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3 18: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深圳市罗湖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长: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作答必须用2B铅笔,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质胜文则野(粗野、鄙俗) 强行者有志(强制)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邀请)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C.自见者不明(显露) 敏于事而慎于言(聪明)
D.天下归仁焉(称赞)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仁以为己任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④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⑤民之从事 ⑥譬如平地 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⑧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①④⑦ B.③⑤⑧ C.③⑦⑧ D.②⑤⑥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先齐其家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③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④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⑤可以群 ⑥先诚其意 ⑦朝闻道,夕死可矣 ⑧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⑨见贤思齐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⑥/②⑤/③④⑧/⑨/⑦
C.①⑥/②③/④⑨/⑤⑧/⑦ D.①⑥/②③⑦/④⑤/⑧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人之有是四端也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虑而后能得 人而不仁
C.焉能治之 见贤思齐焉
D.其“恕”乎 盗爱其室
5.下列文言句式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B.当察乱何自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何不虑以为大樽
C.请买其方百金 敏于事而慎于言 自胜者强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克己复礼为仁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法先王”,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B.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诸侯分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国”,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C.《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D.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又叫.《道德经》,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资料。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
材料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 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意味着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来揭示生命奥秘。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撒下智慧的种子。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 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急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们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和首要的价值标准。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层的人提出自己的主张,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影响。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和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其核心是“空”,意味着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其智慧不可穷尽。
B.儒、道、释,各自智慧超群,交融互补后,形成了古代登峰造极的哲理智慧,并蕴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
C.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这其中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这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9.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10.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娘
[俄]契诃夫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的光景,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里饭桌上正在摆小吃,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傍晚的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快,宁静的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有些青蛙呱呱的叫声。现在有五月的气息了,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是在这儿,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了。她从十六岁起就热切地盼望着出嫁,现在总算做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这个青年现在正站在窗子里面。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她并不高兴,夜里也睡不好,兴致提不起来……不知什么缘故,她觉得整个生活似乎会永远像现在这样过不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有一个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是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的。很久以前,祖母的一个远亲,常到她们家来请求周济。她有个儿子名叫萨沙。不知什么缘故,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
“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祖母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未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
等他们走进大厅,大家已经坐下来吃晚饭了。祖母长得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生着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从大学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后来,钟敲十二下,大家开始告辞。
娜佳醒来的时候,大概是两点钟。娜佳在床上坐起来,想心事。
“滴克搭克,滴克搭克……”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滴克搭克……”
“我的上帝啊,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样的感觉吧。谁知道呢!要不然这是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他们坐下来吃午饭。萨沙说:“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因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
娜佳想说:“不错,这话是实在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就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前一天夜里一样,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祖母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克搭克……”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什么缘故?就联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在额头上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他对他什么事不做这一点,得出一个概括的结论,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她说,“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去念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①”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间,考试完结以后,娜佳动身回家去,身体很好,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好像盖满了灰尘。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像以前那样束紧腰身,钻石戒指仍在她手指头上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看见先前那张床,先前那些挂着索白窗帘的窗子,窗外也仍旧是那个花园。傍晚,她上床睡觉,盖好被子,不知什么缘故,她觉着躺在这暖和的、很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克搭克……”守夜人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家里已经住惯,她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过时了,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在等着一种年轻的、新鲜的东西开始罢了。眼前,祖母的家里搞成这样:四个女仆挤在一个房间里,住在地下室里,住在肮脏的地方……
这时在她面前现出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虽然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早餐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1903年(有删改)
【注】①哥萨克:哥萨克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的游牧社群,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萨沙这一人物虽着笔不多却至关重要,他的感慨震撼了娜佳的心灵,他是娜佳的亲戚,也是娜佳的精神导师。
B.娜佳十六岁起盼望出嫁,七年后正式订婚,婚期临近时却对未婚夫安德烈非常失望,于是她选择离家出走,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
C.吃晚饭时,祖母、母亲和娜佳的未婚夫安德烈讨论催眠术:晚饭后,安德烈拉小提琴,母亲弹钢琴伴奏。他们的生活看似丰富,实际上单调、空虚、无聊。
D.娜佳乘火车离家,直到五月考试结束才回到家乡,她在外地的生活文章虽未描绘,但应该是她所向往的崭新生活。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塑造了祖母、母亲、安德烈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人物风貌,展现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B.小说结尾“灰色的围墙”“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暗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了娜佳对家乡一成不变的生活的枯燥之感。
C.小说几次写到守夜人懒洋洋的打更声,既暗示了家乡生活的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同时也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
D.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变换,推进娜佳思想情感变化的演进过程,留下足够的空白,让读者想象。
13.请简要概括娜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14.安德烈和娜住都对现有生活感到不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者之间有何不同?娜佳向往的“宽广辽阔的新生活”是什么样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②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邱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卑师击平子,平子与盂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李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于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编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料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五羖:代指百里奚。③累绁:用绳索捆绑。
15.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3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错或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适鲁A观仲尼B庙堂车服礼器C诸生D以时习E礼于其家F余祗回G留之不能H去云。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离开,与《鸿门宴》“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中的“去”词义不相同。
B.处,处所,与《老子》“故有道者不处”中的“处”词义不相同。
C.枉,邪曲、不正直,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枉”词义相同。
D.绝,断绝,与《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中的“绝”词义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曾给鲁国的季氏做过小吏,后来他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曾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最终返回故土鲁国。
B.孔子晚年归鲁,潜心整理典籍。有感于周王朝礼崩乐坏,整理《书传》,编定《诗经》,把三百零五首诗都配乐歌唱,创作了《易》。
C.孔子备受敬仰。他死后弟子们都服丧三年,有的在墓旁安家, 鲁国人世代祭祀他;到汉朝,一些官员到任也常常先拜谒孔子庙。
D.司马迁亲自到孔子的故乡考察,看到孔子其思想泽被后世,儒生都将其学说被尊为标准,“至圣”是对孔子取得成就的完美概括。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4分)
(2)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4分)
19.齐景公三次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分别体现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什么见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仙子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任嘉禾判官。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借听歌饮酒解愁,但是一觉醒来,醉意虽消, 愁苦还在,再加上大好春光已逝,惜春伤时之情油然而生。
B.“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三句,写词人感伤宴会散去,只能临近傍晚照镜,空自沉吟如烟往事。C.室内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人声已经安静,但风儿还没有停,词人联想到明日落花应该铺满园中小径。
D.本词上片集中写词人伤春之情,下片尾句的“落红”与上片的“送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生动精妙。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结合下片内容,赏析“弄”字之妙。(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5分)
(1)《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与月光的互动,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
(2)在《将进酒》中,诗人以曹植为例,表面上谈喝酒,实际上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
(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
(5)《大学之道》中写道:“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在通往“至善”之路上,需心不妄动后方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6)人们常把军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于《秦风·无衣》中“______”和“______”两句。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最后,由梦境拉回现实,以景结情,凄凉黯然之情乍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过去,文人乃墨客,墨客即文人,墨客文人总相随,文墨一体不分家。中国书画的美学特质决定了书画家必须具备文化修养,文化修养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人文精神的颓废,“文”“圣”分家也必然会导致书画家成为庸俗之辈,重技轻文,技巧再______、再精细至多成为一个优秀的书画匠。传统书画一向讲究“诗书画”一体,但在“快餐文化”“娱乐文化”______的“刷屏时代”,许多绘画作品思维单一、文词______、想象力苍白,缺少艺术作品应有的文学性与哲理思辨。中国画的题款中,文学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欠缺,画家们大多视“题诗”为畏途。“题画诗”无疑已成为大多数画家的“短板”,本应成为亮点的东西也就_从他们的书画创作中悄然隐退。即便能勉强诌上几句打油诗或顺口溜,也大多是平仄乱用、不合格律,如此一来,只会消解书画艺术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学术“含金量”。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娴熟 甚嚣尘上 鄙薄 不得不
B.娴熟 大行其道 鄙陋 不得不
C.熟悉 大行其道 鄙陋 必须
D.熟悉 甚嚣尘上 鄙薄 必须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画的题款中,文学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的欠缺,画家们大多视“题诗”为畏途,“题画诗”无疑已成为大多数画家的“短板”
B.在中国画的题款中,文学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欠缺,画家们大多视“题诗”为畏途,“题画诗”无疑已成为大多数画家的“短板”
C.中国画的题款中,文学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欠缺,使得画家们大多视“题诗”为畏途,“题画诗”无疑已成为大多数画家的“短板”
D.在中国画的题款中,文学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修养的欠缺, 使得画家们大多视“题诗”为畏途,“题画诗”无疑已成为大多数画家的“短板”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
25.“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穿衣吃饭;我不是成功人士;所以,我不必穿衣吃饭。”以下哪个选项所犯逻辑错误与题干最为类似( )(2分)
A.小王是大学生;小王不讲卫生;所以,大学生不讲卫生。
B.法官是懂法律的;他不是法官;所以,他不是懂法律的。
C.武汉的风景名胜不是一天能够游览完的;黄鹤楼是武汉的风景名胜;所以,黄鹤楼不是一天内能够游览完的。
D.英雄是难过美人关的;我是难过美人关的;所以我是英雄。
2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大众阅读折射了社会的变迁。1949年至2019年,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不断变换着“场景”和“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文学作品问世,讴歌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改革开放后,受时代大潮感召,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无不成为当年甚至连续几年的畅销书籍。2000年以后,读者的阅读内容从娱乐类书籍逐渐转化为知识类书籍,阅读目的已经①______。5G时代来临,为全民阅读带来了新机遇——戴上虚拟增强现实设备,读者马上“置身”于中国历史的影像现场;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传播+阅读+沉浸式”的智能化出版将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阅读体验。70年,中国人的阅读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不仅阅读书目走在百花齐放的路上,②______,衍生出“阅读+××”的形态,让生活更加多彩。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说在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参考答案
(A/B卷)
一、基础知识
1.【答案】D
【解析】A项,“强”,勤勉;B项,“要”,求取;C项,“敏”,勤勉。
2.【答案】C
【解析】①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②大学(古义:大人之学,博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德学校德一种。)③毫末(古今相同,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④弟子(古义:弟弟和儿子。今义:徒弟,学生。)⑤从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⑥平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地面。)⑦庶人(古今相同,平民,百姓。)⑧孺子(古今相同,均为小孩子。)
3.【答案】C
【解析】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②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③形容词作动词,接近。④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⑤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⑦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⑧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⑨形容词作名词, 贤人。
4.【答案】A
【解析】A项,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假设。C项,连词,于是/兼词,于此。D项,语气副词,表推测/代词,他的。
5.【答案】D
【解析】A项,陈述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C项,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D项,均为判断句。
6.【答案】B
【解析】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分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
二、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7.【答案】B
【解析】“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是“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8.【答案】D
【解析】“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
9.【答案】C
【解析】C项意思是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与材料二中“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等无关。
10.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列举“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和“释迦牟尼之佛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儒家经典话语,论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和生命意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11.【答案】B
【解析】“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理解错误,由文中“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她又笑,又哭”可知,她是去追寻有意义的生活。
12.【答案】C
【解析】“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分析错误,由文中第十二段“我的上帝啊,为什么我这样苦恼!”可知,在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下,娜佳的内心十分苦恼,烦躁不安;由最后两段可知,在奔向新生活时娜佳内心是快活的。主人公前后的心情是有变化的。
13.①从热切盼望结婚到对生活感到乏味,没有兴致;②怀疑人生,反思生活;③对无所事事、浮华的生活深感憎恶;④奔向新生活,满心快活。(每点1分)
14.(1)不同:①安德烈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了,是因为“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从他的表达中可以看出他把无意义生活归结为大时代和俄罗斯的问题,与他本人无关。②娜佳则反思人生,改变自我,追求自我,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从文中娜佳夜晚失眠,为婚姻感到苦恼,以及娜佳内心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还有娜佳选择外出念书的行为中都能够体现。(每点2分,4分)
(2)内涵:人要过有意义的、自由的、充实的生活,而不是碌碌无为、不劳而获的生活。(2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5.【答案】A C F
【解析】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于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句意: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
16.【答案】C
【解析】A项,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B项,故有道者不处:为、做;C项,枉用相存:枉驾、屈尊;D项,词义相同。
17.【答案】B
【解析】从“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可以看出孔子没有创作《易》。
18.(1)鲁国发生了祸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凭借这个身份与齐景公往来。
(得分点:乱:发生祸乱;适:去、往;以:凭借;句意1分)
(2)孔子说:“我的主张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用什么向后人展示(认识)自己呢?”于是他就根据鲁国的史料记载编写了《春秋》。
(得分点:道:学说、主张;何以,以何,宾语前置;见:显现;因:根据)
19.①国君志向远大,选贤举能,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二)古代诗歌阅读
20.【答案】B
【解析】“感伤宴会散去”错,结合注释“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可知词人感到疲怠,百无聊赖,对酣歌妙舞的府会不感兴趣,根本没有去赴宴会。
21.①“云破月来花弄影”意思是风吹走了流云,月光下花儿孤影自怜。“弄”是摆弄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摇曳的幽境之美,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伤感美态。②“弄”字为动态描写,“并禽池上暝”写鸟类的安眠,动静结合,写出环境的清冷孤寂。③“花弄影”之美景与尾句的“落红”之凄凉形成对比,更显愁苦之情,突出伤春之情、孤寂之情。(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22.(1)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5)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6)与子同袍;与子同泽
(7)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23.【答案】B
【解析】娴熟: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熟悉:了解得清楚明白;熟知。这里主要讲技艺,所以选用“娴熟”。
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尚。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准备作战的情况。后形容议论纷纷或消息盛传。现在多指某种错误或反动言论十分嚣张。语境“快餐文化”“娱乐文化”,是指某种新潮事物,应选“大行其道”。
鄙陋:粗俗浅薄或见识浅薄。鄙薄:浅陋微薄,多用作谦辞。该空形容“文词”特点,语境又强调许多作品“缺少艺术作品应有的文学性”,故应选“鄙陋”。
不得不: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必须:必要,一定要(多就事理、情理而言)。语境强调“本应成为亮点的东西也就”,是指不得已,无可奈何,应选“不得不”。
24.【答案】D
【解析】原句中有三处错误:一“在……中”介词结构不完整, 成分残缺;二是“欠缺”之前少了一个“的”字,成分残缺;三是“画家们”前面应该是使动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5.【答案】B
【解析】题干结构为:成功人士→穿衣吃饭,不是成功人士→不穿衣吃饭,即“A→B,非A→非B”。题干的逻辑错误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通过否定前件得出否定后件。只有B项跟题干的逻辑错误一样。
26.【答案】①从娱乐转化为提高知识修养②而且阅读与各领域融合(每点2分)
27.作文(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等到长大后,孔子曾经给鲁国(贵族)季孙氏家当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陈蔡两国串通起来发兵把孔子一行包围在陈、蔡之间的一片荒郊野地里,孔子他们想走走不了,带的干粮也都吃完了,那些随从弟子们一个个都饿得精疲力尽,站不起来了。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 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又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乾侯。鲁国发生了祸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凭借这个身份与齐景公往来。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听了后说:“讲得好呀!确实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哪里能得到并且吃它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经过十四年又回到鲁国。鲁哀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大臣。”季康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把他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邪曲的人就会变得正直了。”然而鲁国最终没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可以用于礼义教化的305篇,孔子都配乐歌唱它。孔子晚年喜爱《易经》,为《象》、《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孔子勤奋研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穿竹简的绳子。孔子说:“我的主张是不能实现了,那我还能用什么向后人展示自己呢?”于是他就根据鲁国的史料记载编写了《春秋》。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的孔子的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儒生们也在孔子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把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 然后才去上任。
太史公说,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中原地区研究六经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衡量的准则, 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