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16课
建 筑 奇 观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
(1)赵州桥的修建时间、设计者及地位。
(2)隋朝大运河及元朝大运河的概况及作用。
(3)明长城的修建目的、起止点及地位。
(4)故宫的营建、构成及地位。
2.在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速填速记】,自检预习效果。
3.课前预习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一、赵州桥
1.时间:_____。
2.设计者:_____。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_______的大型石拱桥。隋朝李春最古老二、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
(1)时间:_______时。
(2)中心:_____。
(3)起止点:东南起_____,北达_____。
(4)构成:由北向南分为_______、通济渠、_____和江南河
四段。
(5)地位:运河全长2 000多千米,是世界上_____的运河。隋炀帝洛阳余杭涿郡永济渠邗沟最长2.元朝大运河:元朝统一全国后,开凿了_______和_______,
缩短了江南到大都的距离。
3.作用:
(1)沟通了_____、黄河、淮河、_____和_______五大流域。
(2)加强了_____的交流。促进了_____和_____的发展。会通河通惠河海河长江钱塘江南北经济文化三、明长城
1.目的:加强对_______和_______的防御。
2.起止点:西起_______,东到_______,全长6 000多千米。
3.地位: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蒙古族女真族嘉峪关鸭绿江【图文要点】【易错提醒】秦长城的东西两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的东西两端: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要旨提醒】长城的重大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意义,军事上起防御作用,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开发,政治上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作用;二是象征意义,即长城所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四、故宫
1.营建:_______在_______基础上营建北京城。
2.构成:北京城由_____、皇城和_____三部分构成。宫城又称
紫禁城,今天称为_____,是北京城的核心,分为前朝和内廷两
部分。
3.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___________。全面反
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___________的杰出成就。明成祖元大都宫城京城故宫宫殿建筑群木结构建筑【判断抢答】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石拱桥。 ( )
提示:隋朝时期的工匠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朝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动脉,它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
流。 ( )
提示: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3.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
辽东。 ( )
提示: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4.长城在古代起到防御游牧民族南下骚扰的作用,在现在已经
失去了价值。 ( )
提示:在高科技的现代,长城起到的军事作用虽然不大,但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5.北京成为明清时期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 )
提示: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清朝入关后继续定都北京。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隋朝修建的形如彩虹、屹立千年的赵州桥,隋朝、元朝开凿的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延绵万里、坚不可摧的明长城,明清两朝营建的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故宫,被称为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观,它们为后人所赞叹。探究主题 赵州桥和长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1年1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位于我国河北省赵县的这座大型石拱桥,最近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评定为最悠久的“国际历史上土木工程里程碑”。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对“国际历史上土木工程里程碑”的评选极为严格,要求必须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土木工程范例。材料二 (秦始皇)……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元亡后,元顺帝与部分蒙古贵族退回草原,他们时刻图谋恢复旧业,不断向南发动军事进攻,侵扰明朝的边境,掠夺人口和牲畜,给明政府带来极大的威胁。【探究思考】
(1)材料一“这座大型石拱桥”指的是哪座桥?设计者是谁?这则报道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赵州桥。李春。说明了赵州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世界公认的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2)依据材料二、三,说出秦、明两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参考答案】目的: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3)请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出长城今天的现实意义。结合材料三,设计一条保护长城的宣传语。
【参考答案】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爱我中华,护我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