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3 19: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 1 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 通过分析“聚 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 “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法制渗透教育:生存教育,树立爱护聚落环境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对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本课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七年级学生对于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恰当地启发及引导。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 1: 能力点 2: 能力点 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 ’” ) (按照 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及分析
情景导入 0’0”- 1’0” 出示图片:邀请函。 学生读2019年规划大师邀请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0”- 2’27” 出示学习目标 1.什么是聚落呢?有哪些主要的形式? 2.聚落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4.聚落有哪些分布形态? 5.如何正确的理解及对待世界文化遗产?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通过几个问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自学新知 2’27”- 39’12” 一、乡村和城市 1、什么叫聚落? 2、聚落的分类: 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二、聚落与环境 1、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3、聚落有哪些分布形态? 聚落与自然坏境的关系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阅读资料,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阅读资料,谈谈你对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1和图4.12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
从人口分布、建筑特点、交通特点、生产方式等方面对比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让学生读图4.13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 从地形、气候、资源、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读课本P82页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而高山、荒漠地区:地形崎岖,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等。 学生读图4.13团块状聚落和图4.14条带状聚落 团块状和条带状 “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 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三、新课讲授:通过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堂练习: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 六、布置学生作业。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