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单元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23 20:1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t3℃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将t1℃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C.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一定会有溶质析出
D.将t2℃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2.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 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B. 向含有一定量的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
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3.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高温煅烧石灰石至质量不再减轻
B. 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C. 向一定量露置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 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4.下列关于除去粗盐中的泥沙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 称量 B. 溶解
C. 过滤 D. 蒸发
5.t1℃时,将等质量的a、b、c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三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a、b、c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①②③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一定温度下将c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
C.若将烧杯①②③的溶液都升温到t3℃时,②烧杯中的a物质一定全部溶解
D.将t3℃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为b=c>a
6.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将t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20g固体析出
D.t1℃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使b从溶液中析出的适宜方法是蒸发结晶
C.在t1℃时,将20 ga物质加入8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100 g
D.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至t1℃时,c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8.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总质量保持不变的是
A.铝和硫酸铜溶液
B.硫酸和烧碱溶液
C.氧化铁固体和盐酸
D.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9.现有一瓶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证明其变质的实验方案是向少量样品中滴加:①稀盐酸 ②澄清石灰水 ③酚酞试液 ④石蕊试液。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①或② B.①或③ C.③或④ D.②或③
10.A、B、C、D、E为初中阶段常见的氧化物、碱和盐,B是一种动植物生命体中不可缺少的液态物质。根据图示相互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省略),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物质A可以是氧化物、碱或盐
B.物质C是氧化钙,D是氢氧化钙
C.反应E→CaCl2只能通过加酸实现
D.反应①~⑤可涉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1.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水
C.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
D.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1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木炭燃烧 C.二氧化碳制成干冰 D.液态空气制氧气
13.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稀硫酸除净长期存放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色附着物
C.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D.有人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添加少量,就可以将水变成汽油
二、填空题
14.某温度时,蒸干35g硝酸钾饱和溶液,得到10g硝酸钾,该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克,一木块漂浮于5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见图甲),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
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方式是 (填“升温”“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减少”)
15.甲、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10℃时,将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
(3)在30℃时,将30克甲投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是 。
16.有两瓶无色液体,一瓶为蒸馏水,一瓶为浓食盐水,现有同学利用以下方法进行鉴别:
①分别品尝两种液体的味道,咸的一瓶是盐水,另一瓶是蒸馏水;
②分别取等体积的两种液体放在平衡的天平上,向下倾斜的是盐水,另一瓶是蒸馏水;
③分别测导电性,导电性强的是盐水,导电性弱的是蒸馏水;
小明利用一只玻璃棒和一只酒精灯也鉴别出了盐水和蒸馏水,请你也利用与他同样的仪器完成浓盐水和蒸馏水的鉴别。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三、推断题
17.常见的A、B、C、D四种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一步可以实现转化,部分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A是实验室制取烧碱的原料之一,A与D为同类别的物质,B、C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两种氧化物。
(1)B、C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C转化为A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由D转化为C的属于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A、B、C、D、E、F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D是最常见的溶剂,B俗称是生石灰。
(1)根据图推断,B是 ,F是 (填写化学式)。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③属于 反应(用“吸热”或“放热 ”填空)。
四、实验题
19.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充有CO2的瓶中 气球鼓起
②_____ 无明显现象
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瓶中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
④向外拉注射器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 .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 ,其目的是验证瓶内 是否完全反应.
(3)本实验的结论是 .
20.菠菜、苋菜、空心菜、芥菜、韭菜等蔬菜中含有丰富的草酸(H2C2O4),请预测草酸的化学性质,说明预测的依据,并设计实验验证。经查阅资料,部分化合物的溶解性如下:
物质 H2C2O4 Na2C2O4 CaC2O4 CuC2O4
在水中溶的溶解性 易溶于水的无色溶液 易溶于水的无色溶液 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难溶于水的浅蓝绿色固体
限选试剂是:H2C2O4溶液、稀盐酸、NaOH溶液、CaCl2溶液、Na2CO3溶液、酚酞溶液、铜片、镁条。
预测 预测的依据 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
①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H2C2O4溶液中含有H+ 取少量草酸溶液于试管中, ,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
②能与 (填物质类别)反应。 ,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
③能与 (填物质类别)反应。 ,如果观察到 ,则预测成立。
五、计算题
21.将硫酸钠和硫酸铜的混合固体溶于199.2克水中配成溶液,,完全溶解后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9.6克沉淀,过滤后将滤液蒸干后所得固体质量为56.8克,试计算:
①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②原混合固体的质量;
③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由图可知:将t3℃时候,B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2℃,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故说法错误;
B、t1℃~t2℃,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t1℃时候A、B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t2℃,A升温变为不饱和溶液,而非饱和溶液,B升温溶解度减小,仍为饱和溶液,故说法错误;
C、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先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说法错误;
D、温度高于t2℃时AB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温析出晶体,溶剂不变,仍为饱和溶液,从而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说法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稀硫酸加水稀释pH会增大,但是不会大于等于7,错误;
B、当盐酸消耗尽,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不会再增加,错误;
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首先与硫酸反应,当硫酸消耗尽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沉淀,故沉淀得过一段时间才能出来,正确;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导致溶剂的质量减小,故溶质质量析出,溶液质量减小,错误;
故选C。
【点睛】此题是一道涉及知识点较多的图象分析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帮助。
3.C
【详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下后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逸出使固体质量减少,但是最后剩余氧化钙和杂质,固体减少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减少了,即不可能减少至0,故图像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
B、硫酸溶液中的溶剂是水,故在没有滴加氢氧化钾溶液前,水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图像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
C、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一开始不产生气体;待氢氧化钠消耗完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故图像与实验操作过程对应一致;
D、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的催化剂二氧化锰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会改变气体的质量,而该图像中催化剂增加了氧气的质量,故图像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
故选C。
4.C
【详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正确;
B、溶解时,应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二低,即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即倾倒液体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靠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烧杯①③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A错误;
B、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应该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B错误;
C、将烧杯①②③的溶液都升温到t3℃时,烧杯②中a物质溶解度变大且高于t1℃时b、c溶解度的数值,②烧杯中的a物质一定全部溶解,C正确;
D、t3℃时,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分别是a>b>c;将t3℃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a和b析出固体, c变为不饱和溶液,t1℃时,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分别是b=c>a;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 、溶解度的比较一定要指明温度,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g。A错。
B、据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错。
C、据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即t2℃150g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50g,溶剂质量100g。t1℃时甲的溶解度30g,所以将t2℃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50g-30g)=20g固体析出。C 正确。
D、t1℃时,乙的溶解度30g,即100g 溶剂溶解30g溶质达到饱和,所以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g:100g=3:10。D错。
综上所述:选择C。
7.C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B、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要使b从溶液中析出的适宜方法是蒸发结晶,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t1℃时,a的溶解度是20g,80g的水只能溶解16g的a,将20 ga物质加入8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16g+80g=96g,故选项说法错误;
D、a、b的溶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至t1℃时,c的溶解度增大,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B
【分析】首先审题:第一选项中物质必须会反应,第二溶液的总质量不变,根据以上分析逐一进行分析即可。只要是反应中没有生成沉淀与气体则溶液的质量一般就会增加,当然还要具体的分析相关的反应,如金属与盐的反应要看置换出的金属的质量与反应的金属质量进行比较解决。
【详解】A、铝能够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溶液中的溶质由硫酸铜变成硫酸铝(3CuSO4~Al2(SO4)3),溶液质量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硫酸和氢氧化钠会反应,但没有气体和沉淀的产生,溶液的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C、氧化铁和盐酸反应,溶液增加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和硝酸钠不反应,溶液总质量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溶液质量变化的分析,解答本题除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熟悉外,审题是很关键的,要充分理解溶液的质量不变的含义。
9.A
【分析】本题要验证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而氢氧化钠变质后的产物是碳酸钠,故如果检验出了碳酸根离子的存在,即可说明该氢氧化钠已变质.
【详解】①稀盐酸 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会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变质;
②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有沉淀生成,说明变质;
③ 、④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是碱性溶液, ③酚酞试液 ④石蕊试液遇到它们显示相同的颜色,不能判断是否变质。
故选A。
10.B
【详解】A、由题中信息可知B是水,A可以生成B,所以A可以是氧化物,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金属和水,A可以是碱,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A可以是盐,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和水,故A正确;
B、B是水,若C为氧化钙,水不可能转化为氧化钙,若D是氢氧化钙,氯化钙也不可能转化为氢氧化钙,故B不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及转化关系可知C是氢氧化钙,D是碳酸钙,E是氧化钙,由氧化钙一步转化为氯化钙只能加酸,即CaO+2HCl=CaCl2+H2O,故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及转化关系可知C是氢氧化钙,D是碳酸钙,E是氧化钙;若A是氧化物,反应①可通过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实现,是置换反应,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反应③可通过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④可通过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来实现,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⑤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A、在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是质量比,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水,溶液的pH逐渐减小,但是不会小于7,不符合题意;
C、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待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一开始无沉淀生成,后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D、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详解】A、海水晒盐是指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得到海盐,是将水与盐分开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炭燃烧时,如果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二氧化碳制成干冰是将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态,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D、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利用蒸发的方法得到液态氧的构成,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故选B。
13.A
【详解】A、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除去油污,该选项做法正确;
B、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白色附着物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钙微溶于水,则无法除去,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C、水能导电,则家用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D、根据元素守恒,水不能变成汽油,该选项做法不正确。
故选A。
14. 40 降温 增多
【详解】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所以35克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有10克氯化钾,则有25克水,即25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氯化钾,可设氯化钾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x,则;x=40g
F浮=ρgV排,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小,溶解的溶质减少;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采取降温的方法,降温后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解的溶质减少,溶液的密度减小,可使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随温度的改变,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小,则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将增多.
15.(1)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3)70g
【解析】(1)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10℃时,将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3)
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则50g水最多溶解甲物质20g,所以将30g的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g+50g=70g。
16. 用干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种液体,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一根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另一根玻璃棒上无白色固体 有白色固体出现的原液体为食盐水,无白色固体出现的原液体为蒸馏水
【详解】由于盐水中水蒸发后会有盐析出,则可用干净的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种液体,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玻璃棒上出现白色固体的为食盐水,无白色固体出现的为蒸馏水。
17. 分子构成不同
【详解】B、C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两种氧化物,B、C能相互转化,则B、C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A是实验室制取烧碱的原料之一,A、C能相互转化,则A是碳酸钠,C是二氧化碳,B是一氧化碳,A与D为同类别的物质,则D属于盐,C、D能相互转化,则D为碳酸钙;代入验证正确。
(1)由分析可知,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它们的组成元素相同,但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2)C转化为A,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D转化为C,即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CaO Na2CO3
放热
【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D是最常见的溶剂, D是水;B俗称是生石灰,因此B是氧化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为碳酸钙,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名是熟石灰或消石灰;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E是氢氧化钙,F是碳酸钠,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
(1)根据上述分析,B是氧化钙,化学式为:CaO;F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
(2)反应②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是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4)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放热反应。
19.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消耗瓶内二氧化碳,气压减小 向外拉注射器 3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详解】(1)NaOH 溶液吸收 CO2 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鼓起;
(2)向外拉注射器 3,如果无任何现象,证明步骤 1 中装置内的 CO2 已被完全吸收;
(3)本实验就是为了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20. 放入镁条 有气泡产生 碱 H2C2O4溶液中含有H+ 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滴加草酸溶液 红色溶液变为无色 盐 H2C2O4溶液中含有C2O42- 取少量草酸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固体产生
【详解】(1)预测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因为H2C2O4溶液中含有H+,取少量草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条,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H2C2O4溶液能与镁反应,产生氢气,则预测成立。
(2)预测能与碱反应,因为H2C2O4溶液中含有H+,酸与碱能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利用题中提供的试剂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设计实验。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是:取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逐滴滴加草酸溶液,如果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与H2C2O4溶液反应,则预测成立。
(3)预测能与盐反应,H2C2O4溶液中含有C2O42-,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CaC2O4是白色难溶于水的沉淀,故验证预测的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是:取少量草酸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的CaCl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H2C2O4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CaC2O4白色难溶于水的沉淀,则预测成立。
【点睛】本题探究H2C2O4的化学性质。可以应用酸的通性逐个进行研究。
21.①160g ;② 60.4g ;③ 14.2%
【详解】(1)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z
x=32g,y=16g,z=28.4g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2)原混合固体的质量为56.8g 28.4g+32g=60.4g;
(3)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1)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60g;(2)原混合固体的质量为60.4g;(3)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4.2%。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