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际大联考
“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材料二: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三: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1.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B.欧阳修《送杨寘序》:“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C.《晋书·乐志》:“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国语·楚语》:“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礼”比“乐”更为重要。
B.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
C.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要求一致,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D.很多情况下,大家听音乐不仅能在不同的旋律中受教育和学习,又能达到放松自己,赶走疲惫,舒缓身心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恰如其分的音乐,会对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D.现在有一些人更加重视节目制作所带来的市场和流量,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也融入了本土的艺术元素,承担起了向大众普及传统艺术精华的重任。
4.材料三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很具特色,请结合实例分析说明该则材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5.在当代社会怎样才能实现音乐功能的最大化?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加以说明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田野、瓦檐和雨
何士光
我在书架上不经意地搜寻,倏然看见一本,觉着似曾相识,却原来是自己的书,取下来掂在手里,随便一翻,有一篇叫《雨霖霖》。开头一段,就写了田野、瓦檐和雨,于是这心就迷茫起来,禁不住懊伤,触着了痛处似的。
那时候,夜雨落起来了。阵阵雨点从暗夜里斜过来,先打着四下里的苞谷林,跟着就急促地打在瓦檐上。不久就变得缠绵起来,檐水一直淅沥作响。永远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见雨声,人的心就禁不住彷徨。仿佛是一种亘古的诉说,有摧人肝肠的力量……
究竟是为什么?你一听见雨声心里就禁不住彷徨,觉着温馨而忧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那时我还在梨花屯乡场。依旧是夜晚,夜雨也还是打在瓦楞上。你说怎么样呢?一切都会改变,只有这雨声,这夜深人静,却永远是不会改变的。仿佛注定了一般,不论我在哪儿,不论在故乡,还是远方,它都要追逐着人,搓揉着人的衷肠。
要是一整夜都落雨,你就宁愿一整夜都不睡。或者就赶紧躺下来,丢掉手边的任意什么工作,觉着再没有比躺在无边无际的雨夜里更安适的。在梨花屯乡场,每逢下雨,倘使是在白天,你就立即搬上一只椅子,坐到楼廊上去,看着田野上的雨丝,直到它停歇下来。一次又一次地,你情不自禁地赶紧拿好纸笔,尽快地记下雨从田野上掠过的情景,只要翻开笔记查找,这种记叙是随处可见的。你总觉得它包含着什么呼唤,你又总觉得它始终在向人们,径直向着人的灵魂诉说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你一直想听得更真切一些。它沙沙地来了,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紧一阵,慢一阵。仿佛要轻敛下去,跟着又急切起来,依旧地诉说着,直截地诉说着,撇开人世间东零西碎的焦虑,撇开日子里光怪陆离的景象……
这几乎就和你的心灵一样,一直在纠缠和煎熬着你。你也一直想动手来写一回雨,但可以不写,或是用不着写的东西,你倒是写了一些,而这一直萦绕在心头的心思,却又始终没有来得及。只是在字里行间带上点点滴滴,又匆匆地掠过去。这都是为什么呢?
田野也一样,也总是于无言中透露着不绝如缕的隐秘,深深地浸透着你,也是你一直想穷究的,同样也一直没有来得及。
情形似乎是这样的吧?田野、瓦檐和雨透散出来的消息,牵连着生命之谜,和着天地的永远的奥秘。噢,我们是像不知道身世的孩子一样,存活在这人世上的。是谁把这样一颗心灵附在这样一副躯壳中,就打发你到这尘世上来了?一切又为什么要像这样和会是这样?这一点一直迷茫。仿佛孤零零的孩子总在寻觅自己的出身一样,你也一直在思念你的出生之地。
田野和雨透露给你的,似乎就正是你出生的消息,你看不透潜藏在冥冥之中的奥秘,但你知道,你正是从苍茫的宇宙世界里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最终还能从哪儿来呢?我们的生命界限绝不仅仅终止在这躯壳边缘,世界的界限也绝不仅仅终止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山野给人的印象是这样,”一次你曾经这样开头,动手来起草一些文字,“仿佛人们最早来到世上的时候,世界就是这样的景象。”但不知为什么,才写了一点,你又搁置了。这种印象应该是贴切的吧?蜿蜒在田畴之间的石板小路走完之后,隐藏在草丛中的沙土小路走完之后,人的踪迹就消退殆尽了,就现出来最早的世界,使你依稀看到了我们的所从由来。至于雨声淅淅沥沥地响起来的时候,则洒落着造物的消息。你和雨丝本来情同手足,连同万物一道,都是天地化生的,也因了种种根由而连在一起。
但有一次,雨已经落了很久了,你却一直没有看见那雨丝,也没有听到那雨声。到你发现在落雨的时候,你怔住了,心里不禁一震。
那一次,你在一处高层的楼房里,正是那种炫人眼目的高层楼房,你几乎就住在最高一层。是深秋时分吧,窗户给关起来了,一道白色的纱窗掩映,这就不难想见,你看不见雨丝,也听不到雨声。直到你无意中走近窗棂,掀起来一角窗帘,才看见落在眼底的街市已经雨雾蒙蒙的了,雨正落个不停。
你站在那窗前,不由得想到,我们离这雨,离我们的根柢,似乎是越来越远了。你看不清雨雾中的街市,却知道那是繁华而琳琅的,同时也浮躁而焦虑。事情会不会是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灵魂一直游移,但我们又总是更能感触和迁就我们的形骸,而对灵魂熟视无睹、忽略不计。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偏失地借助了造物给予我们的灵智,仅仅用它来建造了这个熙攘的世界,而在建造出这个熙攘的世界的时候,这熙攘的世界就反过来缠绕了我们自己,心灵也就堵塞起来,再不能分辨天宇的呼唤和消息……
渐渐地,你又想起了雨中的院落、人家、瓦檐和田畴,想起了你匆匆地记下来的那些雨天的情景。那田野上的人生自然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以共与灭地的相依傍相合一,永远地牵动着人的心绪。我们不是始终在寻觅我们的另一半?我们不是始终与我们的另一半相剥离?哪一天我们的灵魂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世界,而与整个的天地融合了,我们或许才是真正自由的……
这儿说到的,只是我的田野、瓦檐和雨。而始终传给我们消息的,当然又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不仅仅是田野、瓦檐和雨。
(选自《何士光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从作者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段落写起,行文中引用了自己的文字,这种“文中文”的结构方面颇具匠心。
B.文中四个画线句子使用了问句中的一般疑问与设问,展现出强烈的抒情性与深刻的思想性,也强化了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C.本文突出的描写手法之一是心理活动,作者借此将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以及思考所得依次呈现,展示出自己的心路历程。
D.本文由眼前的事物逐步展开联想与想象,将笔触伸及自然中的风物、农村与城市中相关的生活,体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由文章《雨霖霖》引出对雨声的迷茫与懊伤,也表明自己对雨声超乎寻常的敏感。
B.“梨花屯乡场”是作者当年生活的典型场景,作者在此对自然、人生生发出许多思考。
C.在作者看来,雨水和自然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天地化生而成,都是我们的同胞手足。
D.作者更为推崇田野上的人生,因为与城市生活相比,只有在农村生活才能获得真正自由。
8.本文以“田野、瓦檐和雨”三个并列名词为标题,你认为其中哪个名词最为重要?为什么?(4分)
9.在本文中作者多次将“我”“你”“我们”三种人称形式进行转换,其用意何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与阐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材料二: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匀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减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停顿处的字母依次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涂黑。(3分)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意思是“ 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含义不同。
B.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C.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如”意思不同。
D.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B.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C.范宣子认为匀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D.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14.欧阳修与穆叔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③,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皇祐二年(1050)秋天,两浙路大饥荒,饥民流移,道有饿殍,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正患病,身体虚弱时写下此诗。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未央:未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驿站月色昏昏、漏声滴答、一灯如豆,景中融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最觉风露早”是羁旅之人身病受困的独特感受,“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尾联属以景结情写法,所写秋蝉聒噪和疏桐黄叶之景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
D.全诗以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意象真实表现了诗人羁旅独苦的心境。
16.“乱”字是诗人心绪的集中体现,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纷乱的心绪。(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和“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道“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3)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五四时代的徐悲鸿,其思想固然打上了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拜西洋文化的时代烙印,( )。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不仅①______地改良中国画,而且进行了中国画的海外推广。他于1939年到1941年间在南洋及印度多次举办画展,赈灾义卖,②______,捐助抗战。20世30年代,他被认为是“在西方宣传中国画最重要的人物”,“他在1933年至1934年间在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苏联主办了中国画展”,他的画展所到之处,③______。他的画展改写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弱势状态,他努力与西方艺术建立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80余年过去了,当年画展的盛况留给后人的启示良多。这样的展览当然不是向西方献上的“被看”的材料,而是儒雅端庄、美丽大方的中国艺术的馨香,是和西方艺术难分伯仲的中国艺术的骄傲。
18.依次为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B.但他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的同时,也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
C.但他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D.但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保藏、文化建设和文化输出。
B.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输出和文化保藏。
C.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
D.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保藏和文化输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仿照示例的句式,请为下面两个画面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表达清晰简洁,不超过16个字。(5分)
画面示例:战斗在抗疫一线的73岁的李兰娟脱下口罩,脸上有深深的压痕。
画外音示例:大爱守护生命,压痕铸就勋章。
画面1: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任务大厅大屏幕上,神舟十三号3位航天员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向全国青少年挥手致意。
画外音:( )
画面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姑娘们在落后两球的情况下顽强拼搏,终于实现了史诗般的逆转,取得了冠军,笑到了最后。
画外音:( )
22.综合以上画面和画外音,以“实现中国梦”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修辞,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经典名句总是在不经意间走进我们的视野,每次阅读她们,我们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她们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启迪。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