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8: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凭着经验和智慧,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的山川水土的差异,影响了生物存在和器物制造的品质,又体验到山川水土上反复着一种“气”,与人类呼吸相通,生命相依,地理环境以独特的地形、水文、植被、禽兽种类、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认知、审美想象和风俗信仰,赋予不同山川水土上人们不同的禀性。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又以为“万物皆灵”,索拜自然物象,特殊地域的万有物象就在冥冥中嵌入其心灵深处,形成原始信仰,并携带原始信仰这份文化行李。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
……
在中国,“地理”向来是经史于集四部中“史部”的分支,这种“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使“中国地理学”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言其地分”“条其风俗”,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思路。并将之与圣人的学统联系起来,有所谓“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适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焚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湿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副除其间的圣王教化说教,可以看出其在知地理中强调“观风俗”,形成非常深厚的“足俗地理观”。
早期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而蕴含则是以“风俗”作为萃取剂的。众所周知,中国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出了“采诗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风俗地理观”。如此采讨,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奶延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呢?《诗经》分为三体:十五国风、大小雅,以及颂。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子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表欧的、十五国民开始于“周南”和“召南”,就周公、召公在汉水、汝水、长江流域这一带,推行其政治教员,从现实的政治升平而开始,然后再回到地理的方国。先回到卫国,卫、邱、邸,这是过去段商王朝的核心地带,然后回到洛水流域,它先从中国要害地方商、周两朝最核心的地方开始十五国风、然后扩散到周围扩散到郑、齐、魏、唐,唐就是晋。现在的太原一带:还有秦、陈,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安徽亳州一旁。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回归幽(今陕西彬县),幽在歧山之北,是同人的祖先公刘崛起之地,所谓“笃公刘,于幽斯馆”“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宜,而无永叹”,是周朝开国的地方。《诗经》的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由中心到边缘,由现实到历史,以设渴式的地理运转脉络,总揽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之间中原诸国民间的吟唱,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诗经》的诗歌流动着二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精神脉搏,其十五国风以螺设式的地理结构,牵引着中国人文对中心与边缘、历史与现实的结构性想象和安排。
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楚人多才,奇思妙想,产生了屈原的《离骚》《九歌》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是国的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仗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魂的想象力。对此,一千年后的流放文人刘禹锡身临其地,犹有网感。《新唐书·刘禹锡传》说:“禹锡眨连州刺史,木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袋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相同作《九歌》,使楚人以迎返神,乃伶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爲,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清人舒位亲临其地。也作《黔苗竹枝词》一卷曰“夫古者针采风不遗于这,而刘梦得竹《竹枝词》。武陵人歌之,传为绝谓”。肉楚夜郎之地。多民族聚居,而亚风歌舞极盛,对于孕育疏野奇幻的歌诗的产生,长期存在看野性的活力。
因而《楚辞》旷世独步。与《诗经》双峰并峙,成为另一个独立的诗歌想象和语言表达的系统。中国文学开头的时候纪和地理空间站下不解之缘。出现了代表着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各具千秋的诗性智慧的系统,这样,我们去采风,去发掘民间资源,发掘人文地理资源,以及展开我们的想象方式。就育了两个源头。“诗学双源”是中西文学的根本性特点,单源容易枯竭,双源竞相涌淡。“双源性”队于中国诗歌开放性的动力。这就是地理赐予文学生命现场和意义源泉。即地理造福于人文之所在。
(持自杨又《“史干地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与诗学双汲》)
材料二:
在区域文化类型的丰富性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形成了一块块色彩丰富的、具有独特的环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的区域文化“七巧长”或“马赛克”。“区域文化类型的七巧板”使得我们的思想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多姿多彩。
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流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单线汲取、华源发展的,其底蕴深厚,流派迭出,式样多姿多彩,跟区域文化的交替汇入、相互作用极有关系。……周公的后代封于鲁国、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唯有在鲁国保存周公礼乐最轰完整,自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孔子十二岁的时候,晋国上卿韩宣子出使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音春代》”,感叹说:“周礼尽在音矣。”各诸侯国往往到鲁国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鲁国就以“礼仪之邦”驰名。所以、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学派,是得天独犀,以周礼作为他思想的轴心。
但是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生子,孕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所以孔子与奉祀商朝的家园。渊源很深。音国民间的和官方的文化,加上周边的由杞国传下来的夏文化、由宋四传下来的商文化。使孔子的儒学既能够在密的本土区域生根,又渊博丰厚而能传之少远,演变成为古代中国主流的思想文化体系。
(摘自杨义《文学地理学,领及与区域类型的“七巧长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应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既能观风俗,也能施行圣王教化。如要推行王者的说教风化,移风易俗,孔子认为“乐教”是很好的方式。
B.从民间的“诵”“咏”到“风雅颂”,经历了采诗之宫、朝廷乐师、孔子、朝廷官员、王者共五修整,而王朝需要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
C.与十五国风截然不同的独立系统《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立足楚地风俗风物,展开浪漫想象。与天地鬼神对话,成为长江文明的诗学源头。
D.儒学能在鲁国本土区域生根,源于鲁国保存局公礼乐最为完整,“周礼尽在鲁矣”,又融合了祖国民间文化及周边的夏、商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裂多,加之误弃自然物象。形成原始信仰,人类携带智达分信归,习惯或自然地走向文明。
B.中国早期文献无“地理”独立分支,后人按照“官其地分”“条其风俗”的方式,从两大源头中,医清地理结构,寻味文学意愿,
C.(许经)十五国风的地理运转脉络是从地理的核心转到周边,最后又回归周朝开国的地方,形成了中心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
D.消人舒位、唐人刘禹锡、战国屈原都感受楚地楚风的原始野性活力。借用楚地语言、声韵地名、名物创作或仿作,其神异奇魂的想象力造福后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作者“风俗地理观”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兰亭集序》(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D.《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4.请根据材料简要阐释如何以“尺俗”为萃取剂确认“诗学双添”?(4分)
5.西汉的建立诞生了正史《三国志》,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三国演义》如何体现文学地理学的“七巧板效应”?(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段一
陌上花开缓缓归(节选)
冯丽君
平头沟村终于到了。这是一次始于偶然的相遇,一路上马步升心心念念一定要带大家来看一看的地方。在一次有关崇信未来发展的论坛上,他听到有人提起崇信的平头沟把窑洞改造为养牛场,带着对窑洞的感情,对旧物利用的欣喜,欣然前往平头沟。在那里,他遇见了梁老爷子。此次相遇后不久,就有了《平头沟的朝气》这篇文章。现在,我们也与平头沟相遇了。
“那不就是窑洞吗?”旁边有人一指,“看,里面还有牛呢。”
“有人吗?”院落很安静,牛儿们扑闪着大眼睛也在观察着我们,仍是一脸平静。瓦房的门开了,一位身材颀长挺拔的老爷子走了出来。他头鼠宽檐草帽,鼻梁上架着石头眼镜,下颌留一把花白的山羊胡。手拿一柄旱烟锅。
“梁老爷子,我来看你了。”马主席笑着打招呼,我们跟着问好。梁老爷子把我们迎进院门,大家开始拉家常,从年龄到家庭,从日常生活到经济收入。
“今年81岁,都四代同堂了。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上学。儿子平常也回来,过年的时候儿孙们疑都回来了。”“运动裤、运动鞋都是儿子孙子给的,这件白马裙是老婆走的前一年做的,已经穿了四年了。”
老人用平缓的语调和我们聊着往事。
“一直抽旱烟,烟袋啊,也是老婆子做的,一直用。”我看到墨绿色的烟袋正反面分别绣着花儿,一朵像桃花,一朵像石榴。
(选自《飞天》)
文段二
梁老汉养牛
马宇龙
牛爷姓梁。梁是甘肃崇信县的大姓,位于县城西郊的绵屏镇平头沟村,许多人姓梁。
牛爷的名号一时响亮,就连省里都来过人上门拜访牛爷。这名号顾名思义,自然与牛有关。宽置之年的人,养了十二头牛。前不久刚卖了两头牛犊。收入两万多元,收牛人慕名来找牛爷,一眼瞅上了窑洞门前那两头晒着太阳、毛发闪亮的牛犊。牛爷看他盯着牛犊的眼神,心里一紧一紧的,对方连着伸了三遍手指头,牛爷摇了三遍头。收牛人勾着头,思谋了半天,仰脸咬紧嘴唇,最后一次伸出了指头,一副弱出命的表情。牛爷望着那指头也是半天,最终紧闭眼皮,狠狠点了一下头,也是一副弱出命士的架势。收牛人甩下两摞子百元钞票,牵着牛吹着口哨出了平头沟。牛爷没有顾上数那两摞钱,撵到村口,望着两头牛犊扑踏扑踏地远去,牛爷的眼窝里湿湿的。往回走的路上,牛爷的嘴里不停地念叨:还是个牛娃呢,还是个牛せ呢!当初镇上给他投放基础母牛,就是让他培育肉牛,发展千凉红干产业的。牛出栏上市,就是为了卖钱致富的。理儿是这个理儿,可是牛爷心上就是过不去这道坎儿。
牛爷爱在广播匣子里听戏,可是这段时间他明显听得少了,原因是从前悠闲安静的日子突然被打破了。去年有个作家来平头沟转了一圈,在他家里坐了坐。牛爷原来以为这人是看上了他的长烟锅。那天他把烟锅要过去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半天不放下。后来他又以为是看上了他的牛。他不停地问牛说牛看牛,问得仔细看得也仔细,一看就是个懂家子,他的手里肯定攥着好买家。等到作家的文章登上了报纸的时候。
牛爷才知道,原来人家是看上了他的故事
文章是做出来了,惹得来访的人踏破了牛爷家的门槛。他和他的窑洞不断地上报纸,上电视。人家说,是他发明了利用废旧窑洞发展红牛产业的新法子,全县好多乡镇都来取经,纷纷效仿,改造废弃窑洞八百多孔,现在全县窑洞养牛已经有三千多头了。牛爷想,窑洞以前不也养牛吗?别人说,人和牛一起住窑洞那是几百年前的事。平头沟搞新农村建设,人不都搬出了窑洞?牛爷想想也是,她在窑洞门口修了砖瓦房,人住房里了,把牛又迁回了窑里。牛住进来把路子踩进松软的黄土里,他看牛舒坦,牛也看他舒坦。
牛爷的儿子跟着平头沟的后生一窝蜂外出打工了,两个孙子也在外面。近几年,孙子们回来得越来越勤。牛爷倒也没什么要孙子们操心的。跟同龄人相比,牛爷身子骨硬朗得很。眼不花耳不晕,背也不驼,说话中气十足,有条有理。每天早上5点起来给牛添草,清理图含。伺候完牛,他就在那里编筐子、背篓、担笼。他年轻时当过木匠,老功夫还在呢,三四天他就能编一个,编了自己用,也卖给别的养牛户。
八十岁的牛爷,还有一身的力气和本领。牛爷说,除了养牛有补贴,村里还给他们这些高龄老人每月都发钱呢,有点闲钱,也没啥干的,还是养牛呗。牛爷就是牛爷,去年养牛挣了四万,今年大半年已经挣两万了。牛爷爱牛,养牛又很有一套,久而久之,村里人就叫他牛爷。亲切又贴切。
不久,那位作家又来了,这次还带了好几个人,还和他一一合影留念,牛爷怡然自得,谈笑风生、大伙几忽然看到了牛爷长烟锅下面原来还吊着一个荷包烟袋,上面还绣着花呢,一朵好看的牵牛花,刚刚绽放,仿佛能闻见清香。大家一时来了兴趣,纷纷上前,把那荷包烟袋捏在手里把玩。有人好奇,发问。这是谁绣的呀?
牛爷亮堂的眼眸里忽然暗了一下,他吸了一口烟说,老伴么,走了十年咧。原来,牛爷心里有一个温柔的念想。
(选自《人民日报》)
6.下列各项对上述两个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老汉卖牛后念叨“还是个牛娃呢,还是个牛娃呢!”可见养牛初衷与养牛情分相矛盾,
B.收牛人看上了梁老汉养的牛,村民看上梁老汉耄耋之年养牛富了,作家看上了梁老汉故事」。
C.梁老汉心里温柔的念想是老伴。穿了四年的白马卷是老伴做,烟锅下面吊着的烟袋是老伴绣的。
D.养牛有补贴,高龄老人还每月发钱,自己养牛挣了不少钱, 牛爷孰是牛爷,村民称赞他很会挣钱。
7.下列对《梁老汉养牛》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梁老汉养牛”架构故事内容。梁老汉与收牛人讨价还价,作咏忍道梁老汉故事。详细地讲述了梁老汉养牛,全文在牛爷的念想中结束。
B.衬托手法塑造梁老汉。收牛人闻名而来衬托梁老汉养牛有一套,作家采风衬托梁老汉是褒扬典型,白马褂和烟袋衬托他对老伴的深情。
C.增强故事性。买卖牛的故事中牛爷与收牛人一样的神情不一样的心情,作家采风情节中梁老汉设以为作家是买家。
D.社会环境寓于故事中。交代平凉红牛产业,介绍利用废旧窑洞养牛经验,作者用具体数据证实平头沟新农村建设成果。
8.《梁老汉养牛》有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又兼有通讯的真实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段二题目为“梁老汉养牛”,却不以故事取胜。如果换个合适的题目使之牵引全文,“牛爷记”和“牵牛花”,你认为哪个更合适,请阐述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①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刑吁及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②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犀冈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段为可。”曰:“何以得段?”曰:“陈桓公方有定于王,陈、卫方睦,苦朝陈使诗,必可得也。”犀从州吁如陈,石暗使告于陈曰:“卫国福小,老夫耄矣,无毙为也。此二人者,实民罪君,救即图之。”陈人扶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在杀州吁于濮,石塔使其宰纹羊肩荏杀石犀干陈。
君子曰:“石碛、纯臣也,恐州吁而厚与焉,大又天亲,其是之谓乎!”
卫人逆公子晋于郡。冬十二月,宣公即住。
(节选自《春秋左氏传》)
【注】①石碣:卫国大夫,②羽父:鲁国公子翠的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B.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C.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清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D.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百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整治,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与屈原(离骚)中“又重之以感能”的“修”意思不同。
B.公、指鲁恩公。因《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鲁及诸侯国的事件、故常用“公”代鲁君。
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如老子、孔子等。文中是对石碣的尊称。
D.逆,与“殿”相对,文中指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卫以限我怀”的“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卫国人因此创作了《硕人》这首诗赞颂也的美德。
B.石碣劝卫庄公应以道义去教育州吁,而不要过分宠爱他, 并禁止儿子与他交往,都没效果,就告老回家。
C.州吁即位后期望与宋、陈、蔡一道攻打邻国,以此报先君之仇,同时求得诸民的尊崇。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D.石碏设计让州吁去朝见陈桓公,借此机会让陈国除掉州吁。陈国抓住州吁和石琴后让卫国派人处罚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2)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14.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钱,可以明得失。”你从这段史传中得到哪些启示?诗从下雨的身色角度作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欧,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①(其三)
唐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蕾②。试玉要烧三日满③,辨材须待七年期④。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兴八首(其三)
顾嗣协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镇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电、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造作流官,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外出追难。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菲: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
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 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
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
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16.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6分)
17.名篇名句情境式默写(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写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才有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李白对权责生活的蔑视态度,这其实是诗人怀才不遇逃于酒乡的愤慨无奈之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大家对三星堆形状怪异且造型精美的各类型文物感到无比的神奇和震撼。
或许有人会问,三星堆为何那么重要?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不可胜数、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贫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除去那些跨越历史与我们见面的文物,三星堆考古队中的主力担当,也值得我们关注。三星堆博物馆官微曾发微博:“能吃苦、高学历、单身……已成为考古队里年轻人的共同标志。”据了解,“90后”约占三星堆考古人员的一半,成为三星堆考古第一线①的力量。经过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他们以不畏艰险的勇气去发现历史的遗迹,以科学的手段揭开古史的奥秘,以人文的笔触呈现新的文明。通过那些出土的“网红”文物和在三星堆一线默默坚守的考古人,我们对三星堆的认识不!千加深。目前,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②地推进,惊世文物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三星堆的考古挖掘,一坑坑、一层层地,展示着千年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城的关系,让我们以更近的距离去寻踪文明,贴近历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例句一样的是( )(3分)
例:通过那些出土的“网红”文物
A.你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些好。
B.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20.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及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当作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几乎逃避人生所有不幸。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①)。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无我之境,是把读书(②)。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撤掉火急火燎,摆脱内心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是为了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③)。
21.文中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明语病类型并修改。(4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宋代及以前,梅以白色居多,诗人咏梅多赞其素净并不与时世推移,而苏轼却更喜红梅。他在《红梅三首》(其一)中有言:“怕愁贫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与被盛赞的白梅不同,红梅不绝对地抗拒时俗 它因害怕不合时宜、为自己染上了跟桃花、杏花一样的颜色;但也不彻底跟随时俗,而是保留了属于自己的姿态。在融入百花与保持自我姿态之间,红梅很好地找到了平衡,这应该正是苏轼喜欢它的缘故。
红梅的立身处世之道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当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东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答案解析版
【答案】1.B 2.C 3.D
4.①《诗经》的十五国风,乃采诗之官发掘的民间资源,“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②《楚辞》用楚地语言,借鉴楚地的巫风祭祀歌舞,有强烈的疏野奇幻之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源头。
5.①环境板块:北方曹魏,巴蜀刘汉,江南东吴,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流派迭出,
②历史传承:基于《三国志》等历史事实,结合民间故事,建构精彩历史故事。
③群体行为:正统儒学思想的指引下,民众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寓于故事人物的褒贬中。
【1题详解】B.“共五重修整”曲解文意,而且“推行政治风化,则反向为之”干原文无依据。从材料中“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呢?”“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可以得知,根据“采诗说”采诗官收集民间声音,经过朝廷乐师的结构和编撰,经孔子的删定,再到朝廷。故选B。
【2题详解】C.“形成了中心到边缘、现实到历史的地理结构性安排”曲解文意,作者表述是“隐藏着”“潜在的”“牵引着……结构性想象和安排”这样的词语,并非“形成了”。故选C。
【3题详解】解答此题,应根据作者对“文学地理学”的解读,先看其地理因素,再看是否有“风俗”行为,然后品味其文学意蕴。
A.“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
B.“登高”“遍插茱萸”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
C.“修禊事也”体现了地理风俗特点,
D.“多感慨悲歌之士”是韩愈对燕赵之地的个人认识,其中并未体现风俗的相关内容。故选D。
【4题详解】根据原文“《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出了‘采诗说’”“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诗经》的十五国风,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地理意识,田中心到边缘,由现实到历史,以漩涡式的地理运转脉络……颇多‘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人间声音”可以归纳出:《诗经》的十五国风,乃采诗之官发掘的民间资源,“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结合原文“作为另一个诗歌的源头的《楚辞》,崛起在长江流域”“他用楚国的语言、楚国的声韵、楚国的地名、楚国的名物,展开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与天地鬼神进行令人心弦颤动的对话”“楚国疆域本是三苗迁移居住之地,这里的巫风祭祀歌舞,自然会刺激长期被流放的屈原,孕育着他神异奇诡的想象力”可以归纳出:《楚辞》用楚地语言,借鉴楚地的巫风祭祀歌舞,有强烈的疏野奇幻之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源头。
【5题详解】根据材料二原文“在区域文化类型的丰富性上,中国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形成了一块块色彩丰富的、具有独特的环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的区域文化‘七巧板’或‘马赛克’”可以看出,我们想要探寻《三国演义》的“七巧板效应”,就可以从环境板块、历史传承和群体行为方式等角度展开分析。
结合材料一“中国文学开头的时候就和地理空间结下不解之缘,出现了代表着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个各具千秋的诗性智慧的系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单源,而是在双源引领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而在地理环境方面,三国时期北方曹魏,巴蜀刘汉,江南东吴,并没有一个强有刀的中央集权,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这就使三国故事并不仅仅只能产出正史,而也可以形成《三国演义》这样的故事。
从文学的发展来看,先有官方编修的正史《三国志》,而结合材料一“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可知,我国历史上一直不乏从民间吸取文学灵感源泉的传统,由此可知,《三国演义》基于《三国志》等历史事实,结合民间故事,建构精彩历史故事。
民间关于三国的故事很多,不同的人也会对三国人物有不同的情感倾向,而结合《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可知,其中“拥刘反曹”的情感特征非常明显,这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也或许是民间采风的结果,因此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寓于故事人物的褒贬中。这一方面是受到正统儒学思想的指引,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所选取的故事中大部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影响。
【答案】6.D 7.A
8.①通讯:通过真实的脱贫致富事件和具体详实的地点反映“攻坚脱贫”这一时代主题,有据可考。②散文艺术:笔法自由,形散神不散。全文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但主题鲜明。③真实又有感染力:用细腻的笔触叙述真实事件,场景真实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9.我选择“牛爷记”,理由①人物上:梁老汉是核心人物,称梁老汉为“牛爷”含有敬佩之情,凸显人物形象。②结构上:围绕“牛爷”讲述故事,以“记”统领全文,突破时空限制,结构更紧凑。③主题上:“牛爷”是新农村建设的致富典型,通过对其赞美,唱响新时代旋律。
我选择“牵牛花”,理由①内容上:“牵牛花”含有“牛”及“花”双重意蕴,与文章内容密切相②主题上:“刚刚绽放的牵牛花”象征着越来越好的日子,暗含着对新农村建设的赞美之情。③情感上:以老伴绣的“牵牛花”为结尾意象,更增添了一种温情之美。④表达效果上:以“牵牛花”收束全文,增强阅读美感。
【6题详解】D.“村民称赞他很会挣钱”错。牛爷的“牛”主要体现在“养牛”专业技术好,“爷”体现在村民对他的尊重,“亲切又贴切”。故选D。
【7题详解】A.“详细地讲述了梁老汉养牛”错。文中体现并不明显,如原文“牛爷爱牛,养牛又很有一套,久而久之,村里人就叫他牛爷”,全文也没有把“养牛”事件细节描写,而是淡化情节,点到为止,故选A.
【8题详解】①原文写“牛爷姓梁。梁是甘肃崇信县的大姓,位于县城西郊的锦屏镇平头沟村”,交代了牛爷真实具体的生活地点,又写“耄耋之年的人,养了十二头牛,前不久刚卖了两头牛犊,收入两万多元”,表明牛爷通过养牛实现了脱贫致富。由此看出,具有通讯的真实性,通过真实的脱贫致富事件和具体详实的地点反映“攻坚脱贫”这一时代主题,有据可考。
②原文由开头交待牛爷生活的地点、从事的职业到养牛脱贫致富的结局、作家对牛爷脱贫事迹的报道,再到牛爷段贫后的幸福生活以及存留心底的情感念想,叙述内容丰富、顺序不明显,但都围绕牛爷在国家的政策下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生活这个中心展开。由此看出、敬文艺术:笔法自由,形散神不散。全文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但主题鲜明、
③原文写收牛的真实生动的场面,“收牛人慕名来找牛爷,一眼就瞅上了窑洞门前那两头晒着太阳、毛发闪亮的牛犊,牛爷看他盯着牛犊的眼神,心里一紧一紧的。对方连着伸了三遍手指头,牛爷摇了三遍头,……撵到村口,望着两头牛犊扑踏扑踏地远去,牛爷的眼窝里湿湿的。往回走的路上,牛爷的嘴里不停地念叨:还是个牛娃呢,还是个牛娃呢”,写出牛爷和收牛人商谈价格的情态,如“心里一紧一紧的”“仰脸咬紧嘴唇,最后一次伸出了指头,一副豁出命的表情”“最终紧闭眼皮,狠狠点了一下头,也是一副豁出命去的架势”“眼窝里湿湿的”,以及生动的动作掐写,如“甩下两摞子百元钞票”“撑到村口”“扑踏扑踏地远去”“穷里不停地念叨”,体现出牛爷对卖出的牛犊的不含爱怜之情。由此看出,真实又有感染力:用细腻的笔触叙述真实事件,场景真实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9题详解】选择“牛爷记”的理由:
①原文围绕“梁老汉养牛”来写,“牛爷的名号一时响亮,就连省里都来过人上门拜访牛爷。这名号顾名思义,自然与牛有关。耄耋之年的人、养了十二头牛,前不久刚卖了两头牛犊。收入两万多元”“当初镇上给他投放基础母牛,就是让他培育肉牛,发展平凉红牛产业的。牛出栏上市,就是为了卖钱致富的”“文章是做出来了,惹得来访的人踏破了牛爷家的门槛,他和他的窑洞不断地上报纸,上电视”,表明梁老汉通过国家政策,成为养牛能手脱贫致富。由此看出,人物上:梁老汉是核心人物,称梁老汉为“牛爷”含有敬佩之情,凸显人物形象。
②原文围绕牛爷组织故事情节,如写牛爷养牛有一手,远近闻名,收牛人也慕名而来,作家也对他进行专访,以及牛爷的生活经历、家庭情况和致富后的幸福生活,还有牛爷的情感念想。由此看出,结构上:围绕“牛爷”讲述故事,以“记”统领全文,突破时空限制,结构更紧凑。
③原文“耄耋之年的人,养了十二头牛,前不久刚卖了两头牛犊,收入两万多元”“当初镇上给他投放基础母牛,就是让他培育肉牛,发展平凉红牛产业的。牛出栏上市,就是为了卖钱致富的”。由此看出,主题上:“牛爷”是新农村建设的致富典型,通过对其赞美,唱响新时代旋律。
选择“牵牛花”的理由:
①原文写牛爷成为养牛能手脱贫致富的内容,正与题目中“牵牛”的内容相对应:“花”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由此看出,内容上:“牵牛花”含有“牛”及“花”双重意蕴,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
②原文“当初镇上给他投放基础母牛,就是让他培育肉牛,发展平凉红牛产业的。牛出栏上市,就是为了卖钱致富的”,体现出国家帮助农民攻坚脱贫的好政策,由此看出,主题上:“刚刚绽放的牵牛花”象征着越来越好的日子,暗含着对新农村建设的赞美之情。
③原文“牛爷长烟锅下面原来还吊着一个荷包烟袋,上面还绣着花呢。一朵好看的牵牛花,刚刚绽放,仿佛能闻见清香。大家一时来了兴趣,纷纷上前,把那荷包烟袋捏在手里把玩,有人好奇,发问。这是谁绣的呀?牛爷亮堂的眼眸里忽然暗了一下,他吸了一口烟说,老伴么,走了十年咧。原来,牛爷心里有一个温柔的念想”。由此看出,情感上:以老伴绣的“牵牛花”为结尾意象,更增添了一种温情之美。④原文“……奇包烟袋,上面还绣着花呢,一朵好看的牵牛花,刚刚绽放,仿佛能闻见清香”,把烟袋上的牵牛花描写得生动鲜活,吸引读者。由此看出,表达效果上:以“牵牛花”收束全文,增强阅读美感。
【答案】10.C 11.D 12.A
13.(1)君主应致力于去除祸害,现在却招致祸害,恐怕不可以吧!
(2)石碣是个忠臣,憎恨卫州吁,而石厚结交他,(就连同杀掉石厚),大义灭亲,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
14.①作为父母,应以道义教育孩子,而不能过分宠爱孩子;
②作为子女,应多听父母建议,慎重交友;
③作为国君应致力于美德,以德和民;
④作为臣子,应忠君爱国。
【10题详解】句意: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隐公推辞了。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合,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以后便前去。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便回来。
“羽父”做“请以师会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公”做“弗许”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
【11题详解】A.“又重之以修能”中的“修”的意思是“美好”。句意: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再加上卓越的才能。
D.“‘逆’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逆以煎我怀”中的“逆”的意思是“预先,预料”。句意: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想到将来,我心里像煎熬一样。故选D。
【13题详解】
(1)“务”,致力于:“去”,去除:“速”,招致:“无乃……乎”,恐怕……吧。
(2)“石碏,纯臣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恶”,憎恨:“其”,大概。
【14题详解】
由原文“公子州吁,婴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砖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可知,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真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下臣听说喜爱儿子、要教导他做人的正当道理,不要使他走入邪路。”由此可知,作为父母,应以道义教育孩子, 而不能过分宠爱孩子;
由原文“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可知,石础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石碣悬止他,不听。卫桓公即位,石砖就告老辞亡了。由此可知,作为子女,应多听父母建议,慎重交友;
由原文“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可知,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大家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由此可知,作为国君应致力于美德,以德和民;
由原文“君子曰:‘石碣,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鹭。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可知,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由此可知, 作为臣子,应忠君爱国。
参考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下臣听说喜爱儿子,要教导他做人的正当道理,不要使他走入邪路。要是准备立州吁为太子,就定下来算了;如果还没有定下来,就会成为祸乱的根源。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努力除去祸患,如今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石碏禁止他,不听。卫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辞官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人心。他派人告诉宋国说:“君王如果进攻郑国,除去君王的祸害,以君王为主,敝邑出兵出物,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国都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忖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大家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军事,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秋季,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隐公谢绝了。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台,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承以后便前去。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便回来。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犀便向石塔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陵说:“抡朝见周天于,君位组跪安定了。”石厅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晓琴道:“陈桓公凡在正受周天子笔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诗令,就一定跪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厝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段小,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邵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邀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叶和石犀扒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承遗右串丑前去,在溪地杀了州吁,石碏又兼自己的家臣续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犀。
君子说:“石墙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编恨州吁,把石犀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捉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卫国人到郡国迎接公子晋。冬华,十二月,卫宣公印位。
【答案】15.D 16.白诗人才观:若想辨识人才,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
顾诗人才观: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用人当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因材施用,不要求全责备。
白诗手法:①类比。白诗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离哲理于形象之中。②用典。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再用王莽笃汉自立的典故,证明上述道理;③假设。尾联先用假设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反问揭示自己的看法。④正反对比。正面以试玉、辨材之例,说明认识事物好坏真伪的正确方式是时间的考验;反面以周公、王莽之例说明不经过时间考验就会误判人才,以为周公想篡权,王莽是君子。(四点中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顾诗手法:类比。使用骏马犁田渡河来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15题详解】
D.“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误。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故选D、
17.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6分)
(1)敏于事而慎于自,就有道而正焉 (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①不可或缺②如火如荼③层出不穷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成为三星堆考古第一线非常重要的力量,应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热烈地推进,应用“如火如荼”。“如火如荼”,像火耳样红,像茶(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惊世文物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应用“层出不穷”。“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