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 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
2.初步体会算式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PPT)
5+1= 6+3= 7-5= 10-5= 5+2= 8+4= 1+2=
要求:口算。
学生口算后汇报
教师: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①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提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②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学生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只出现“2”“1”)
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探究计算顺序。
教师: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①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②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变成:5+2+1
7
提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算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用得数加第三个数。
教学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①院子里有8只小鸡。
②走了2只;又走了2只。
教师:现在有几只小鸡?
组织学生自主列出完整算式并算出得数。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评议。
交流讨论。
①说说"8-2-2”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5页“做一做”。
2.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2、4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五、板书
连加 连减
5+2+1=8 8-2-2=4
7 6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计算时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做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的措施是:把连加、连减的情境图制成了动画课件,动态地演示小鸡来吃米和离去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的动态过程理解“5+2+1”“8-2-2”的意义和计算顺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连加、连减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紧接着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数后提问: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根据第一步的得数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较顺利地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了看不见第一步计算得数的计算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