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4 20:37:16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一)
高一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Ⅰ 卷共30题,共60分。
A 2. C 3. C 4. D 5. C 6. B 7. D 8. A 9. C 10. D
C 12. D 13.C 14. A 15. D 16. B 17. A 18. C 19. D 20. B
21. D 22. C 23. C 24. D 25. C 26. B 27. D 28. A 29. B 30. B
Ⅱ卷共3题,共40分。
31. (12分)
类型:①文献史料;②③实物史料。(6分)
理由: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相互印证,从交流的时间和物品来看,都可以说明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前,已有东西方交流。(6分)
32. (13分)
特点:农书数量多, 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4分)
原因:农业不断发展;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农本思想(重农政策)的影响; 西学传播。(9分)
33. (15分) 评分标准:
分值 答题情况描述
13-15分 主题明确,选取的史实至少三个,史论结合,阐释充分,表述清晰。
9-12分 主题较明确,选取的史实至少三个,史论结合,阐释较充分,表述较清晰。
1-8分 主题不明确,选取的史实少于三个,史论未结合,阐述不充分,表述不清晰。
0分 没有作答;或答案完全不符合题意。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一)
高一年级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 Ⅰ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 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 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
C.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 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2.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美,享誉世界。其中,最能代表商代文明成就的是
A. 丝织业 B. 冶铁业 C. 青铜铸造业 D. 制瓷业
3. 史书记载,“封建亲戚,以番屏周”。下列与该记载最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 黄帝 B. 商纣王 C. 周武王 D. 汉武帝
4.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促成社会变革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兴建水利工程 D. 铁农具使用和农耕推广
5.《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承认土地私有 B. 革除陈规陋习
C. 打击旧的贵族 D. 发展农业生产
6.“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五代十国时期
历史 第 1 页 共 8 页
7. 战国时期,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 ]”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据此,[ ]中应是
A. 无为而治 B. 仁政 C. 尚贤 D. 相生相胜
8.“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这些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 击退了匈奴进攻
C. 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 设立了三公九卿
9.“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该材料描述的是
A. 秦的暴政 B. 楚汉战争 C. “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10.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汉朝也采取了不同于秦朝的措施以巩固大一统国家。不同的措施是指
A. 设置郡县 B. 中央集权 C. 皇帝制度 D. 尊崇儒术
11.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A. 改革了选官制度 B. 弱化了丞相权力
C. 实行了监察措施 D. 加强了商业管控
12.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
A. 《史记》 B. 雕版印刷的普及
C. 《汉书》 D.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下列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 社会稳定与高速发展 B. 科技文化停滞
C.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D. 中外交流中断
历史 第 2 页 共 8 页
14. 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 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A. 赈灾救济 B. 平抑市场物价
C. 供应朝廷 D. 地方政府开支
15.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A. 经济作物普及 B. 海外贸易发展 C. 农业结构优化 D. 南北经济交流
16.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A. 轻徭薄赋 B. 虚怀纳谏 C. 劝课农桑 D. 戒奢从简
17. 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主要表现是
A. 三省六部制 B. 租庸调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宰相制度
18. 唐朝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表明征税的主要标准变为
A. 人丁 B. 银两 C. 财产 D. 布帛
19.下面是唐朝至元朝之间的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
20. 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1.建立者为党项族首领元昊,1038年称帝,定都兴庆府(位于今宁夏银川)。
2.先后与宋等成三国鼎立之势,被称为“三分天下居其一, 雄踞西北两百年”。
3.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A. 辽朝 B. 西夏 C. 金朝 D. 元朝
历史 第 3 页 共 8 页
21.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其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A. 抬高文官地位 B,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C. 抑制武将势力 D. 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22.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此后元、明、清时期也有发行。这主要反映出
A. 经济困难 B. 农业进步
C. 商业发展 D. 赋税沉重
23. 与北宋时期相比,南宋时期南方面粉消费量猛增,小麦价格暴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安面食店的数量大增。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水稻种植技术落后 B. 互市贸易相当活跃
C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长途海运航线开辟
2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名言强调了
A. 男女平等 B. 心外无物 C. 个性自由 D. 社会责任
25.“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该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历史 第 4 页 共 8 页
26.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下列表述最符合新的经营方式特点的是
A. 长途贩运发展 B.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C. 海外贸易繁荣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7. 随着世界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明朝政府面临的海防新问题是
A. 满族崛起 B. 瓦剌和鞑靼的南下威胁
C. 农民起义 D. 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
28.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时扩展到 1200 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A. 利于皇帝加强控制官僚机构 B.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 对思想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D.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9.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今南沙群岛在清朝称为
A. 夷洲 B. 千里石塘 C. 小琉球 D. 钓鱼台
30.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历史 第 5 页 共 8 页
第Ⅱ卷
本卷共3题, 共40分。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下上。
31.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傲了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从考古发现出发,详解了欧亚大陆早期的文化交流。在演讲结束时他指出:“汉代张赛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 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史料①:《穆天子传》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短点大约在今天甘肃、青海和新疆一带)
史料②: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
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其中金骆
驼(如右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 金骆驼属于
“双峰驼”造型, 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
史料③: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整理
指出史料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根据这三则史料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路的开始”的理由。(12分)
历史 第 6 页 共 8 页
32. (13分) 阅读材料, 完成ド列要求。
材料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 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 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 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 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 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的特点,并分析农书内容不断变化的原因。(13分)
历史 第 7 页 共 8 页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史实
秦朝 在地方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
在北方修筑万里长城
西汉 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设立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玄奘西行取经
元朝 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重新修筑长城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率军进行抗倭斗争
清朝 设立伊犁将军
郑成功收复台湾
来华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相互关联的史实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写明主题,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历史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