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式”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 级 二年级 学 科 语文 备课时间 11月18 日
课 题 《八角楼上》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单元主题 革命先烈
单元说明 第六单元国绕“革命先烈”这个主题,《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的都是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事迹,引领学生感受革命领袖和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朱德的扁担》讲述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故事,赞扬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天喜地过泼水节的故事,表现了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体现了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感情。《刘胡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借助语句体会刘胡兰宁死不屈的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课标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和课文理解“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会写“八角楼、深夜”等5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和课文理解“夜幕降临、寒冬腊月”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毛主席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
学情学法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内容浅显,一读就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美。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生活的乐趣 。
关键问题 理解: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预学单 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会写“八角楼、深夜”等5个词语。熟读课文。
课堂教学导学过程
教师的引导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堂的生成效果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1、同学们,在1927年的时候,毛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毛主席就住在茅坪村的一座小楼里,因为那座楼的屋顶是八角形的,所以就叫八角楼。(出示课件2)每到夜晚,毛主席就在八角楼上忘我工作,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角楼上》,(板书:八角楼上)2、学习“楼”字。(出示课件)我们先来看题目中的“楼”字,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吗?教师讲解:“楼”是一个形声字,意思是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你们能用“楼”组词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带读或者是播放录音,学生跟读,然后学生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大意。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读准字音,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指名读课文,理解语句。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是指毛主席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当时井冈山的条件非常艰苦,所以课文说艰苦斗争的年代。 观察图片,了解毛主席工作的场所。一起读课题《八角楼上》学生交流汇报,楼是形声字,古代建楼大多用木质材料,所以楼是木字旁,可以拓展组词楼房高楼。(1)学生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说说图上,图上有谁在做什么?接着说说毛主席的神态动作,一边弄油灯一边思考。学生说一说桌子上、椅子上有什么?桌子上有油灯,椅子上有毯子。学生边读边想象。毛主席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是指什么?学生说一说争的记忆方法及组词,强化字意理解。学生理解夜幕降临的含义,体会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和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的不同,体会毛主席夜以继日的工作状态指导书写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出示课件21)(1)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左右结构的字,请同学们按照三看法,观察这4个字。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楼、披、轻”这3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利”是左宽右窄。 通过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学生们了解了这篇文章所学的人物和时代背景。了解了八角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并通过看图片了解楼字的来历。学生跟随老师了解了课文大致内容。学写字环节也学得比较扎实。能掌握汉字的结构,并把字写得很漂亮。
课堂教学重要环节设计
一、精读课文,深度感知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八角楼上》,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1.出示“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 (1)指名读,理解“寒冬腊月”的意思。“腊月”指的是每年最寒冷的农历十二月。(2)提问:“单军衣”“薄毯子”“竹椅”,说明了什么?说明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十分艰苦。(3)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依然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依然这样忘我的工作,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敬佩啊!2.出示“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1)指名读,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的字面意思: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类似蜡烛的微光,毛主席将灯芯拨一下,火焰能更亮一些。(2)语言训练。出示例句: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让学生模仿句子,用一连串的动词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放学回家的。预设:放学铃声响了,我把文具和书本放进书包里,拉上拉链(liàn),冲出教室,向家里跑去。3.出示“凝视着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察觉到。”(1)理解词语。凝视:指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睛,神情专注。沉思:认真、深入地思考。察觉:发觉,看出来。(2)圈画该句中的“凝视、沉思、察觉”等词语,提问:从画出的这三处词语,你能感觉到毛主席此时的____?预设:专注。(3)提问:星星之火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星星之火在这里既指清油灯的微小灯光,也指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就如星星之火,有旺盛的生命力,终将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板书:星星之火 指明道路)(4)联系上下文思考,毛主席凝视着星星之火,他在沉思什么?预设:从灯可以拨亮体会经过宣传,革命群众掌握了革命道理,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革命的力量也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出示“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1)提问:光辉是什么意思?预设:光明灿烂的意思。(2)为什么说是光辉的著作?预设:因为毛主席写的著作能指明革命的方向,使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这不是一般的著作,它好像放射着万道光芒,所以称之为“光辉著作”。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要点:语速要不紧不慢,体现出对毛主席的尊敬。6.对照插图和关键词语,说一说毛主席在那个夜晚是怎么工作的。毛主席穿着……披着……坐在……他左右……右手……凝视 沉思 滑落 察觉三、指导书写1.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上下结构的字,请同学们按照三看法,观察“年、夜”这两个字。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年”三横等距,上短下长;“夜”是上窄下宽。2.范写指导:(1)年,首笔撇靠近竖中线起笔,三横等距,上短下长,第二、三横分别居于横中线上下,竖笔在竖中线上。(2)夜,上窄下宽,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捺要舒展。3.学生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1.课文小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在井冈由斗争的艰苦年代里,毛主席不畏寒冷,深夜在八角楼上写文章指导革命的动人情景。2.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毛主席的小故事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项目化作业、实践性作业、能力提升作业、基础作业等)
详见作业设计表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篇目,通过革命领袖的事迹传承红色文化经典。本课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学生在阅读上难度不大。但是,学生生活距离文中环境差距较大。所以在课堂伊始,介绍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十分必要。文中的“星星之火”有表层和深层含义,学生对其深层含义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介绍,帮助学生体会、理解。
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