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为此,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以昂扬的斗志、奋斗的姿态,真抓实干、奋勇拼搏,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青年要树立报国为民的理想。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将国家富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理想。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便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一文的题诗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句话,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一个标识。正是因为有了雄心壮志和理想信念,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风沙漫天的戈壁滩、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无数的中国共产党员栉风沐雨、砥砺奋斗,终于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先辈先烈为镜,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并为之不懈奋斗。要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实现理想践行在具体行动上。要立足本职、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以一流业绩实现理想抱负。
青年要练就为民服务的真本领。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要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青年始终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学习。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向书本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术业有专攻”的行家里手、业务骨干。
青年要提升拼搏奋斗的勇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青年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将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定会很多。青年要坚定斗争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拼搏干劲,直面前进途中的各种困难挑战。要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搏奋斗精神,让青年成为新征程中建功立业的中流砥柱,努力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的精彩篇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奋斗的青春是现在进行时,没人规定它是什么样。生活中每一个平凡却又不凡的身影,都是青春最美丽的剪影。美好的未来从来都不是凭空而降,均是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获得,期待青年奋斗者,追寻着信仰之光,成就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一个青春盎然的中国。
(摘编自王清波《青年追寻信仰之光,成就青春盎然中国》)
材料二: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主席在2023新年贺词中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岁月流转,时空常新。进入新时代,青年一代同样表现突出,令人欣慰、令人感动。人民警察、消防员、民间“河长”、进城务工人员……年轻的“90后”和“00后”,在最平凡最基层的岗位胼手胝足、踏实奋斗,成为社会中坚。在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埋头攻关、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孜孜不倦的努力有力推动科技进步,他们在一线经历风雨、挥洒汗水,以奋斗之我、青春之我,担起历史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
穿越壮阔的大江大河,有太多的青年用坚定填满心灵,身处迭代的寰宇世界,阻挡不了信念之火熊熊燃烧。信念,能够点燃激情、燃烧梦想。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因为心中有国、肩上有责,我们的青年,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奔跑。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啃下改革硬骨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抑或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广大青年始终葆有无惧挑战、迎难而上的精气神。
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担负的是国家的希望、扛起的是民族的未来。当代青年练好“内功”,才能蓄满青春能量,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今天,广大青年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也面临更快的知识更新速度、更新的时代课题,尤需广大青年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更能把握浩荡世界潮流、洞察纵横历史大势,让提高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红日出东方,山河万里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时代,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激扬青春,为祖国奉献;向梦想前行,方不负韶华。新的一年,“继续奋斗”是我们不断谱写新篇章的精气神。我们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为流动中国增一抹亮色,添一处好风景,让青春中国继续风帆远扬。
(摘编自苏喻《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坚定自己的理想,报国为民,成为我们当代青年的一面镜子。
B.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等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新时代青年能从容应对惊涛骇浪。
C.无数的生动事例证明:新时代的青年在基层岗位、创新前沿奋勇拼搏,表现突出,已担起了历史赋予的责任。
D.新时代充满生机活力,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青年的前景无比光明,他们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向人民群众、实践学习,这样就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成为行家里手、业务骨干。
B.青年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只有奋斗拼搏,才能书写别样的精彩篇章,进而成为新征程中的中流砥柱。
C.青年有迎难而上的精气神,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国家的希望需要他们担负,民族的未来需要他们扛起。
D.青春是多姿多彩的,没人规定它的样子,因此青春是现在进行时,生活中每一个平凡却又不凡的身影,都是青春最美丽的剪影。
3.下列选项中“作为青年的人生格言”最不适合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B.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D.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两则材料均提到青年应该坚定信仰、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但论证的角度和具体思路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碑匠崖 张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碰子?”
“碰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咋叫的碑匠崖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知识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撂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砬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白砬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砬子。”
“‘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老三哪……’”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砬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儿滑就掉地上了,碰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豆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錾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碰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拾”
“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碰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消灭小日本’。”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日本’俩字不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堆儿炸个利索。”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还得刻上字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中团长、政委之所以争吵,是因为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又多,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又不得不打,却不知怎么打。
B.文本中老人说,碑匠与石匠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碑匠能识文断字,一个碑匠,顶得上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C.文本中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字,当即决定备马备枪攻打白石镇,这说明团长对碑匠的信任。
D.文本中碑匠悬吊在石崖上,唱着二人转,刻着抗日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白石镇赢得时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别哭呀丫头”这处描写,一方面说明老人故事讲述得很生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场战斗中碑匠牺牲的惨烈。
B.小说主要写了抗联队伍中特殊的战士——碑匠。他们身上展现的高贵的品质,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C.文中老人在讲述白石镇情节时,采用平叙方式详细叙述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
D.小说中碑匠并未正面出场,而是借助老人的讲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让读者认识到碑匠鲜活的形象特征。
8.怎样评价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在石碑和石崖上“錾字”和“想要刻字”的行为?(6分)
9.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①。”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摘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注】①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10.下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B.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C.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D.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敦行礼让”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不同。
B.“掇数枚而咒曰”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两句中的“掇”字含义相同。
C.“若禾黍不登”与“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两句中的“登”字含义不同。
D.“克己自励耳”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二年,京城蝗虫猖獗,太宗到田野视察,吞下蝗虫,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这里虽有迷信的成分,但体现出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B.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在二月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太宗认为二月举行会影响春耕、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加冠礼仪改在十月举行。
C.贞观十六年,米价较低,太宗认为,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采取提高粮价、减少赋役、不占用农时等措施,让百姓更加富裕。
D.唐太宗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要求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让百姓既富裕又有尊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14.文中王珪是如何和太宗谈论以民为本的问题的?结果如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兼呈李长官① 【唐】钱起
半日吴村带晚霞,闲门高柳乱飞鸦。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
愁人昨夜相思苦,闰月今年春意赊。自叹梅生②头似雪,却怜潘令③县④如花。
【注】①李长官,诗人的朋友,因得罪权贵被贬;②梅生,西汉才子梅福,因指陈政事,差点惹上杀身之祸,后来他辞官归隐,潜心修道。③潘令,晋代才子潘岳,曾因为功勋卓著而遭人攻击。④“县”,通“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士元在风景优美的半日吴村建了一处宅院,诗人参观之后题写了此诗。
B.首联写晚霞璀璨,宁静的村庄中,乌鸦在柳树的高枝上不停地飞来飞去。
C.颈联写大好春光,身边却缺少了一位至交好友,诗人未免觉得有些伤感。
D.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感以及对朋友的艳羡之情。
16.本诗颔联“横云岭外千重树,流水声中一两家”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十中组选作:1、2、4题;巴吉垒组选作:2、3、4;三盛玉组选作:1、3、4)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这一例子。
(3)《论语》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学习《诗经》对于侍奉父母、君主的重要意义。
(4)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诗句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餐具,如“筷子”这一餐具在古诗中就很常见,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曾经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的天然名苑,经过清末的开围放垦、不断砍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的原始森林已 ① 。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决定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369人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② 的第一批建设者们在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吃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雪水的异常艰苦生活条件下,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从1962年到1982年,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近年来,塞罕坝人又在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的石质荒山和秃丘沙地上攻坚造林10.1万亩,百万亩林海间那一块块曾经芥癣般的荒山秃岭,正生长起一片青春的绿海。
在半个多世纪 ③ 的创业历程中,塞罕坝的几代建设者们伏冰卧雪、艰苦创业,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缺衣少食的艰苦生存环境中,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生态建设理念,靠着坚忍不拔和永不言败,探索出“绿进沙退”的中国密码,成为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范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使整句话语意连贯,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奥密克戎,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种。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最长潜伏期是8天,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
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因为变异毒株上有50多个突变位点,刺突蛋白上有26个到32个突变位点,结构上的改变让奥密克戎毒株能够避开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 ① ,而且传播能力是德尔塔变异株的两倍左右。
感染了奥密克戎毒株以后,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很典型, ② ,比如干咳、咽部疼痛等,容易被患者当成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容易被忽视。由于奥密克戎毒株的隐蔽性比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传染性加强。奥密克戎毒株拥有数10种突变,能够让其避开宿主身体里面的抗体,而且在鼻腔中产生的病毒颗粒浓度比较高, ③ 。奥密克戎毒株这只怪兽非常狡猾,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个人的防护措施,建议出门的时候正确佩戴口罩,口罩与面部之间不要留很大空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导航是现在出行的必备,导航时要首先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的地,这时就会出现几条供你选择的路线和交通方式,如你选择“自驾”,路线有最近、高速优先、费用最少等选项,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方式之后,就可以出发了。行车时要精力集中,注意语音提示和交通规则,这样就基本可以到达目的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B项,“充分证明新时代青年已能从容应对惊涛骇浪”错误,原文“无论是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啃下改革硬骨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抑或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原文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前者不能作为后者的证据。故选B。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这样就能”错误,应该为“这样才”;B项,“才能书写别样的精彩篇章,进而成为新征程中的中流砥柱”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成为中流砥柱”和“书写精彩篇章”并非递进关系;D项,“因此青春是现在进行时”错误,和前面部分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
3.【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论点是青年,“青年奋斗者,追寻着信仰之光,成就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一个青春盎然的中国”。ACD项均能体现这一论点,B项,屈原的诗句表现的是保持自己的高洁,和材料一的论点关系不大,故选B。
4.【答案】
①引用论证,如引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术业有专攻”等,增强论证的权威性;
②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周恩来、方志敏等人物的事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因果论证,如“正是因为有了雄心壮志和理想信念,……终于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④比喻论证,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每点1分,答满3点得满分。)
5.【答案】
①材料一从要求青年具体应该怎样做的角度论述(或者“这样做的方法”)。(1分)提出青年应该树立报国为民的理想、练就为民服务的真本领、提升拼搏奋斗的勇气。(1分)
②材料二从青年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角度论述(或者“这样做的原因”)。(1分)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是最积极的力量,青年生逢其时,大有可为的角度加以分析。(1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答案】B
【解析】B项“原因在于……”以偏概全,还有其他原因。故选B。
7.【答案】C
【解析】C项中“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错,是为了衬托碑匠。故选C。
8.【答案】
①小说中部队要碑匠在石碑上錾出文字是为了留给后人当作纪念。
②小说中抗日战争期间几位碑匠多次在石壁上刻字是在积极抗日,彰显了碑匠们的爱国精神。
③小说结尾处老人要求在碑匠崖上刻字,表明在当下也要传承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9.【答案】
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碑匠,而是通过一个老人的回忆,将碑匠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现实和回忆的交织中更有利于揭示和深化主题。
②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故事,通过女记者与老人的问答讲述碑匠的经历,使叙事节奏紧凑情节集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小说从对“碑匠崖”的询问切入,引出碑匠的故事,入题新颖。
④讲故事时设置悬念,营造紧张气氛,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注意力。
⑤讲故事的语言风趣幽默,以口语和说书性的语言讲述紧张的抗日故事,行文张弛有度,极具感染力。(每点2分,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答案】A
1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项,前者是“克制”的意思,后者是“能”的意思;A项,前者是“谦让”的意思,后者是“责备”的意思。B项,两个“掇”都是“拾取、摘取”的意思;C项,前者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后者是“由下而上”的意思;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提高粮价”错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故选C。
13.【答案】
(1)他们难道不想使百姓安定吗?只是背离了用来使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
(2)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自己身上,还怕(或“避免”)什么疾病呢?
评分标准:共8分。(1)岂……乎:难道……吗?安:使动用法,使……安定;道:方法;所以:用来。(每点1分,共4分,第二个使动用法没有体现出来要扣分)。(2)冀:希望;躬:自身;何疾之避:宾语前置句,还怕(或“避免”)什么疾病呢?(每点1分,句意通顺分,共4分)
14.【答案】①通过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的事例要求太宗要止兵戈、息土木,使百姓安定;
②通过隋炀帝的教训要求太宗小心谨慎、善始善终;
③王珪的谈论获得太宗的肯定,并引发太宗的对以民为本问题的反思。(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体感要求,锁定答题区位,然后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概括作答即可。此题注意文中可根据文中的关键句子“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穷兵黩武,对内大建宫室,人力既已用尽,灾祸也就接踵而至,他们难道不想使百姓安定吗?只是背离了用来使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自承受了隋朝遗留下来的弊病,懂得怎样去改变,不过刚开始还比较容易,要坚持到底就很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规律就常与吉祥相会。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人们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有尊严。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家家户户能够恣意地耕种,这样(他们)就富裕了。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这样(他们)就有尊严了。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D项,“对朋友的艳羡之情”错误,“县如花”是“悬在半空的花”,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之情。故选D。
16.【答案】①“横云岭外千重树”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别业地处大山之中,远离尘嚣,环境清幽;
②运用对比手法,“千重树、一两家”,通过数量词的运用,形成强烈的反差。
③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衬托,清澈的流水,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喧闹,反而平添了一种宁静气氛。
④远近结合,前句写远景,后句写近景,远近和谐,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⑤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在巍峨高山、苍翠古树的背景中,零星地分布了几户人家,流水、绿树、人家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水墨画卷,创设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气氛,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评分标准:共6分。从不同角度分析,有手法1分,有相应分析1分。其它合理的解答也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答案】(1)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评分标准:共6分。错字、错位不得分,第4小题其它合理的诗句也可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答案】①荡然无存(消失殆尽)②白手起家(开疆拓土、不辞辛苦、一无所有、一穷二白、荜路蓝缕)③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每空1分,只要合乎语境即可,共3分)
19.【答案】第一批建设者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1分)他们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1分)吃着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1分)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分)(共4分)
评分标准:共4分。也可以是“第一批建设者们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1分)吃着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1分)他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1分)却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分)”。其它合理的解答也可酌情给分)
20.【答案】塞罕坝的几代建设者们伏冰卧雪、艰苦创业,在(1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缺衣少食的艰苦生存环境中,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生态建设理念,靠着坚忍不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1分),探索出“绿进沙退”的中国密码和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范例。(或“探索出‘绿进沙退’的中国密码,塞罕坝也(2分)成为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范例。(共4分)
(评分标准:共4分。“在……中”1分,“靠着……精神”1分,补出主语“塞罕坝”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答案】①进行快速传播②而(只)是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③使传染性加强(传染性更大)(每点2分,共6分)
(评分标准:共6分。“进行”“快速传播”“而是”“上呼吸道感染”“使”“传染性加强”各1分)
【解析】此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第一空,文段开头说明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后面分析原因,空格前面是“从而”,空格可填“进行快速传播”;第二空,根据前文的“症状不是很典型”,以及后文的“当成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可填写“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传染性加强”以及空格前面原因的分析,可知应该填写“使传染性加强”。
2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比拟(拟物)的修辞,A项,运用互文和借代的修辞;B项,运用夸张、设问和比喻的修辞;C项,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D项,运用比拟(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解析】此题考查写作能力,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材料主要讲了“导航”的相关内容,注意抓住其中的主要步骤:自己的位置、目的地、路线选择、集中精力规范行车,就基本可以到达目的地,要求根据此材料的启示意义写自己的感想和思考。实际上启示意义很明显,行车就是人生做事,导航的要点就是形式或人生的几个要点,人生或做事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选择好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根基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就是集中精力按着规范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人生之路定位目标选择规范。
【参考立意】(1)向着既定的方向,沿着既定的道路努力前行;
(2)心中有方向,脚下有道路,定能到达远方;
(3)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人生的目标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