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6.2《再别康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01: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吟咏诗韵 康桥情深
--《再别康桥》的音乐、建筑、绘画、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吟咏,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唯美的意象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探究诗歌,试写简短的诗评。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诗人、诗作对中国古诗的继承与发展。
教学重点 研读赏析《再别康桥》的“三美”形式和诗歌的感情。
教学难点 诗人情感的变化和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比较阅读、交流研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诗开始用白话文创作,“新月派”“象征派”“七月派”等众多流派诗人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七月派”诗人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刚学过);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格律化的尝试--代表作《再别康桥》(其实这首诗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本节课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
文本研讨
  学习活动一:吟诵诗歌,整体感知
   配伴奏视频,教师范读。
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和我们刚刚学过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相比,有哪些较大的不同?
    学习活动二:梳理交流,知人论世
(1)情感提示:依依惜别之情。
题目“再别康桥”中有一个“别”字,开头和结尾有“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按传统的习惯看就是送别诗。可传统送别诗,一般都提人送人,人别人,而本诗是作者回康桥,又告别康桥的,看来康桥这个地方在作者生命中是很有分量的。
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作者在这里遇到了哪些人?在这里又有哪些故事呢?
(2)活动提示:请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材料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从1921年春—1922年8月,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时间不长,但这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在这里他还认识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相同的家世、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才情、相同的爱好使两人很快掉进了爱河里。徐对林爱得痴迷,后因各种原因,两人没有结合,徐终生都倾慕着这位才女。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提到康桥,不能不提林徽因,也不能不谈到他们的爱。 
康桥是他生命涅磐的天国,康桥是他诗情喷涌的泉源,1922年留学回家后就写诗《康桥再会罢》。1925年4月重游康桥,归国后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诗人再回康桥,回国途中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3)朗读提示:开头和结尾,用了几上三个“轻轻地”和两个“悄悄地”不仅是首尾呼应,也是全诗的基调,要读出轻缓、徐舒的节奏,通过拉长声音来读出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走”“来”“招手”“作别”几个词相对重读来强调。。中间五节是诗的主体,要深情地读,从第二节的“金柳”到第三节的“青荇”,再到第四节的拜伦潭、第五节的“星辉的斑斓”应该有一个感情渐次加深,以至于忘情而进入梦幻的过程,到“放歌”达到高潮,“但我不能放歌”有一个从迷梦回到现实的大转折才足以表达作者对康桥爱得深沉,爱得深沉才会两次故地重游,才会依依不舍,才会“再别康桥”。
(4)活动提示:请同学们按朗读提示,自己放情朗读给同位听一听,评一评。大家推荐一们学生展示。
学习活动三:比较阅读,鉴赏“三美
活动提示:艾青和徐志摩两位诗人都曾留学国外,受到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这两首诗都是他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名作,二者在诗歌韵律、格式、意象选择上有哪些区别呢?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再别康桥 每行两三顿,每节押韵,节节换韵,节奏灵动,回环往复 共7节,每节4行,双数行退后一格,每行6-8字,字数相近,工整匀称 金柳、青荇、潭水、彩虹、梦、星辉、云彩、笙箫 …… (景物意象、色彩鲜明、想象性意象)
大堰河――   我的保姆 全诗不押韵排比和反复 全诗13节,4-16行不等,每行2-22字,参差不一,散文化 坟墓-被雪压着的草盖的、 瓦菲-枯死的、 萝卜-冰屑悉索的、 灵魂-黄土下紫色的、 脸颜-泥黑的温柔的 …… (日常生活事物意象、描述性意象)
任务请大家完成表格
 任务一.读后分享:感受音乐之美
  旅法艺术家陈伟农说过,《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音乐美!本诗每行两顿或三顿,每节严定二、四句押韵,节节拘韵,首尾回环往复,声韵绵延不绝,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节奏轻柔委婉,旋律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这里既有对传统古典诗词音韵的继承,但在平仄声律上又没有传统格律那么严格。而《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不押韵,喜欢用排比和反复赞颂大堰河。
任务二.分析鉴赏:品味建筑之美
  《再别康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的《新月》月刊。当初编辑每节两行,以句排列,后来徐志摩 一定要排成现在这种形式:全诗7节,每节4行,一、三行稍短,二、四行,双数行退后一格,每行6-8字不等,组成两个平行的台阶,相当于英国十四行诗。从诗的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闻一多语),诗人有意思让传统的格律诗与自由诗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富有建筑般的美感。而《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13节,4-16行不等,每行2-22字,参差不一,如果象一般文章一样排版,与散文一般无二。
  活动提示:大家注意把握诗歌的“建筑”与“音乐”之美,自由放声朗读诗歌。找一学生表演朗读。
任务三.想象与重构:欣赏绘画之美
7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诗人使用了金柳、青荇、彩虹等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你看,在诗人的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双妩媚的金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在诗人眼里,那榆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 诗人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找彩虹似的梦……
  活动提示:在诗歌时我们脑海中要想象画面,入情入境,甚至把自己当作主抒情的主人公。找一学生表演朗读。
  而《大堰河――我的保姆》坟墓-被雪压着的草盖的、瓦菲-枯死的、萝卜-冰屑悉索的、灵魂-黄土下紫色的、脸颜-泥黑的温柔的……
(日常生活事物意象、描述性意象)
总结:总之,《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体现新月派诗歌创作的主张,本诗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情感美四美俱全,为中国现代诗开辟一个新的类别--新格律诗。
学习活动四:读写结合,拟写短评
  活动引领:某诗刊计划开辟“回眸·中国现代诗歌经典重读”专栏,《再别康桥》都被选入其中,请选择一篇,拟写几句话短评(不超过50字),以激发读者初读或重读的兴趣。
 示例1:宛若一曲浪漫唯美的音乐,轻轻,悄悄,那里有我彩虹般的梦,也有挥手告别时无言的云彩。(评《再别康桥》)
  示例2:康桥犹如不染纤尘的仙子,在夏夜的清凉、宁静中睡熟了,梦中,有好听的小夜曲,还有一个王子来看望她,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
三、课堂总结
  诗歌是时代的缩影,见证着时代的变化;诗歌是响亮的号角,吹奏着时代变革的最强音。现当代诗歌与古典诗词在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又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却有着很多变革。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推动了新诗的繁荣。
四、作业布置
  课外学习林徽因《人间四月天》,度着用“三美论”加以的,写出500字的鉴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