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01:2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芜湖市镜湖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不仅具有强大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对人类现有语料库的深度学习,实现不同话语风格和差异表达方式。从当前ChatGPT的一系列语言试验来看,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文本虽然尚未达到与人类写作完全一致的水准,但已初具标准文本的逻辑规范,甚至在某些模式化的应用类文体方面超过人类写作的平均水平。随着语料库的持续更新与算法的不断完善,未来人工智能在写作方面全面赶超人类似乎并非绝无可能。
不过,从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样态来看,人工智能写作尚不具备完全取代人类写作的可能。当前所谓的人工智能写作本质上是数据算法支配下的符号自动生成,虽然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类文学特征,但却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编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无法实现并不是当前人工智能功能的局限导致的,而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根本差异决定的。人工智能只能以数理逻辑的方式运行,任何超出数理逻辑规范的存在都会被视为错误而被排除。人类则除了数理逻辑之外还有情感与想象等方式理解和把握世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人类的情感与想象无法实现编码化,而是情感与想象无法在人工智能的运行机制中实现无差别的兼容。对人工智能而言,符号只是符号本身;但对人类而言,符号除了符号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意义。符号与其承载的意义之间不是人工智能可以纳入计算的关系,而是只有人类才能体验到的象征关系。如果将写作的范畴严格限制在文字符号的逻辑排列之中,则存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写作的可能。但毋庸置疑的是,写作除了符号的逻辑关系之外,还有符号的象征关系,而抽离掉象征关系的写作是绝非完全意义上的写作。因此,人工智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人类写作的某些特征,却无法实现对人类写作的根本取代。
虽然人工智能写作在短时间内并不具备完全取代人类写作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高枕无忧,无视奇点可能来临的风险预警,更不能忽略作为技术手段的人工智能在社会化普及与广泛性应用后潜在的多重危机。这是因为人工智能虽然不能直接从根本上颠覆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写作,却具备强劲的间接影响力,即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观念认知的改变影响未来人类对写作的审美判断与价值追求。
(摘编自赵耀《人工智能写作的局限性》)
材料二:
理白人工智能写作的主体虽然看起来是“人工智能”,但从根源上看还是人。人工智能是人创造的产物,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确证,凝结了人的无差别的社会劳动。每一次人工智能的迭代都凝聚了前期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人工智能生产的产品内嵌着价值理性,倾注了人的心血。因此,人工智能写作内含着人的主观意志,从根本上来说仍旧是人在写作。换言之,人工智能写作的迅猛发展,从赋能“八股文”式写作到日渐灵活化写作的跃升,彰显的是人的主体性作用的高度发挥。如果说传统人工写作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那么人工智能写作则体现了高科技工作者主体性的迸发。部分作者通过与人工智能写作应用的互动获得了创作灵感,是人的主体性的深度开发。人工智能写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的能动性,但更多凝聚的是人类智慧劳动的结晶,代表的是人的主体性作用更深入的发挥。
但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写作看似“以人为本”,实则被资本裹挟,资本逻辑演化出人工智能写作的负面效应。在“高效率”生产、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下,快而不真、多而不精、博人眼球而不注重社会价值观营造的人工智能新闻信息层出不穷。美国媒体情报公司的一家客户公司曾因机器人对于一则虚假新闻报道的故意放大和扩散,市值下降几十亿美元。ChatGPT等智能化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貌似让大众实现了“写作自由”,收获了大批“活跃粉丝”,产生了巨额的“粉丝经济效益”,但这些公司只关心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如大批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完成了课程作业,大批学者完成了学术论文创作,但这却给社会的公平正义带来严峻的挑战。那些伏案疾书的作者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些字字敲打成文的作品有可能不被待见。那些用辛勤汗水铸就的文章,有可能敌不过人工智能基于热点生成的“泡沫文章”。那些生活在“数字边缘”的人群没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写作工具,从而无法享受人工智能写作工具所带来的产品福利。而那些有条件并且热衷于利用人工智能写作应用的人,却能够在快速“借鉴”乃至“抄袭”的基础上形成文章。尽管存在着诸多争议与问题,人工智能写作应用依旧一路高歌猛进,大量资本争相追逐。质言之,人工智能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写作与阅读需求,但也要看到资本逻辑驱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吴雨星《人工智能写作的人学审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在模式化的应用类文体方面已经有超过人类写作的平均水平的范例,将来也可能全面赶超人类。
B.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本质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无论如何定义写作的范畴,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人类写作。
C.人工智能写作在本质上还是人的写作,其中凝聚着人类智慧劳动的结晶,高度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作用。
D.当下人工智能写作被资本裹挟,有的公司凭借智能化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获取经济效益,但忽视社会效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创作文学作品尚处于初级阶段,当前人工智能功能存在的局限使其只能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类文学的特征。
B.人类的情感与想象丰富复杂,机器无法对其实现编码化,但随着算法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C.两则材料都客观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写作,都指出了人工智能写作本身的局限和带来的影响,但两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D.在资本逻辑的演化下,利用人工智能写作新闻很可能会爆出一些不注重社会价值观的假新闻,对个人或企业造成伤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正在从事的最为深刻的研究方向之一,它甚至要比火与电对我们的影响还要深刻。
B.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智能机器能否产生情感,而是机器是否能够在没有情感基础的前提下产生智能。
C.有些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出现会令人类自卑,但任何有头脑的人单是观察花朵就应该能感到自己的渺小。
D.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怎样发展,只要是作为技术,也就是处于工具地位,是作为人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工具。
4.为什么说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写作的根本取代?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人工智能写作,巴黎政治大学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国内外众多期刊也明确禁止使用ChatGPT生成的论文。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他娶了世上最丑的女人。
作为一家颇有知名度的马戏团的助理,他专程去维也纳看她。这可绝不是预谋在先——他事先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会娶她为妻。可是一旦看到她,一旦过了最初的惊愕,他就再也无法将自己的眼睛从她身上移开。她长着一颗硕大的头颅,上面覆盖着肿瘤和肿块。一双流泪不止的小眼睛紧贴着低低的、满是皱纹的额头。
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好让观众能回去向他们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他们的孩子们描述这张脸,好让他们在拿镜子与自己的脸比较时,能再次想起来这张脸,然后轻松地舒口气。她很耐心地站着,当目光掠过他们的头顶,眺望远处的屋顶时,她或许有一种高人一等之感。
演出结束后,当他与她靠着马戏团内取暖的小马口铁炉子喝茶时,他发现她相当机灵。她当然是会说话的,并且还非常言之有理。她谈吐风趣,思路连贯具体,根本不是他原来想的那样。突然她开始使他心烦意乱,尽管他不清楚那到底是为什么。
于是,他向她告辞。而令他吃惊的是,她居然向他伸出手去——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姿态,实际上是一位淑女的姿态,而且还是一只非常可爱的手。他弯下身去,但是没有用他的唇碰它。
他开始给她买花,不是什么特别的花束,只是便宜的地摊货,用锡箔纸包起来,普通皱纹纸,上面打个蝴蝶结,又买了一条印花棉布围巾、一条闪亮的丝带,还有一盒果仁巧克力。然后,他就像被施了催眠术一样,看着她把丝带绑在了额头上,打了个色彩明亮的蝴蝶结,不但没带来装饰的美感,反倒让人不寒而栗。
每当他开始感到不自在,他就跟他们说他要去办一件要事。他会把靴子擦得铮亮,最好的衬衫洗干净,然后动身上路。他从不走远。他会在最近的城镇停下来,喝得酩酊大醉。但是,哪怕在那种时候,他也从没有忘记她,因为他开始谈论她。她成了他最有价值的资产。需要的时候,他甚至可以用她的丑来支付酒水费——甚至,他可以凭着描述她的那张脸,迷惑漂亮女人。
就在他们共处的第一个演出季结束,他向她求婚了。她连脖子根都红了,浑身颤抖。然后她静静地说,“好吧”,把头温柔地靠到他的臂膀上。他忍受了这一刻,然后缩了回去,开始给她讲自己对两人共同生活的规划。他在房间里踱着步,她的眼睛就一直盯着他,伤心但一言不发。到最后,她抓住他的手,说她想要的正好相反——她希望他们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再也不用到处漂泊,再也不用见任何人。她希望她烧菜做饭,生儿育女,拥有一个花园。
“你绝对不可能习惯这种生活,”他气愤地驳斥道,“你在马戏团长大,你想要、你需要被人观看。离开别人注视的目光,你会死的。”
她没有作答。
圣诞节那天,他们在一个小小的教堂里结婚了。主持婚礼的牧师差点昏了过去,声音颤抖地诵念着。
不久之后,她告诉他自己怀孕了。自那时起,他成了一个分裂的人。他希望她生一个与她一样的小孩——那么他们将会有更多的合同,他今后的生活将得到保障,哪怕他妻子在此期间死了。或许他还会成名呢?但是,立刻,他会想到那孩子可能是一个怪物,他真的宁愿撕破她的肚皮,把它从有毒的、满是缺陷的血液中拯救出来,也不愿它注定过像她一样的人生。他祈祷她流产。
晚上她缝制起婴儿服来。“你知道,”她会停下来片刻,眼睛定定地注视着远方的某个地方,说,“人是那么脆弱,那么孤单。他们坐在我面前,注视着我的脸时,我为他们感到难过。似乎他们自己是空的,似乎他们不得不注视着某样东西,拿那样东西把自己填满。有时候,我想他们是羡慕我的。至少我是一样东西。他们是那样地缺少异乎寻常的东西,缺乏自己的独特之处。”
她这么说时,他不由地心里一惊。
她是在晚上分娩的,没有任何兴师动众,而是安安静静的,如同一个动物。助产师只是过来剪了脐带。他给了她一沓钞票,确保她不过早地将消息散布出去。他的心怦怦直跳,立刻点亮了所有的灯,好仔细察看一下那样东西。孩子长得非常可怕,甚至比母亲更糟糕。他不得不闭上眼睛,来抑制心头的恶心。
早春时节,一场可怕的西班牙流感袭来,母亲和孩子双双病倒。她们并排躺着,高烧不退,呼吸沉重。偶尔,出自恐慌的本能,她会搂抱孩子,在神志不清中试图给女儿喂奶。她不知道女儿正濒临死亡,再也没有力气吸奶。最后女儿死了,他轻轻地把她放在床边,然后点上一支雪茄。
那天晚上,这个最丑的女人短暂地恢复过意识,只是绝望地抽泣和哀号。他受不了—这是夜的声音,黑暗的声音,直接来自最漆黑的深渊。他掩上耳朵,最后他抓起帽子跑了出去,但是他没跑多远。他在自家公寓的窗下来回走着,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以此帮助她死去。
他把自己关在他们的卧室里,看着两具尸体,茫然不知所措,于是除了教授,他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他坐在那里,直接就着瓶子喝酒,看着暮色逐渐吞没床上那一动不动的影子的轮廓。后来前来执行尸体解剖的教授递给他一张纸,那位鳏夫用右手签了字,用左手收了钱。
但是就在同一天,他消失在码头前,帮助教授用马车把尸体运送到大学诊所,不久它们将在那里被秘密制成标本。
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二十年,它们就站立在大楼寒冷的地下室,直到好光景来了,它们加入到主要的收藏品行列,包括犹太人和斯拉夫人的头颅、双头婴儿和各种人种、肤色的连体婴儿。如今人们仍可在病理与解剖博物馆的贮藏室里见到—一对装着玻璃眼的母亲和女儿,依然以极富尊严的姿势凝冻着,如同某个不成功的新的残留物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她成了他最有价值的资产”一句,点破了“他”的卑劣心思,即希望利用人们对丑女人的猎奇心理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B.“他”初次见丑女人时感到惊愕,之后眼睛便无法离开她,与她交流后开始心烦意乱,是因为她虽有内在美,但外表太丑。
C.“他成了一个分裂的人”,表现了“他”为得到更多的利益希望孩子如妻子一样,但又不想让怪物般的孩子来到人世的复杂心理。
D.“他”在规划未来时,丑女人伤心但一言不发,表明两人追求不同;面对“他”的反驳,丑女人不作答,表现了丑女人的妥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弯下身去,但是没有用他的唇碰它”“他忍受了这一刻,然后缩了回去”等细节描写,暗示了“他”并不是真的喜欢丑女人。
B.丑女人把丝带扎在额头上,色彩明亮的蝴蝶结不但没能给人带来美感,反而让人不寒而栗,强烈的反差突显了丑女人之丑。
C.小说内容看似怪诞,但实则是被高度戏剧化的现实,这是对现实主义写法的否定,说明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世界。
D.本文与《复活》均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详尽描述了人物的真实想法。
8.文中两次提及“他”喝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喝酒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丑女人的命运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选自《老子》)
材料二:
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被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
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已急人,二等;急已宽人,三等。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啫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
(选自《人物志·释争》)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战胜A而争B不形C敌服D而怨E不构F若然者悔G吝H不存于声色I夫何显J争之有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
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
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B.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
C.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君子不争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明发青塘芦包①
杨万里
青塘无店亦无人,只有青蛙紫蚓声。
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
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
回望越台②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
【注】①芦包:今广东三水市北芦苞镇。②越台:即越王台,在广州越秀山,是西汉初南越王赵佗的遗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青蛙”“紫蚓”的叫声衬托出青塘的寂静,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芦荻叶在蒲叶的映衬下颜色愈显深沉,荔枝花在楝花的映衬下颜色愈显暗淡。
C.尾联虚实结合,实写了烟雨笼罩下的越台,又虚写了万峰之外的五羊城头,将全诗的空间拓展得更为深远。
D.诗歌以时间为顺序,按照空间转换过程写出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到的山水景物,布局由小及大,由近至远。
16.有人认为,诗歌的颈联将错觉人诗,写出了南国山水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习《诗经》对于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2)李白《将进酒》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大雁和鱼儿 两个意象来表现游子与思妇之间不能互通音讯的痛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秋分之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万涓成水,奔涌成潮”。
以“水”串联,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在此展现,诗情画意、烟雨江南的唯美画卷因此而晕染,还有演变为波涛奔涌、潮起之江的动感浪花。
良渚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迎宾表演中使用“水玉琮”敲击出激昂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营造热烈的迎宾氛围。
秋日是观潮的好时节。地屏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鱼鳞潮等钱塘潮 ① 。这是写实的潮,潮水的流动与翻涌都经过精准的技术计算,进行超高比例的还原。
“弄潮儿”乘着冲浪板汇入潮中,身形与浪潮起伏呼应,展现出“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飒爽英姿与拼搏精神。
当钱江大潮褪去,滩涂上生长出 ② 的“大地之树”,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卷。钱塘江的自然景观“潮汐树”是大自然的 ③ ,这是钱塘江的雄伟奇观。潮起潮落,循环往复,潮水“灌溉”大地之树,带来生生不息的自然律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在演艺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声望。
B.武汉,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
C.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D.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姆潘巴现象,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这个现象,最早是一位叫姆潘巴的中学生注意到的。有一天,姆潘巴跟同学们一起做牛奶冰淇淋,①他发现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②为了抢占有限的冰箱空间,便直接把热牛奶放进了冰箱。③一个半小时后,他出乎意料之外地发现,④他的牛奶已经结成冰了,⑤而且其他同学同时放进去的冷牛奶并没有结冰。⑥姆潘巴感到非常奇怪,便问了很多老师,⑦最终问到了一位大学物理学博士。⑧这个现象被后来称作姆潘巴现象。⑨而就这个现象,科学界争论了至少三十年。
《二十世纪十大科学骗局》这本书中提到姆潘巴现象只是愚人节的产物,这一观点也被很多文章引用。起初也有不少学者并不相信姆潘巴现象, A ,人们感到不解并开始研究其中的原因。
姆潘巴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直到今天,科学家们 B 。有人认为,冷水里的溶解气体比热水里的多;有人认为,水加热之后,氢键能量变高,对形成冰块有利;还有的科学家认为,冷冻时热水的对流比冷水的剧烈,降温更快……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Ⅱ介绍了姆潘巴现象,这一现象被发现的过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其实,科学现象并不遥远,有时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现象也并不神秘,有时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发现。科学现象如此,其他现象也是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芜湖市镜湖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无论如何定义写作的范畴,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人类写作”错,曲解文意。原文说“如果将写作的范畴严格限制在文字符号的逻辑排列之中,则存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写作的可能”,即如果将写作的范畴严格限制在文字符号的逻辑排列之中,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取代人类写作的。)
2.D (A项,“当前人工智能功能存在的局限使其只能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类文学的特征”错,曲解文意。原文说“这种无法实现并不是当前人工智能功能的局限导致的”。B项,“机器无法对其实现编码化”错,曲解文意。原文说“并不是人类的情感与想象无法实现编码化,而是情感与想象无法在人工智能的运行机制中实现无差别的兼容”,是无法实现兼容,不是无法编码化;“人工智能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错,无中生有。C项,“都指出了人工智能写作本身的局限”错,无中生有。材料二并没有指出人工智能写作本身的局限。)
3. D(A项,说的是研发人工智能的深远意义。B项,说的是人工智能与情感的关系。C项,说明有些人对人工智能出现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这三项都与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不符。D项,强调人工智能是人的工具与材料二第一段中“人工智能写作的主体从根源上看是人”的观点一致。故选D项。)
4.①当前人工智能只能以数理逻辑的方式运行,人类则除了数理逻辑之外还有情感与想象等方式理解和把握世界,而人类的情感与想象无法在人工智能的运行机制中实现无差别的兼容;②对人工智能而言,符号只是符号本身,只有人类才能体验到符号的象征关系,而抽离掉象征关系的写作绝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写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人工智能在社会化普及与广泛性应用后存在潜在的多重危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观念认知的改变影响未来人类对写作的审美判断与价值追求,这需要引起警惕。②ChatGPT等人工智能写作给社会的公平正义带来严峻的挑战,被资本裹挟的人工智能写作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从这两点看,巴黎政治大学的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③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必然的趋势,完全禁止也不大可能,因此我们要更好地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6.B (“与她交流后开始心烦意乱,是因为她虽有内在美,但外表太丑”错,他想利用丑女人谋利,但她又太丑,内心矛盾而产生心烦意乱。)
7.C (“这是对现实主义写法的否定,说明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世界”错,不能说是对现实主义写法的否定。)
8.①第一次是因为他想利用丑女人获利,又忍受不了丑女人的丑,于是去喝酒。②第二次是因为丑女人母女去世,自己没有了谋利来源,对未来感到茫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有价值的东西:丑女人温柔善良有礼貌,谈吐风趣,头脑清晰,有着强烈的母性,是一位对生活有着美好期待的人。②毁灭:丑女人遭到“他”的欺骗后,委屈自己听从“他”的安排,分娩时如同动物一般不受待见,一场可怕的流感带走了自己和女儿的生命,“他”只是冷眼相待,甚至促成了这场结局;在死后仍不得安宁,被“他”卖给教授,最终被制作成标本储存在博物馆。③给人看:作者通过塑造丑女人这一悲剧形象,揭示了人性的悲凉与人们对人尊严的漠视及追逐金钱的丑恶嘴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CFI (原文标点为: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11.C (A项,都是介词,解释为“把”。B项,前者是“蹈行,践履”的意思,后者是“凭借”的意思。C项,前者是“谦让”的意思,后者是“推辞,拒绝”的意思。D项,前者是“几个”的意思,后者是“屡次”的意思。)
12.D (“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错,孟之反与管叔没有自我贬损,不能说明君子的自我贬损会获得益处。)
13.(1)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自见”“自伐”“长”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险德”“信”“讼”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不与人争会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③与人相争的道路凶险,会受到伤害。④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弯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只有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谁能与他争。古代所说的“弯曲才能保全”的话,难道是空话吗?确实能够让他保全。
材料二:
因此君子追求胜利,把推辞和谦让作为锋利的武器,把自我修养作为敌楼与大盾,安静时则关闭寂然不语的大门,行动时则遵从恭敬顺从的通行之路。所以他能取胜而不(与人)形成竞争,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如果是这样,悔恨就不会在声音和脸上显现出来,又怎么会发生公开的竞争呢!那些公开与人竞争的人,一定是自以为是贤人,而别人却认为他是邪恶不正的人。(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与阴险的人争论,就好像把犀牛关进笼中和迫近被逼到绝路上的老虎一样,这怎么可以呢?如果这样他们就会发怒而害人,这是必然的。《周易》说:“阴险而违背常规的人争论,必然引起众人和他争论。”《老子》说:“只有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谁能与他争。”所以君子认为竞争之路不可行啊。
因此要超越世俗登至高处,独自行走在三等之上。什么是三等?没有大功却自我夸耀,是一等;有功却自我夸耀,是二等;立有大功却不自夸,是三等。愚钝却争强好胜,是一等;贤能又能推崇别人,是二等;贤能又能谦让别人,是三等。对自己宽松对别人严格,是一等;对自己和别人都严格,是二等;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松,是三等。所有的这几等,都是争和让道理的具体表现,从而使事物结果发生变化。经过三等变化之后而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只有知道道理通晓变化的人,才能够处在上等的位置。所以孟之反因为不自夸受到孔子的称赞,管叔因为推辞赏赐受到重重的嘉奖。怎么能说这些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呢?这是纯正的道德在内部自然而发又与争让变化的道理吻合啊。君子知道自我贬损是有益的,所以能做一件事而收到两种好的结果,小人不知道自满会招致损失,所以一个人自我夸耀会失去双倍的东西。由此而论,不自夸却受到夸赞;不争名夺利却收到争的效果;谦让对手却能够战胜他;处在众人之下,最终却在众人之上。君子如果能够看到与人竞争的道路之凶险,独自踏上玄妙的道路,就会光辉四射而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得到的贤德之名能够与古人媲美。
15.B (“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错,没有运用对比,只是说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楝花明,没有映衬。)
16.①颈联上句“两岸山都动”,山本是不动的,此处诗人将错觉入诗,写自己在船上看山的体验,即山随船动,侧面表现了船的行速之快和南国两岸山峦重叠的景象。②下句写“水人诸村”,诗人感觉自己行经处似一片海域,诸村宛在海水中飘浮,写出了南国水乡泽国遍布河湖港汊的景色。(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7.(1)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①此起彼伏 ②蔚为壮观 ③鬼斧神工(每空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酌情给分)
19.示例:展现着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晕染出诗情画意、烟雨江南的唯美画卷,演变为波涛奔涌、潮起之江的动感浪花。(4分,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
20.A(原文中的引号与A项都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直接引用,D项,表示强调。)
21.示例;A但随着这一现象一次次被验证 B也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语句③修改为:他意外地发现(或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语句⑤修改为:但是其他同学同时放进去的冷牛奶并没有结冰。语句⑧修改为;后来这个现象被称作姆潘巴现象。(语句③,句式杂糅,“出乎意料”与“意料之外”杂糅在一起,造成了语意重复。语句⑤,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语意关系应是转折。语句⑧,语序不当,将“后来”放在“这个现象”前面。每处修改正确给2分,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本次作文题是导入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语言文字运用II中的“姆潘巴现象”引出,意在通过中学生姆潘巴发现这一现象的过程引发考生的思考。姆潘巴的行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有何现实意义?稍加分析可知,姆潘巴的可贵之处就是面对反常现象,善于思考,并不断追问。接着,材料指出科学现象并不遥远,也不神秘,进一步明确姆潘巴发现姆潘巴现象的现实意义。最后,“科学现象如此,其他现象也是如此”,意在引导考生联系其他现象,走向更广阔的领域,谈论姆潘巴发现姆潘巴现象的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立意】①善于发现,才能创新。②处处留意皆学问。③勇于怀疑,积极探索。④经验面前,做一个明智的人。⑤发现科学现象要有探索的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