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4.1《促织》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4.1《促织》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00:5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疑处究原委 言外窥人性
——矛盾视域下《促织》的文内言外
【教学目标】
了解文本故事情节,初步认知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训练理性思维能力
透过故事窥探人性,培养生命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矛盾点,在对立中探究故事本质
在故事情感内核中审视生命、人性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
在进入本节课前,我们同学已经对《促织》一文的故事内容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我们今天主要通过《促织》一文的部分内容来看看,有没有帮助我们更好解读文本的高效之法。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看看它与我们的《促织》有何异同。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我们可以从故事环境,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结局等方面进行对比。
《促织》 《明朝小史》
环境 宫中尚促织,岁征于民间 宣宗好促织,遣使取之江南
人物 成名、成妻、成子、猾胥、驼背巫…… 粮长、粮长妻
情节 觅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复得促织 得促织—失促织
结局 成名因促织而裘马扬扬 粮长因促织而家破人亡
从上图对比我们能明显认识到《促织》一文的曲折有致,也能感受到故事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但对比《明朝小史》,《促织》真的就是一个曲折故事后的皆大欢喜吗?相同社会背景下,同样的人生境遇,《促织》是否与《明朝小史》在思想情感或者内蕴表达上有相通之处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看看《促织》的文内言外吧。
看似无疑处处疑——寻矛盾处
《促织》是文言小说,虽是文言,但终究有小说特征,既是小说,那么构建事件的正确逻辑关系是小说推进情节的基本原则。那《促织》里面的事件安排是不是存在正确的逻辑关联,我们需要用质疑的眼光去寻找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或者说内在的矛盾处。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段,我们知道第一段是成名故事开始的背景介绍,了解背景对理解文本有重要作用。在背景中,我们知道当时是“宫中尚促织,”岁征促织于民间;华阴令媚上官,而被责令常供;游侠儿昂其直,里胥恶科敛,而终致数民倾家荡产。这样看来,背景交代清楚明确,似乎没什么可探究的内容,可是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此物故非西产”,为何“责常供”?
2、明明说了“责常供”,为何游侠儿“居为奇货”?
3、一头小小促织,何以“倾数家之产”?
这些问题都隐含着一定的矛盾性或说不合理性,但正是这些特性,说明这里面大有文章。
(师生共同分析)
1、“此物故非西产”,为何“责常供”?
“此物故非西产”说明促织本非陕西盛产,上面却责令此处常供,足见上层统治者的不问民生、不恤民情。究其直接原因,原来是华阴令欲媚上官,进促织而求仕途,而其觅促织的方法则是责里正,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官吏的媚上欺下,也能体会到下层老百姓的生存困苦。
2、明明说了“责常供”,为何游侠儿“居为奇货”?
“责常供”是官府政令,各级官员层层压迫而最终令百姓赋课沉重,作为与百姓同阶层的游侠儿不予同情帮扶,反而昂其直且居奇货,这不由得让人认清了当时百姓所处的悲惨境地,而且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人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扭曲,人性的扭曲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生命的漠视。
3、一头小小促织,何以“倾数家之产”?
其实就其本质,促织何以如此贵?以致倾民之产?由此我们可知,陕西促织确实稀少,品质良好的蟋蟀更是少之又少。另外,官吏对百姓的盘剥确实极其残酷,促织只是由头,搜刮民脂才是最终目的,而统治者却只图享乐,不问民生,整个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阶级处于非常鲜明的对立状态。这样的社会现状,这样的社会制度,老百姓不可能有幸福生活可言。
总结:用质疑精神来寻找文本中事件中或事件之间的矛盾性,我们就能发现一些更深层的意蕴。而这些通过矛盾表现出来的深层意蕴其实就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叙事想要告诉我们的内心话语,当我们解读到这些,其实整个故事想要揭露的深层主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在我们的故事展开的情节之中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矛盾之处,比如:
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为何被报充里正?
驼背巫能卜促织所在,为何不能卜促织之死?
……
只要我们带着质疑精神去认真阅读文本,我们就能在其中发现更多的矛盾之处,这些矛盾之处正是帮助我们深刻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切入口。
闻似无声时时声——听言外音
矛盾是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不是唯一的。要深入理解文本,我们还需要把握“言外之意”,而“言外之意”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文章主旨走向已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我们以《促织》最后一段为例,看看我们结合现有的理解能挖掘到哪些更深层的东西。
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整体看好像并无情绪激昂或黯然神伤的语句,难道作者真的只是客观冷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看一下:
1、一诫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以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好冷静的话语,好犀利的分析。故事开篇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一个“尚”字对应篇末的“偶用”,简直是直斥统治者、讽刺奉迎者。宫中之“尚”并非长久喜爱,也许此时喜好,而彼时已厌弃,但不知统治者何时喜恶,奉行者便立为定例,多么昏暗的朝廷,多么无德的君臣啊。一句“官贪吏虐”,一句“民贴妇卖儿”,一句“更无休止”,这个社会已然没有了光亮,谁能改变谁能救?从传统思想看,作者更希望统治者能一改前非,认识到君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更进一步呼告君王:君民一体,以民为贵,不可忽啊!这一声直白的呼告震彻寰宇,迸发出的是作者沉痛的悲愤之情啊!
2、二怒
“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这是故事中的真实情节,但却是对荒诞现实的着力讽刺。好好的读书人,无法用十年寒窗之累扬名立万,更甚因同为人类的狡黠胥吏而“薄产累尽”,最终竟是因无思无识的低劣小虫而飞黄腾达,实在令人愤怒至极。而为人迂讷、不敢敛户口的成名,最终成了出门“裘马扬扬”的人上人,这样的成名很显然已经不是当初的成名,他很有可能已经站在了人民阶级的对立面。
“独是成氏子”,“独是”一词用得极妙!真的是“唯独这个成名”吗?实际情况可能连成名都是不能凭虫而荣的。成名凭虫而荣是荒诞,而实际应该是虫害人苦。作者一句“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尤其是“意”字,哪里能“预料”到?受责罚时哪里能想得到会有如今的荣华富贵?反过来,如今你成名有了荣华富贵,难道就忘了当初受责罚时的境遇了吗?竟心安理得裘马扬扬?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指责、多深的愤怒?而我们从中又能看到人性的悲哀,当自己摆脱了困境,便失去了共情同理的能力,即便施加于别人的是我之前所受的苦难,也无动于衷。
3、三讽
作者继而对国家、对君王、对贪官、对成名有情绪激愤地大加斥责吗?没有。他的语言一如既往地款步前行:天酬长厚者,成名、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长厚者,老实忠厚之人,抚臣、令尹也成了长厚者,真是令人哑然失笑。作者在此紧跟一笔:“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看似成名“飞升”,仙及“抚臣、令尹”,实则促织“飞升”,仙及“众人”,本应是“人”的主场,而虫却成了主角,这真的是一本正经地讽刺、理所当然的嘲笑啊。
通过深挖最后一段的言外之意,我们发现:作者的个人情感并非如文本话语表现得如潺潺流水,不惊不躁,而是情绪激动,愤慨至极,无论是直向天子的呼告,还是直指官吏的讽刺,暗批成名的人性缺失,都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在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故事中想深切表达的内心情感。
总结
可见,《促织》表面看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实际上包含着悲剧的内核,成名最后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从人的本质上讲,他比逝去生命的粮长更为可悲。我们在成名故事背后看到了作者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的思考与审视,触摸到了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思想。
解读文本有很多方式,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选取合适的阅读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旨,挖掘作者思想。寻求文本存在的矛盾之处,是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之道,探究话语言外之意,更是我们把握作者内心情感的不二法门。当我们拿到一个文本,我们要带着质疑、批判、分析的意识去研究文本,自我鉴赏能力才会以最佳的方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