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张PPT)
第4课 ①《论语》十二章
第4课 ②大学之道
第4课 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5课 ①《老子》四章
第5课 ②五石之瓠
学段一
文本前置学习
第6课 兼 爱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
学段一
第4课 ①《论语》十二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学而》)
2.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 )闻道( ),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安逸
勤勉
靠近,到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
语气助词,表肯定
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呢?
对……怎么办呢
早晨
仁义之道
知晓,明白
5.子曰:“见贤思齐( )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6.子曰:“质( )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泰伯》)
向……看齐,与……一样
代词,他
反省
质朴,朴实
粗野,鄙俗
虚饰,
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
指志向远大;毅,坚强
担子,担当的东西
把……作为
责任
停止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 ),吾往( )也。”
(《子罕》)
9.子曰:“知( )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 )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
盛土的竹筐
停下来
填平洼地
倒下
前进
前进
同“智”,智慧
疑惑
约束自我
先王之礼
一旦
称赞,称许
靠
条目,细则
资质愚钝
实践,
从事
11.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
(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卫灵公》)
12.子曰:“小子( )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 )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字
实践
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
施加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那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提高
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近
侍奉
二、文本理解
1.理解“仁”的内涵
(1)什么是“仁”?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请解释“克己复礼”的内涵。
答案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要践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前者为内,后者为外;前者为知,后者为行。总之,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2)下面的句子都带有“仁”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③仁者不忧。
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答案 第①句是说“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②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
第③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标准,“不忧”是其重要指标。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
第④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
2.理解“道”的内涵
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就有道而正焉。
答案 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路。第三个“道”是道德,侧重指品德、学问。
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3.理解“好学”的内涵
(1)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说说“好学”的标准或条件。
答案 ①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②学习(工作)中应是多做少说。
③遇到机会,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进自己的缺点。
(2)孔子认为“好学”之“学”学什么?请结合第十二章谈谈。
答案 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经典。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可以培养自己的联想与观察能力,可以锻炼自己的合群性,不仅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在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总之,要“学”的内容很广泛。
4.理解“君子”的内涵
“君子”是《论语》中十分重要的词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评价的标准,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君子”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地位词,主要指各级贵族。到了孔子心中,就变成了道德修养高尚的代名词。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内容,谈谈如何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 (提示)①重义轻利。②见贤思齐。③文质彬彬。④推己及人。⑤勇于担当。⑥追求真理。⑦敏慎好学。⑧克己复礼。
5.体会语言之美
《论语》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颜色词语。
(1)朝闻道,夕死可矣。
答案 “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答案 “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答案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用了比喻,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
1.背景展示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附:助读资源
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卒。
2.作者延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梁漱溟
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是老实话。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说“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代的文化(历史事实、学术思想)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存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但孔子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同时他亦有机会有条件从事于此。试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及其他载籍(如汉唐史书),诸讲习传布往古学术者非在邹鲁之乡儒家之徒乎?
但在农工生产方面,当时孔门未加学习,这是因劳心劳力社会上必要分工之故。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前的上古文化赖于孔子而传者,其文化大要即如是,其流传也大要即限止于是;其功在孔子,其过不在后人。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两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有删改)
1.通假字
附:积累卡片
词语 例句 解析
知 知者不惑 同“智”,智慧
2.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史 文胜质则史 古义:虚饰,浮夸。
今义:历史。
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一旦。
今义:一天。
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弘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容词,广、大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动词,扩大
事 迩之事父 动词,侍奉
请事斯语矣 动词,实践,从事
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 形容词,勤勉
回虽不敏 形容词,灵敏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已 死而后已 停止
可谓好学也已 通“矣”,表陈述语气
而 人而不仁 连词,表假设,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
任重而道远 连词,表递进,而且
其 其“恕”乎 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于 君子喻于义 介词,对
勿施于人 介词,给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死 夕死可矣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道而死
贤、齐、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齐,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与……一样/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正 就有道而正焉 形容词用作动词,纠正,匡正
返 回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固定句式 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何”,“把……怎么样呢”
“对……怎么办呢”
宾语前置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作“省”的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仁以为己任,不重乎? 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不亦……乎”,“不也……吗”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
(第1段)大学( )之道( ),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学段一
第4课 ②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根本原则
彰明
美好的德行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道德修养的最高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境界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使……整齐有序
修养
获得知识。一
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推究事物的原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根本
二、语言探究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含义,从中体悟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点。
知至而后意诚:
先诚其意:
(1)
意诚而后心正:
先正其心:
(2)
真诚
使……真诚
端正
使……端正
家齐而后国治:_________
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
(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4)
整齐有序
使……整齐有序
使……彰明
美好的
规律特点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名词后,充当谓语与修饰成分,其后一旦带了宾语(或名词),该词可能活用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三、重点理解
1.比较“大学之道”中的“大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小学”含义有何不同。
答案 古时的“大学”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博学”,二是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治国方面的学习。这里的“大学”是后一种意思。“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是指小的方面学习,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学,即古人所学的学习文字等方面的“小学”。
2.结合《大学》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的关联。
答案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这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1.《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附:助读资源
2.《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1.多义实词
附:积累卡片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知 知止而后有定 动词,知道
致知在格物 名词,知识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同“智”,见识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动词,了解
2.词类活用
返 回
词语 例句 解析
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齐 先齐其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诚 先诚其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3.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状语后置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正常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
( )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学段一
第4课 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狠心对待别人
就
……的原因
假如,如果
忽然
儿童,小孩
惊骇,恐惧
哀痛,
怜悯(别人的不幸)
结交。内,同“纳”
博取名誉
同乡
这样
音节助词
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萌芽,发端
好像
四肢
说
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天下
侍奉
二、语言梳理
本文中“之”字出现频率颇高。试找出它在本文及《〈论语〉十二章》中的用法与例句,填出下表。
意义或用法 例句
代词
助词
第三人称代词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
用于调整音节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三、重点理解
1.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
答案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3.本文以“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试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答案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他举了“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雄辩的例子。
孟子所举的这个例子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它不是由逻辑推理而是由生活实践所证明的,其根据就在每个(正常)人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将心比心”,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直觉的证明。而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得出恻隐之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涉及心灵的内容,即一个人设身处地所感觉到的他人的痛苦(现在的或将来的);二是它涉及心灵指向,即一个人在体验到恻隐之情时心灵是指向他人的,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而这一指向是纯粹道德的指向。
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孟子指出,上述“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重要美德的发端、萌芽,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只要人后天去“扩而充之”,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就可以“事父母”“保四海”。
由此,孟子得出了他的著名的“性善论”,即人有内在向善的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扩而充之”,就可以成就极高的道德境界。孟子将道德情感视为人性论的基础,开启了儒家文化以情感而不是以知性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性善论”也从孟子时代众多的人性论中脱颖而出,一直影响至今。
但仔细想想,孟子的论证过程却是有问题的。我们从“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例子说起。我们知道,特定年龄段的小孩子通常很容易得到正常人的爱的。因而在孟子这里,快要掉进井里的孩子可以让所有目睹的正常人产生恻隐之心。但是,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在这里举一个也许并不完全恰当的例子。我们知道,关于是否废除死刑,向来是有极大争议的。许多支持废除死刑的个人、组织,在平时经常发出相关的呼吁。可是,在某些惨案发生之后,
许多之前持废除死刑观点的个人却完全转变立场,相关组织也暂时减少了发音。在这里,孟子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恐怕多少有些片面、武断、粗暴。
当然,举的这个例子并不足以推翻孟子的论断,而只能说明人性的复杂:人既有向善的潜能、渴望,但同时在强烈的意志、情感、欲望的支配、裹挟下,完全有可能走上另一条完全相反的路。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市不远。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
(前479)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资料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孟子得益于母亲的教育。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
附:助读资源
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2.背景展示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之间战事频仍。战争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既往任何一个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目睹当时社会纷乱之景,认为天下“定于一”,主张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所以他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乃至宋、滕等小国的统治者。但是他的理想终究未能成功。大国忙于逐鹿中原,攻城略地;小国则苟延残喘,希求自保。孟子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脱节,这就使他的主张不可能付诸实施。
2.作者延读
关于孟子
冯友兰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己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除了他自己的学说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是说人性既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详见《孟子·告子上》)。持第一种学说者是告子,他是与孟子同时的哲学家。《孟子》中保存了他和孟子的几段很长的辩论,所以我们对于第一种学说比对于其他两种知道得多一些。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
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他这样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删改)
1.通假字
附:积累卡片
词语 例句 解析
内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纳”,“内交”即“结交”
然 若火之始然 同“燃”,燃烧
2.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萌芽,发端。
今义:(东西的)头。
贼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形容词,狠心、残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动词,容忍、忍耐
吾不忍其觳觫 动词,忍心
君王为人不忍 形容词,狠心、残忍
辞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动词,推让、谦让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名词,借口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 动词,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 动词,讲究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于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介词,到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介词,同、和
是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形容词,正确
人之有是四端也 代词,这
5.特殊句式
返 回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正常语序为“于孺子之父母内交”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正常语序为“于乡党朋友要誉”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
1.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 )埴( )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学段一
第5课 ①《老子》四章
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车轮的中心部位,周
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车毂的中空处
功用
揉和
黏土
陶器
门窗
2.企( )者不立( ),跨( )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 )者不彰( ),自伐( )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 )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 )者有志( )。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第三十三章)
踮起脚
不能久立
阔步行走
偏执己
见
以……为是
彰显
夸耀
夸耀
长久
赘瘤
同“形”
为,做
强劲奋进
意志
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
长寿
不朽
4.其( )安( )易持( ),其未兆(
)易谋( ),其脆( )易泮( ),其微( )易散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稳
持守
显露迹
象
解决
脆弱
同“判”,分离
细微
散失
细小的萌芽
同“蔂”,土筐
接近
以……为欲
以……为学
弥补,补救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有了它们(车子、器皿、房屋)给人带来便利,但恰恰依靠“无”才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要点:准确译出“有”与“无”的关系,不能译为无内容硬联系的并列句子)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要点:未有、未乱)
三、重点理解
1.选文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的?你如何看待?
答案 选文第十一章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车”“器”“室”都有空的那一面,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它们的作用。如果是实的,还有什么功用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认为“车”“器”“室”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器”“室”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器”“室”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2.《老子》一书,专讲“对待”之理,第二十四章与第三十三章谈到了如何“对待”别人与自己的问题。请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案 ①在对待“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的关系上,作者更看重“自知”“自胜”,认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胜之胜。
②在如何对待“自己”上,作者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坚持“自知”“自胜”,也就是说,人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不可急躁冒进、自我炫耀。
3.第六十四章中,“为”字出现频率较高。这些“为”包含着哪两种含义?
答案 第一种:做,做好。如“为之未有”。
第二种:强力地去做,即不顺应自然规律而硬做。如“为者败之” “是以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第六十四章中有“合抱之木……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两段话包含着怎样共同的自然之理?从同一自然之理出发,老子和荀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人生认识?
答案 (1)共同之理:任何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
(2)不同认识:老子认为人们做事情,要对在这个过程中凡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同时,要尊重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过于人为干预,以强力为之。荀子则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1.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
571年至前471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存世。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附:助读资源
2.作者延读
易中天谈老子(节选)
《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老子》中,但确实能代表老子的思想。因为《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
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一再说: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凡事往后靠一点好。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为什么?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于是韩非说,这就是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啊!
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绝不是要你下死力,建得牢牢的,抱得死死的。事实上,你建得再牢,也能拔起;抱得再紧,也能挣脱。美国的世贸大楼建得牢不牢?牢。怎么样了呢?防不胜防嘛!所以,不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你真正要做的,是打消别人动摇、挣脱的念头,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念头。没人想动摇,才叫“善建者不拔”;没人想挣脱,才叫“善抱者不脱”。
这就不折不扣地是“弱者生存”。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并非只有弱势群体才听得进,权势人物也受用的。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就算强势,他也是孤家寡人,哪里敌得上众人觊觎?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怎么用?装。《老子》书中,有一个词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若”。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则说“不外一个装字”。
除了“装”,还有“忍”。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敢冲上去的就死,不敢冲上去的就活。注意,他在讲不要冲锋的时候,用的词是“敢”(勇)。显然,在他看来,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恐怕还更需要勇气。敢不,是很难的。
看来,《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
1.通假字
附:积累卡片
词语 例句 解析
行 曰余食赘行 同“形”,东西
泮 其脆易泮 同“判”,分离
累 起于累土 同“蔂”,土筐
2.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不行 跨者不行 古义: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从事 民之从事 古义:做事。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不明 自见者不明 古义:不能明察。
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几成 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接近(差不多)成功。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共 三十辐,共一毂 动词,聚集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副词,共同、一道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副词,总共
子路共之 动词,同“拱”,拱手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动词,环绕
明 自见者不明 动词,明察,看得清楚
自知者明 形容词,聪明、圣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前者,动词,彰明;后者,形容词,美好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之 当其无,有车之用 助词,的
物或恶之 代词,这些东西
民之从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复众人之所过 助词,用在主语和“所”字结构之间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欲 是以圣人欲不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寿 死而不亡者寿 名词作形容词,长寿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死而不亡者寿 无标志的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正常语序为“于毫末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正常语序为“于累土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正常语序为“于足下始”
宾语前置句 自胜者强 正常语序为“胜自”
自知者明 正常语序为“知自”
返 回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
为( )瓢,则瓠落( )无所容( )。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 ( ) 为事( )。客闻之,
学段一
第5课 ②五石之瓠
赠送
葫芦
种植
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把……做成
宽大空廓的样子
容得下它的东西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击破
同“皲”,皮肤冻裂
漂洗
同“纩”,丝绵絮
职业
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
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 )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 )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而浮乎( )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
卖
带兵
割地
封赏
相同,一样
有人
凭借
用绳结缀
于,在
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
种草,弯曲不直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先生的确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要点:固、拙、大)
宋国有一个擅长配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要点:龟、定语后置句)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是能够使手不冻裂的药物,有人凭借它得到封地,有人拥有它却摆脱不了漂洗丝絮的苦差,就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要点:一、或、以)
三、重点理解
1.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
答案 (1)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说明庄子的理论是不会被众人认可接受的。
(2)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五石之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用处,要做到因物而用之,用物之大用。
②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关键在于思维不要只停留在世俗的层面,必须要超越日常功利的层面。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
附:助读资源
“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2.作者延读
思想美和文字美的结合
闻一多
有大智慧的人们都会认识道的存在,信仰道的实有。却不像庄子那样热忱地爱慕它。在这里,庄子是从哲学又跨进了一步,到了文学的封域。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然而现实究竟不容易抹杀,即使你说现实是幻觉,幻觉的存在也是一种存在。要调解这冲突,起码得承认现实是一种寄寓,或者像李白认定自己是“天上谪仙人”,现实的生活便成为他的流寓了。“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旧国旧都,望之怅然”,是人情之常,纵使故乡是在时间以前、空间以外的一个缥缈极了的“无何有之乡”,谁能不追忆、不怅望?何况羁旅中的生活又是那般龌龊、逼仄、孤凄、烦闷?“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
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他说“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蔓衍,所以穷年”,一种客中百无聊赖的情绪完全流露了。他这思念故乡的病意,根本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并且因为他钟情之处,“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太超忽,太神秘,广大无边,几乎令人捉摸不住,所以浪漫的态度中又充满了不可逼视的庄严。是诗便少不了那一个哀艳的“情”字。三百篇是劳人思妇的情;屈宋是仁人志士的情;庄子的情可难说了,只有超人才载得住他那种神圣的客愁。所以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
或许你要问,庄子的思致诚然是美,可是哪一种精深的思想不美呢?怎见得庄子便是文学?你说他的趣味分明是理智的冷艳多于情感的温馨,他的姿态也是瘦硬多于柔腻,那只算得思想的美,不是情绪的美。不错!不过你能为我指出思想与情绪的分界究竟在哪里吗?唐子西在惠州给各种酒取名字,温和的叫作“养生主”,劲烈的叫作“齐物论”。他真是善于饮酒,又善于读庄子。《庄子》会使你陶醉,正因为那里边充满了和煦的、郁蒸的、焚灼的各种温度的情绪。向来一切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哲学是不分彼此的。你若看不出庄子的文学,只因他的神理太高,你骤然体验不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就下界的人们讲的,
你若真是隶籍仙灵,何至有不胜寒的苦头?并且文学是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严,才伟大。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只有浅薄的、庸琐的、渺小的文学,才专门注意花叶的美茂,而忘掉了那最原始、最宝贵的类似哲学的仁子。无论庄子的花叶已经够美茂的了,即令他没有发展到花叶,只他那简单的几颗仁子,给投在文学的园地上,便是莫大的贡献,无量的功德。(有删改)
1.通假字
附:积累卡片
词语 例句 解析
龟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同“皲”,皮肤冻裂
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纩”,丝绵絮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坚 其坚不能自举也 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2.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以 以盛水浆 介词,用
剖之以为瓢 介词,把
或以封 介词,凭借
返 回
4.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省略句 剖之以为瓢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请买其方百金 “方”后面省略介词“以”,正常语序为“(以)百金买其方”
定语后置句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有……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颜色字词的解释。
(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 )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 )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 )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 )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学段一
第6课 兼 爱
事务
于是
治疗
不
(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 )乱之所自起。当(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 )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 )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
)者,亦然。盗爱其室( ),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考查
同
“尝”,尝试
使……受损失
即使
慈爱
偷窃
和劫夺财物的人
家
卿大夫的封地
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 ),具此( )而已矣。
(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施( )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纷乱之事
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
相当于“何”“怎么”
实行
同
“无”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鼓励
互相
二、重点理解
1.文章论述了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请依据下面的导图,梳理文章的重要环节。
指出圣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
盗贼之横行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
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答案 要理解“兼爱”的思想内涵,首先可以从字面入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在“爱”前面加了一个“兼”字。“兼”字除了有“加倍”“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方对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然后,从内容上理解。墨子将《兼爱》中提到的“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在墨子看来,“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以,所谓“兼爱”,就是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卑贱的、弱小的一方的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实质上反映的是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1.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春秋末战国
初期鲁国(今滕州市)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还是中国
古代逻辑学的集大成者。墨子出身“卑微”,是
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知识分子)。在当时“百家争鸣”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后来认识到儒家那一套“礼”,是对下层人民不利的,于是他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
附:助读资源
聚徒讲学,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止楚攻宋”是墨子言行事迹的范例。《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兼爱(上)》是《墨子》一书的核心篇章。
2.墨子延读
谈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胡德平
当今欧美和日本的经济已获高度成长、繁荣,但在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以只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现象,形成了仅仅“自己好了什么都行”的那样一种利己的观念。为了矫正时弊,稻盛和夫先生毅然而出,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这使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映工商业者思想的哲学家——墨子。我国社会至今仍然尊敬孔子。历代帝王将相则不可不知韩非子。生活悠闲的士大夫又大都喜欢老子和庄子。其实,墨子才是一个最不应被今天的劳动大众和企业家们遗忘的卓越人物。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最先分离出独立手工业者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严格讲,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墨子的哲学以“利”为指导原则,“利”又被他认作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他也常谈“义”,区分“义”与“不义”的标准则以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他人而为判断根据。墨子的伦理观是“兼相爱,交相利”,其可称道而又可贵之处在于:
其一,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既是同义语,又可互为引申,互相补充,二者共生共荣,共发展。爱要以利为基础,利要以爱为归宿。把爱与利统一起来的伦理观,在我国的经济思想史上是罕见的。
其二,墨子提倡的“爱”,超越孔子的君臣、父子、庶人、大夫的等级界限。墨子提倡的“利”又是同一时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以及后来的耶稣基督思想中所稀有的。可以说,墨子这一人道主义思想最少有统治阶级的烙印,而又最能反映劳苦大众的利益。
其三,“兼相爱”的“兼”,“交相利”的“交”,二者互为主体,又均为客体,不分上下,不分左右,不分高低,不分内外。即所谓“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意思就是,要想得到真正长久的利益,必然是互惠互利之交,利人利己之爱。这一见识大大高过于亚当·斯密的以自利而达到互利效益的西方观念。
其四,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还有更为深刻的哲学基础,此即“尚同”。这是对事物是矛盾统一体的认识,其影响甚为巨大深远。战国后期的儒家接过了“尚同”的命题,改变了孔子学说中“和而不同”的主张,从而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了“大同”和“天下为公”的崇高思想,其号召力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永恒的魅力。
其五,墨家不仅在口头上宣扬他们的观念,而且在实践中也艰苦力行,摩顶放踵地追寻他们的理想。墨子主张“非攻”,历史上留有“墨子救宋”的美谈。墨子主张“节用”,他亲操劳作,“以裘褐为衣,以跂 为服”。墨子主张“交相利”,他仗义执言,“有力者疾以助人”,反对“舍余力不以相劳”。总之,凡“兼爱”“利义”之事,若遇艰危,墨家均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精神实践其学说。
从墨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知道,自中国社会产生出最早的独立手工业者以来,他们的第一个哲学家思想是多么丰富、深刻而又意趣宏远。慎终追远,这是东方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的遗产。可惜先秦时期这一显学,至西汉中期起码在社会上已趋于沉寂。(有删改)
1.通假字
附:积累卡片
词语 例句 解析
当 当察乱何自起 同“尝”,尝试
亡 故不孝不慈亡有 同“无”,“亡有”即没有
2.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事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名词,事务
不足以事父母 动词,侍奉
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名词,事情
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名词,职业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前者,动词,做;后者,名词,事情
贼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名词,劫夺财物的人
故贼人以利其身 动词,残害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亏 故亏父而自利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利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4.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此所谓乱也/此也 “也”表判断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