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4 20: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
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进程; “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应用
难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城市经济“九二共识”香港回澳门回 中国加入 《反分裂 习近平与
体制改革 归祖国 归祖国世界贸易组织国家法》马英九会晤
初期改革开放阶段
1979年 1980年 1984年
深化改革开放阶段
1999年 2001年 2005年
十一届《告台湾
三中全会同胞书》“
经制 一
蒋 一 面 区 两
时空坐标
2015年
1992年
1997年
1978年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 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 本原理。 ……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 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 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时间:1978年5月。
(2)内容:强调……否定……重新确立了……纠正了……
(3)意义: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 论准备。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思想路线: “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组织路线: 民主法制遭践踏→健全民主法制,反对个人崇拜,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经济决策: 改革开放
3.意义: ①新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
中国改革的真正起点,恰恰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 一是人的政治解放,就是全 面平反历史错案,解决各领域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是人的思想解放,就是对历史的 全面反思和总结。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②新理论 ③新时期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
时间 会议
转折
1927年 八七会议
城市→农村
1935年 遵义会议
危 →安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农村→城市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阶级斗争为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领导集体。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一: “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为什么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称为“伟大转折”
时间 成就
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 平反冤假错案 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认真落实各项政策
为新时期加快法制建设奠定了 基础
1981年6月 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
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
思想基础
这部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标志着我国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4.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拨乱反正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改革内容
1、含义: 对内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本目的
2、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困苦
②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 各户使用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 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土地公有制不变 集体经营→分户自主经营 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③意义: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方式 高度集中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产权制度 国有制
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
①原因: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内容: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综合试点
③意义:增强了企业活力 ,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过程: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点 设立经济特区(海南1988)
③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线
经济特区 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经济开放区 黄 长 重庆 深圳 北京 动 每 河 武汉 汕头 州
大连
环渤海
清岛
巷 * 日 海 长三角

浦东
厦门
④1990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⑤内地开放: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 地省会城市
l

特点: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形成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 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门 南
头 闽东南
珠三角 南海诸岛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二)对外开放

海内
珠海

海南
I

o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特色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 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 初级论
解放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本质论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目标论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加入世贸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到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1982年十二大
1987年十三大
1992年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000年十五届五 中全会
(三)深化改革开放
1992年十四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确立目标
基本框架:所有制结构、价格制度和市场体系、农村经济体制、对外经济 体制、科技教育 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
基本框架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理论完善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进一步完善
基本建立
21世纪初 基本建立
95%以上的商品和 资源实现市场配置
首次提出
1992年 南方谈话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着前后接续、继承发展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
事件/时间
主要内容
酝酿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工作重心转移
初步形成 1982年中共十二大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此阶 段的基本路线 初级论
形成体系 (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个有利王”
的是非标准 本质论
1992年中共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且标论
确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
回答问题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 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要地位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正式确立
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思想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立背景
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要有新的发展要求。
回答问题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写入党章
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 章 。
正式确立
2012年,中共十八上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历史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
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