眼前这种奇幻的景象笑了,对着自己的思想笑了;他不需要固定他的思想。挑选吗?干吗要在这千千万万的梦境中挑选呢?有的是时间!……将来再说吧!等到他要的时候,只消撒下网去就能把在水里发光的怪物捞起……现在先让它们过去,等将来再说吧!
既然痛恨从前没有热情就写下来的作品,再加上他矫枉过正的脾气,他就打定主意,从此不受热情驱策决不写作。他也不愿意再去捕捉自己的思想,发誓除非创作的欲望像打雷似的威逼他,他是永远放弃音乐的了。
这样等待的时候自有一种悲怆而痛快的感觉。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过,可是你感觉到血管里头有的是烧着整个宇宙的烈火。陶醉的灵魂在锅炉里沸腾,像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像一个孕妇似的,你的心不声不响地看着自己,焦急地听着脏腑的颤动,想道:“我会生下些什么来呢?”
瞧,它不是来了吗?生命的各个隐蔽的部分,都有乌云升起。一堆堆蓝得发黑的东西,不时给狂暴的闪电撕破一下;它们飞驰的迅速使人眼花缭乱,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心灵。这时可突围而出,在你意识消灭的时候统治一切,显得巨大无比,莫可名状。
克利斯朵夫快乐得狂叫了。
欢乐,如醉如狂的欢乐,好比一颗太阳照耀着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成就,创造的欢乐,神明的欢乐!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的。便是那些在巨大的火焰旁边没有地位的——野心家,自私的人,一事无成的浪子——也想借一点暗淡的光辉取暖。
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创造是消灭死。
克利斯朵夫受着光明照耀的时候,一阵电流在身上流过,使他发抖了。那好像在黑夜茫茫的大海中突然出现了陆地。也好像在人堆里忽然遇到一双深沉的眼睛瞪了他一下。
克利斯朵夫一味体验着这种灵感的乐趣,对其余的一切都厌弃了。有经验的艺术家当然知道灵感是难得的,凡是由直觉感应的作品必须靠智力完成;所以他尽量挤压自己的思想,把其中所有的神圣的浆汁吸收干净,甚至还常常加些清水。他抱着不可能的梦想,只愿意产生一些从头至尾都是自然而然流出来的作品。
他低着头摸索前进,受着多少矛盾的、在胸中互相击撞的力的鼓动,在支离破裂的作品中放进一股暗晦而强烈的生命,那是他无法表白,但是使他志得意满,非常高兴的。
(有删改)
【注】①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衰落的音乐世家,音乐天赋惊人。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和悲惨的生活经历,使克利斯朵夫养成了真诚又热情的性格,这使他对一切庸俗、虚伪的事物都极其厌恶。②高脱弗烈特,克利斯朵夫的舅父。③鲁意莎,克利斯朵夫的母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对上工姑娘的描写,意在与克利斯朵夫当时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突出他摆脱束缚后的快乐。
B.克利斯朵夫向母亲诉说他将来要做的事情,但又“知道她并没有听”,可见母子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
C.文中通过克利斯朵夫幻想“在思想的湖上漂浮”,展现了其灵魂的觉醒,为他创作观念的改变作铺垫。
D.结尾说克利斯朵夫“志得意满,非常高兴”,再次表现了灵感与创造促使了他成长,突出了小说主题。
7.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沉浸:表现了克利斯朵夫走出歧途、找回自我后的巨大幸福感。
B.威逼:原意是用强力威胁逼迫,这里强调创作欲望的有力冲击。
C.迸射:充满了动感,凸显了人生的欢乐有时来得令人猝不及防。
D.挤压:活化了克利斯朵夫创作的过程——倾其所有,尽其所能。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9.克利斯朵夫的心理随着思想认识的发展而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汇焉①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谄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焰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虻负山,商蚷③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掐井之蛙与?且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④,无南无北,奭然⑤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⑥。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沁焉,茫然。②甃,指井壁。③商距,虫名,又称马陆。④大皇,苍天。⑤爽然,释然,形容丝毫不受拘束。⑥大通,无所不通的大道。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东海之鳖A左足B未入C而右膝已絷矣D于是E逡巡F而却G告之H海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然,指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词义相同。
B.穷,指使言辞穷尽,“先齐其家”的“齐”表示使整齐而有序,两者的用法相同。
C.竟,通“境”,指境界;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中的“当”两者都是通假字。
D.故,指原来的本领,“其坚不能自举也”中的“坚”指坚硬程度,两者活用方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龙学习圣贤主张,颇有智慧,且能言善辩,但却不能理解庄子的言谈,他对此茫然无解。
B.公子牟以青蛙浅井中的自得其乐与东海之鳖足膝不容的局促对比,讽刺了公孙龙的见识短浅。
C.公子牟认为庄子的言谈幽深玄妙,广阔通达,但其思想主张太过深奥,与其他学说难以兼容。
D.本文为后世贡献了井底之蛙、以管窥天、邯郸学步等成语,体现了《庄子》想象丰富的特点。
13.本文与《五石之》说理方法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3分)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4分)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蔡山人①
李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②,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③。
采珠勿惊龙④,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注】①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②倪,边际。③燕客,战国辩士蔡泽,游学于诸侯,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跃马疾驱,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④典出《庄子·杂篇》,后以“骊龙颔下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的情感变化曲折,前四句写诗人不为世道所容而被迫游走四方,感情由悲愤不平转入低沉悲伤。
B.“唐生”句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暗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是对小人的有力回击。
C.七、八句是诗人警示自己要避开世俗诱惑与世人排挤,保持清醒心智,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实际上是借送别来浇心中块垒,表达的多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16.本诗与《将进酒》都表现出诗人“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请赏析本诗是如何表达这种胸怀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认为学习《诗经》有诸多好处,比如“______,______”,意思就是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讽刺时政。
(2)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老子》中“______,______”两句就曾指出了自我夸耀的害处。
(3)古代诗歌中常借“月”表达思妇的相思之苦,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 ① ”见到涝洼窝,他说:“ ② ”见到碱地,他说:“ ③ ”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 ④ 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18.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
②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
③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
④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A.①②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①④③
19.第二段列举了大量具体的数字,请分析其作用。(3分)
20.选文对焦裕禄的称呼既有第三人称,也有第二人称,请简述两种人称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在这场辩论中, ① 。告子以“水之无分于东西”作比来论证人性无善无不善,而孟子则以“水之就下”作比来证明人性本善。比起“水之无分于东西”,“水之就下”似乎更符合水的本质,所以孟子的论点好像更能说服人。
但是, ② 。在将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之后,孟子没有对“人性之善”为何“犹水之就下”进行任何的论证,就断言“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若照此不进行论证就随意断言的情况,那么别人是否可以说“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呢?既然不论证,那就有两种可能。这也是孟子在类比推理中经常犯的错误, ③ ,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证过程,这样的论证不能使人信服。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如何反驳孟子的论断的?请运用逻辑知识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任务一:以“儒道互补之我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任务二:以“对手”为题目,写一篇小小说。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民心向背”错)
2.B
3.D(“针砭时弊”错)
4.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能够全面、理性、辨证地看待问题;②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正视问题,迎难而上,破除沉疴积弊;③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敢于担当;④涵养务实作风,认真落实,踏实工作;⑤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
(4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4条即可满分)
5.①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概述人和事,发掘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具有感染力和深刻性;
②在文中运用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使文章说服力强,予人启示;③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恰当贴切的词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可见母子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错)
7.C(“令人猝不及防”错)
8.①运用夸张,写出克利斯朵夫强烈的创作欲望,富有感染力;②运用比喻,写出了创作的酝酿过程,生动形象;③借助想象,刻画心理活动,写出了他对创作成果的期待,具体鲜活。
(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摆脱束缚,获得了思想的自由,内心感到快乐;②决定只有受热情驱使才会创作,内心悲怆而痛快;③意识到未来的创造会带给自己快乐和满足,对此充满期待。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DG(3分,每处1分)
11.A(“然”在文中意为“正确”,“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意为“这样”)
12.C(“其思想主张太过深奥,与其他学说难以兼容”不合文意)
13.①善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②本文借“掐井之蛙”告诫人们不能盲目自大,要有大格局;《五石之》借用“五石之”和“不龟手之药”,意在表明要探索并合理利用事物的最大价值。
(3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
14.(1)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分,诚,致知,格物,句意通顺各1分)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4分,每句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A(“转入低沉悲伤”错)
16.①夸张,世人排挤“我”,而“我”却想象乘“无倪舟”去往无边际的远方,表达追求自由的洒脱;②用典,借蔡泽勉励自己虽不得志,却仍可大器晚成的自信;③象征,借“松月”象征仕途不顺却仍保持高洁的品性。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可以群可以怨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示例: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6分,每空1分。有错误该处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D
19.①表明了信息的真实性,增强了通讯的可信度;②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兰考的治理之难,以及焦裕禄的贡献之大。
(3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20.①第三人称表述较自由灵活,不受时空限制;叙事客观真实。②第二人称便于抒情,亲切生动,易于表达对焦裕禄崇高品格的由衷赞美。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①告子和孟子均以水作为论证材料
②孟子和告子犯了同样的错误
③只是通过打比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2.①运用归谬法。②首先肯定孟子的论断,然后推理出“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孟子的论断相矛盾,从而证明孟子的论证过程存在问题。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四、(60分)
[参考译文]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陆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