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D C B A C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C A D C B B
二.非选择题:
17.(1)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是与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的;②机构完备,结构严密;③各司其职,工作效能高。(一点2分,两点4分,合计4分。)
历史作用:①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③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作用一点2分,三点6分;根本原因2分,合计8分。)
(3)措施:①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②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作用:①有利于公平交易,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和统一市场的形成;②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一点1分,两点2分;作用一点2分,两点4分,合计6分)
(4)①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③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④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认识一点2分,任答两点计4分)
18. (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6分)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一点2分,总共6分。)
(2)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任答二点)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答二点,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适当得分,一点2分,共计8分)
19. ①“国家统一”角度示例: 论题: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 闸述:中国古代历史分分合合,但历史走向的主流是统一。首先,从时间存续来看,从秦统一到清帝退位,中国历史 2000 多年,经过汉、隋唐、元明清的发展,基本保持着国家统一的局面,统一时间长达 1500 多年。分裂时期只有500 年左右。其次,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民族虽有矛盾冲突,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往往孕育着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国家新统一。最后,“大一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积极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分裂等。无论怎样分裂,最终国家都会重新走向统一。 综上所述,统一国家才能够强盛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所以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逻辑表述)
②“要在中央”角度示例: 论题: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闸述:“要在中央”即加强中央集权。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在中央建立了以公卿为首的一套官僚机构,国家重大事务最后由皇帝裁断。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采用上计制考核官员,建立起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发布法律文告等来加强国家治理。 综上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制度体系,为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以后历代也通过官僚体制、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逻辑表述)
③“郡县体制”角度示例: 论题:郡县体制是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模式。阐述: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郡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此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但郡县两级是历代地方治理体系的基本层级,尤以县这个层级最为稳定,各级地方官吏也都由中央委派。综上所述,秦朝确立郡县体制,为以后历代基本沿用,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成为我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的基本模式。(逻辑表述)贵池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1~3单元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距今 8000 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
B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 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 距今 4300 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 社会分化已产生
D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A.A B.B C.C D.D
2.柳宗元《封建论》中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其论述中涉及的制度没有(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士人的活跃推动了思想的繁荣。下列关于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主张,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4.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5.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间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6.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一 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
二 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经济区域
三 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经济区域
A.政权鼎立 B.人口迁移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8.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 )
①租调制 ②租庸调制 ③均田制 ④两税法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9.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10.表1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本质上说明宋代( )
表1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 D.皇帝权力日益加强
11.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的消失 C.门第观念淡化 D.科举制快速发展
12.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 事权的分割 B. 科举制的完善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专制皇权被削弱
13.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14.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交子的出现 B. 城市中出现了“瓦子”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制瓷业发达
15. 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
A. 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16.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着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但是在旧的官僚、贵族甚至变法阵营内部始终未能形成以王安石和宋神宗为中心的强有力的权力集团。该变法更是遭到了司马光、韩琦和苏辙等众多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该学者旨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
A.缺乏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未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D.政策缺乏可行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四: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4分)
1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并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8分)。
19.(12分)“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长期奋斗中,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形成了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大一统”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尽管一些历史时期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 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 最终都会走向统一。
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 2000 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
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
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参考材料一、二,自选一个特点为角度,运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相关史实(宋朝及宋朝以前),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