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00:3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
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
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
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
(摘编自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材料二:
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为情节服务的。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
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不如契诃夫、奥尼尔笔下的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英、美、法诸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他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
(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的批判,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
B.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
C.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
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民间根基难撼的重要原因。
2.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3分)
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
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C.我们的文学,久困于“团圆主义”支配之下。差不多一切的小说诗歌,都是千篇一律,奉为典范,而悲剧的文学,因而绝少发现,文学的真所,也永远的不能披露了!(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
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3.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
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
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
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4分)
5.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局”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边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的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什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其中四句是:“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这个见解在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五十一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蓝色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青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多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使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时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个突破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因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有删改)
文本二:
盛唐气象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的;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时代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似乎都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的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节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从《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了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术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8.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6分)
9.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爵邑,指爵位和封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万户以上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国家”之意。
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多为大官的加衔。
D.“臣居草泽”中的“草泽”意为民间,与《苏武传》中“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草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臣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就可以了;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14.曾巩在《唐论》中说:“(太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太宗身上的哪些品质使他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唯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诗人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一开头便仿佛把读者带进一个古寺,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扑面而来。客衣初解,四观寂寥,不禁让人想起这些年的宦海浮沉。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本诗首尾回环,加深了全诗的怀往感旧之情。“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更留下无穷的酸楚,不尽的沉思,供人品味。
16.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诗人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百姓忘记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心情。
(2)《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共望月光来表达思念之情,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芙蓉,又名荷花、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有时用以描绘夏日风光,有时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有时用以比喻纯洁爱情或美好理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①_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②_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③_________。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要求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团队研制出的一种新型碳材料,( )。
碳以多种形式存在于地球,天然碳材料“刚而不柔”,优点是轻、硬、耐高温,①_________。为了让多孔碳“刚柔并济”,俞书宏团队巧妙借鉴人类“足弓”结构,用双向冰模板技术,构筑出一种由“微拱结构”堆叠成的多孔碳材料。经检测,这种新材料柔韧性极佳,被拉长至1.2倍或压缩至1/5,②_________,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碳弹簧”。这种新材料还可耐受从-100℃到350℃的温度,具有远超天然碳材料的超强性能。研究人员用它研制出新型磁性和振动传感器。
“这两种传感器能在极温下工作,③_________。”中科大副研究员高怀岭展望说,比如探测地外星球的磁场强度、地壳运动、地质结构等。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
B.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C.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
D.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校门外有一家杂货店,店子生意非常好。经常有学生在店里买东西时忘记带钱,如果他们对老板说:“我没带钱,晚上给您送来,好吗?”老板总是回答:“没问题!”奇怪的是,老板从不记账。有人问:“你不怕学生不还吗?”老板说:“没关系,我相信他,他会还的。”
(2)明代文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3)卢新宁在北大的演讲中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相信与怀疑”,青少年常常有很多困惑。楚鹏中学高中某班准备就这个问题开一个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份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明确立意,不得套作或抄袭,书写工整,800字以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前者嫌腻,后者热衷”错误。原文说的是“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
2.答案:A
解析:由“不卖愁”和“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等可看出,这几句主张博人一笑,替人消愁,是喜剧论调,并非批判“大团圆结局”。
3.答案:B
解析:“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错误。根据“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可知,卓人月的论述不能印证“大团圆结局与……的观点”。
4.答案:①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②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
解析:根据“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易卜生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根据“在审美上,易卜生……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易卜生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
5.答案:①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②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③“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可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回避。
解析:材料一中说“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易卜生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材料一中说“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而材料二中说易卜生的作品反映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他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材料一中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好结局的故事”,而材料二中说易卜生因为在作品中反映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他最终被迫为《玩偶之家》写“大团圆的结局”,说明“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可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回避。
6.答案:B
解析:“从《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于文无据。
7.答案:D
解析:A项,“近体诗”错误,“蓝天为路,阳光满屋”并非近体诗。B项,“说明了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说明的应是“林庚对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C项,“一直遭到学术界的反对”错误,文本一中说的是“这个见解在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8.答案: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文本二中筛选出有关“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关键信息,从中概括出两者的异同点。根据文本二中的“建安时代乃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同为解放的歌声”等,可以得出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相同点: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根据文本二中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的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可以得出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不同点: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9.答案: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解析:文本一写的是恩师林庚,突出了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评论,其要点应揭示文本一在塑造恩师形象(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交融)时所用的方法与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即从写诗、治学、为人等多个方面刻画人物;从表现人物特点的角度看,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比如文本一第三段中说“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从人物特点之间的关系的角度看,其写诗、治学、为人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比如文本一第五段中说“他是以诗人之心……创作实践”。
10.答案:D
解析:“其形”作“见”的宾语,“其过”作“知”的宾语,中间都不能断开,且“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与“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是对称结构,前后都应断开,排除A、B两项;“其君愎谏自贤”与“其臣阿谀顺旨”是对称结构,“其臣”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草野”的意思是荒野,二者意思不同。
12.答案:A
解析:“李神通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错误,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
13.答案:(1)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因为私情肆意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2)君主,是源头。群臣,是水流。使源头浑浊不清却希望水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
解析:(1)“叔父国之至亲”,判断句;诚,确实;爱,吝惜;以,因为。(2)“君,源也。臣,流也”,判断句;浊,使动用法,使……浑浊不清;而,表示转折。
14.答案:①不徇私情,公平公正。②访求贤才,不拘一格。③体察民情,虚心纳谏。④以诚治国,反对欺诈。
解析:由“玄龄等运筹帷幄……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可知,唐太宗不徇私情,公平公正。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唐太宗访求贤才,不拘一格。由“朕始寤向者……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可知,唐太宗体察民情,虚心纳谏。由“君自为诈……朕不取也”可知,唐太宗以诚治国,反对欺诈。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错,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的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直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表明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概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
16.答案: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写景叙事,“闲坊”“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在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诗人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诗人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感慨今昔,情感沉痛。
17.答案:(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8.答案:①目不识丁;②高山景行;③名不副实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处,结合“不通文墨”“甚至”分析,这里是说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乐于被人称为君子,故可填“目不识丁”“目不知书”之类。②处,“君子”常用来形容品格高尚的人,结合前后文可知,这里是说多数社会成员产生对崇高品德的向往,故可填“高山景行”之类的成语。③处,根据文段内容可知,作者对“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持否定态度,认为其与实际不相称,故可填“名不副实”之类的成语。
19.答案:“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根据主语相同,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后的原则可知,“不但”应放在“目标”后;二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可将“做到”改为“达成”。
20.答案:①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②其中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③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④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要求把长句变为四个短句,并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然后把三个修饰语抽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是其意义,“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其内容,“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是其重要性。可以增删词语,使三个修饰语分别独立成句。最后注意调整语序,按照内容、重要性和意义的顺序排列,使句子表达连贯顺畅。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此处补写句子应承接上文,上文从“新型碳材料”说起,由此排除A、D两项。分析B、C两项,从因果逻辑关系来看,应该是因为“被认为是制造智能磁性和振动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所以“有望用于外太空探测”,排除B项。故选C。
22.答案:①缺点是柔韧性不足;②仍可回弹复原;③可用于外太空探测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前面讲天然碳材料的优点,后面讲研究团队采取措施让多孔碳“刚柔并济”,可知此处是讲天然碳材料的不足,再根据“刚而不柔”“刚柔并济”分析,缺点是柔韧性不足。第二处,结合“柔韧性极佳”分析,语境讲这种新材料柔韧性极佳。前面的条件为“被拉长至1.2倍或压缩至1/5”,此处应该是讲被拉长或压缩后的复原情况,因为柔韧性极佳,所以可以回弹复原。第三处,前面讲“这两种传感器能在极温下工作”,后面为“比如探测地外星球的磁场强度、地壳运动、地质结构等”,这两种传感器未来能探测地外星球的磁场强度、地壳运动、地质结构等,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外太空探测”。
23.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第一则材料通过一个小事件说明一个现象:对他人的信任,有使人向善的力量。第二则材料是一句古文,其大意是,如果一个人听说别人做好事就表示怀疑,听说别人做了恶事就相信,那么他在内心里对这个世界其实是充满敌意的。这句话陈述了一种现象:疑善信恶。这样的人,内心非常阴暗。第三则材料通过卢新宁的话表达了一种忧虑——有些年轻人不再相信真善美,呼唤人们相信真善美。
我们会发现,三则材料合起来形成互补关系,第二、三则材料既陈述了怀疑的现象,也暗含了怀疑的后果——“满腔杀机”;第一则材料则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相信人之善。综合起来,我们得出的立意有:①多一些相信,少一些怀疑。②怀疑与相信:需要理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