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06:1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属于创造性美学范畴,意蕴丰厚,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从美学角度看,王国维视“境界”为“文学之本”,认为纯粹的境界是最美的,或者说,境界是纯粹的美的世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并对二者的内涵加以阐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基于民族文化本位立场,融汇西方美学与民族文化,并达成学理再创,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时期具有开时代风气之先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作为审美境界的不同层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也很明显,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在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上,“有我之境”采取的是“以我观物”的方式,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彩观照外物,并将其思想情感投射或倾注到外物之上;而“无我之境”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方式,诗人的感彩融化或稀释于外在事物之中。其次,在审美客体的外在呈现上,在“有我之境”中,所观之物附着上了诗人浓重的感彩,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而在“无我之境”中,所观之物则以隐蔽的状态呈现,达到物我不分、陶然相忘的境界。最后,在美感性质的差异上,“有我之境”给人的美感是“宏壮”的,而“无我之境”给人的美感是“优美”的。
所谓“无我之境”,指“我”能够保持情感的克制,不进行有意的情感宣泄,并且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以内心“宁静之状态”沉浸其中,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此即“优美之情”。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一种与物俱化的境界。这种境界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表面上看是对外物的沉浸,实则是主体意识与客体对象之间的界限消解和对外在利害关系的审美超越。“无我之境”并非完全超脱于生命之外,而是一种对景物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进而与景物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西方美学的视角看,“无我之境”显然吸收和融汇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无利害的思想。在康德那里,审美判断只能是主观的,因为美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这是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可见这种无利害的生命快感体验是促成“无我之境”的关键。
而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我”带着欲望和意志观物,所写外物会附着实用的、现实利益的色彩,“我”的意志与外物之间形成较为强烈的争执和冲突,直到“我”暂时忘却欲望,沉醉于景色之中,“我”的意志挣脱各种欲求而获得独立之时,一种深切的壮美感才油然而生。此时,“我”处于一种从暂时的平静中获得的审美静观状态,进而也体现出审美超越性。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将日暮春寒、杜鹃啼血这些悲凄之景描绘得甚为深切,给萍飘蓬转的“我”带来强烈的生命体验,从而创造出一种无限凄婉愁苦的悲壮之境界,这就是一种“有我之境”。
概言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包含了“境界说”争执与超越的不同层面:一方面,由于生命的欲望和意志得不到满足,造成物我关系的紧张和争执,并在这种生命的紧张和争执之须臾宁静瞬间生发超越性的“壮美之情”;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客体的“物我合一”中获得审美超越,从而达到充满生命意志与生命体验的愉悦和宁静,故而生发“优美之情”。当然,这两种审美境界也并非截然区分的,王国维曾用“意余于境”和“境多于意”来概括,认为二者虽然时常相互交错、各有偏重,但又不能有所偏废。
(摘编自刘发开《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结构与审美精神转向》)
材料二:
《人间词话》对“境界”内涵的界定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一内涵界定包含了三重含义: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
先看何谓“真景物”。“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不难看出,王国维所谓的“真景物”当是要求作者极具体物之工,将景物的神态活灵活现、豁人耳目地呈现出来。宋祁的一个“闹”字烘托出来枝头红杏的竞相开放,点染出了无限春意;张先的一个“弄”字使得花的摇曳多姿尽在目前,并把月、花、影融为一体。这里,真景物有动有静,有听象有视象有触象,有色彩有光泽有阴影。
再看何谓“真感情”。作者总是在作品中关照世界,抒发感情,而王国维所谓的“真感情”当是要求作者在作品中灌注发自内心的对外界的真切生命感受,它是自然流露的,来不得任何虚伪矫饰。这种“真感情”不单是一己之身世悲喜,还是一种对人生在世具有领悟、洞见的深切之情。
最后看何谓“真表达”。王国维所谓的“真表达”是要求以贴近形象的语言来表现真情真景。代字与隔语会导致情景混沌,如雾里看花;美刺与隶事会游离情景,陷入理窟;粉饰与游词会导致浮夸,偏离真切。只有即景会心,借助自然明晰的语言与意象将此情此景、“须臾之物”如在眼前地写出来,才是“真表达”。
(摘编自余开亮《再论王国维“境界说”及其与传统美学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西方美学的视角来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无我之境”,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B.“有我之境”强调的是外物给“我”带来的生命体验,所观之物附着“我”的感彩,是“宏壮”的。
C.王国维所谓的“真感情”是作者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更是对人生在世的领悟与洞见。
D.“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具备“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三个特点的境界是美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国维“境界说”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又受到西方美学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一学说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
B.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是分清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到底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
C.若作者不能对“真感情”进行真切的传达,不能对“真景物”进行传神的描写,作品就不算有境界。
D.综合两则材料可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对“真”的要求是一致的,对这两种审美境界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有所偏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呈现出“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好问诗句有“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欧阳修词句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请结合两则材料中关于“境界”的论述,对上述诗词名句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爷和他的马
李海燕
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掏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
走啊!四爷怒吼。
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捆着四蹄不肯离开。
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
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跟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
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
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屁,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
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
除了四爷那五亩,东山坡的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教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
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
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儿子说,卖。四爷说,我不卖马。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
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
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
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
后半响,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几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
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擎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
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给枣红马填足了草料后,四爷拍拍马脸说,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你走吧。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它在村庄里消失。
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啥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阄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阉。当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时,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
…………
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
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
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
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
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
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19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爷千方百计想把枣红马赶走,不惜用鞭子抽打,甚至打算拿刀杀死它,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疯狂举动中蕴含了对枣红马深沉的爱。
B.在四爷心里,祖孙三代枣红马“就是同一匹马”,是因为三匹马长得十分相像,站立时都昂着头,威风凛凛,不认真看无法分辨。
C.儿子要把四爷接到城里养老,而四爷却舍不得离开五亩山地和枣红马,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的社会现实
D.四爷尽管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的致命之处但还是一次次放弃了机会,这表明他于心不忍,实在无法亲手杀死心爱的枣红马。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述四爷“脸如霜雪”地与枣红马对峙并鞭打枣红马,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四爷为什么要打马呢?
B.小说结构谨严,照应周密,如前文写“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承包山地,为后文姚三能及时发现四爷心脏病突然发作预先做了铺垫。
C.小说灵活地运用人格化的手法,通过描写枣红马或愤怒或恐惧或迷茫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四爷的反常,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和凸显主旨。
D.小说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枣红马的最终结局,而是通过描写深蓝色的天空、一眨一眨的星星等美好景物,象征着枣红马终会获得自由。
8.小说中的四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是怎样叙述“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
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鲥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B.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男子在十五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的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
B.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C.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是“公”。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与梁惠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想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所著之书,全都是寓言类的,《渔父》《亢桑子》《畏累虚》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鲋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4分)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分)
14.请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唐】岑参 【明】张楷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
16.两首诗的结尾同是“雨”字,在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结合全诗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
(2)《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孤月一轮。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
(4)李白《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情感,但内心却充满了自信。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在东山岛,“吃茶讲古”是生活的常态,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声“吃茶”,既能驱散初次见面的生分,也能让久违的友情瞬间回温。对很多人来说,关于茶的记忆在孩提时已根深蒂固。父亲嗜茶,就与小时候受的熏陶有关。祖父是老中医,在他创办的“荣安堂”里,每日 ① ,有问诊开方的病人,也有串门小坐的朋友,祖父坐诊,祖母抓药,无暇待客时,朋友们也不生分,在茶几边坐定,烧水温杯,自个儿泡起茶来,于是“吃茶”声 ② 。父亲打小在店铺里长大,从淘气幼童到懵懂少年,一边背着汤头歌诀,一边脚踏船型药碾子,每日但闻药香与茶香, ③ 之下。继承衣钵的同时也与茶结下一生的缘分。
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从牙牙学语就跟着外公喝茶,5岁就能像模像样地学着“烫杯”,翘着小兰花指表演“高冲低斟”,在外公指导下,“小茶客”在享用过生猛海鲜后必用茶水洗手漱口,也学会了给长辈递茶时需用双手,躬身奉上。我和哥哥更不用说,早就被父亲培养成茶客梯队里的中坚力量,在我们家,可以说是无茶不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9.为文段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参照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4分)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当你的手机电用完时, ① ,那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有急事需要联系的时候。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空气中的水汽来获取电能的技术,将来你只要对着手机吹气, ② ,来将就着应付一下。
先前已有研究表明,水滴上的电荷可以通过由石墨烯构成的设备来收集,产生电流。但这些设备笨重,缺乏柔性,不适用于像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玩意。我国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改用氧化石墨烯薄膜制造出了灵巧的湿电发电机。研究人员往发电机表面喷洒水滴雾,或者甚至直接对它吹气,就能产生约1.5伏左右的电压,相当于5号甚至7号电池的电压。所产生的电量虽然不多, ③ 。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就能产生约1.5伏的电压,相当于5号或7号电池的电压。
B.就能产生约1.5伏左右的电压,相当于5号或7号电池的电压。
C.就能产生约1.5伏左右的电压,相当于5号或7号电池。
D.就能产生1.5伏的电压,相当于5号或7号电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上流行“躺平”一词,用来形容年轻人对生活、学习或工作的态度。它大体指的是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无力把控、不能很好解决的事情,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不上进,是一种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面对“躺平”,忧国忧民一族很是担忧,担心“躺平”演变下去,会上升到民族危机。
作为青年,对于“躺平”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结合现实情况,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出‘无我之境’,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 响”于文无据。
2.B 【解析】B项“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前提条件,是分清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到底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错误。原文说的是“作为审美境界的不同层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也很明显,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审视”,由此可知,“分清审美主体的观物方式”只是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维度之一。
3.A 【解析】B 项,由“断肠”可以看出,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彩观照外物,属于“有我之境”。C项,由景联想到相关人物,属于“有我之境”。D项,由“愁”可以看出,所观之物附着上了作者浓重的感彩,属于“有我之境”。A项,景色是优美的,没有明显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属于“无我之境”。
4.答案 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写《人间词话》对“境界”内涵的界定的三重含义;(2分)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对三重含义进行具体阐释。(2分)
解析 材料二第一段属于总写;第二、三、四段分别介绍了“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属于分写。所以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结构,而分说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5.答案 ①元好问诗客观描写景物,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传达了淡远心境融于静穆景物之中的境界,是“无我之境”。
②欧阳修词中,“我”以“泪眼问花”,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我”的伤春情感在“乱红”飞舞中得到渲染和增强,是“有我之境”。
③无论是元好问诗还是欧阳修词,都是具有“真景物”“真感情”“真表达”的作品。(每点2分)
解析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客观描写景物,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方式,景色优美,属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我”之“泪眼”观察客观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属于“有我之境”。“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淡淡”“悠悠”“不语”“飞过”极具体物之工,将景物的神态活灵活现、豁人耳目地呈现出来,属于“真景物”;两组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外界的真切生命感受,属于“真感情”;两者都以贴近形象的语言来表现真情真景,属于“真表达”。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对原因的理解不正确。原因应是四爷对三匹马有着一视同仁关爱态度,不去做区分,而不是分辨不清。故选B。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象征着枣红马终会获得自由”牵强附会。故选D。
8.答案 ①热爱劳动,②有情有义,③性格固执:④朴实中带有几分狡诈。(每点1分)
【解析】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驾驭着枣红马春种秋收,即使年老生病了也舍不得离开土地,可见四爷热爱劳动。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可知,他喜爱枣红马,对枣红马有情有义。宁可杀死枣红马葬在院子里也不愿把它卖给屠户,可知性格固执。他为了得到枣红马而送礼给队长姚三,在抓阄时作弊,体现出朴实中带有几分狡诈。
9.答案 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四爷、儿子和马之间流动,叙事自由灵活,跌宕起伏,摇曳多姿;②以“四爷和他的马”为线索,将长达数十年的故事糅合在一天之内,叙事集中紧凑;③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将“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的来龙去脉叙述得清晰完整。(每点2分)
【解析】①“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四爷、儿子和马之间流动,叙事自由灵活,跌宕起伏,摇曳多姿“。②四爷和他的马的故事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③结合“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可知,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方式。
10.D 【解析】句意: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耳”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BC;“君乃言此”主谓宾齐全,是完整结构。“曾不如”的主语“君”,与“君乃言此”属两个分句,其间断开,排除A。故选D。
11.A 【解析】A.“名,男子在十五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错。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故选A。
12.C 【解析】原文“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是说大多数,而非“都是”。“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可知《渔父》《盗跖》没有说是“空语无事实”。故选C。
13.(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
(“贤”,贤能,有才能;第一个“使”,派遣;“厚币”,丰厚的礼物;“为”,出任,担任。每点1分)
(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野”,粗野;“史”,虚浮;“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③善始慎终。(每点1分)
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知,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知,对待大事,抓住细节;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知,要善始慎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知识,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材料二: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言恣肆纵横,以满足自己,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材料三: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1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
16.内容上: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痛情状,实际上是泪。
②张诗的“雨”,是春夜的细雨。描绘了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
情感表达上:①岑诗的“雨”,从侧面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②张诗的“雨”,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呼应,饶有余韵。(内容3分,情感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查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岑诗把“泪”比作“雨”,指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从侧面供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与前两句的欢宴“高堂置酒夜击鼓”场面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张诗的“雨”,是和风细雨,描绘了雨中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诗人在酒喝完之后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前一句“酒阑罗袖动轻寒”,渲染的是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氛围,此时,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呼应。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3)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4)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18.①人来人往 ②此起彼伏 ③耳濡目染(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在他创办的“荣安堂”里,每日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应用“人来人往”。“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吃茶”声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应用“此起彼伏”。“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第三空,结合上句“每日但闻药香与茶香”可知,此处语境是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应用“耳濡目染”。“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19.【答案】茶的传承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写父亲嗜茶,与小时候受的熏陶有关,每日但闻药香与茶香,耳濡目染之下,继承衣钵的同时也与茶结下一生的缘分。第二段写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从牙牙学语就跟着外公喝茶,我和哥哥早就被父亲培养成茶客梯队里的中坚力量,在我们家,可以说是无茶不欢。文章体现了我们对茶的传承,可以拟写小标题“茶的传承”。
20.【答案】①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②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每点2分)
【解析】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答题时注意针对给出的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
21.A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 成分赘余,“约1.5伏左右”删去“约”或“左右”;二是不合逻辑,应将“甚至”改为“或”。故选A。
22.示例:①身边又找不到地方充电 ②就能给它充电 ③但足以解决你 燃眉之急(每点2分)
第①空,根据后文“那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可知,当下的处境应是手机电用完却一时之间无法及时充电,故
此处应填“身边又找不到地方充电”。
第②空,根据前文“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空气中的水汽来获取电能的技术”和后文“来将就着应付一下”
可知,应是指通过对着手机吹气来获得少量电能,故此处应填“就能给它充电”。
第③空,根据前文“所产生电量虽然不多”可知,通过“往发电机表面喷洒水滴雾,或者甚至直接对它吹气”的方法虽然所获电能不多,但能满足当下手机电快用完的窘境,故此处应填“但足以解决你的燃眉之急”。
23.作文(60分)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
审材料:材料一共三句话,指出“躺平”的含义以及对“躺平”的看法。前面两句话是对“躺平”的理解。“躺平”是一种负能量,是不奋斗、不努力、不上进,是一种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躺平”不符合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批判和摒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本应有年青人的朝气、活力和进取心,理当肩负起应负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乃至历史赋予的振兴中华的使命。第三句话是对“躺平”的认识和担忧,认为它会上升到民族危机,后果很严重,很危险。
要求对“躺平”有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于“躺平”,考生要有思辨能力,有些时候的“躺平”只当是奋斗征途中的小憩,是为了积聚能量,更好地重新出发,但若是不奋斗、不努力、不上进,颓废、妥协和放弃的“躺平”就应该批判。
行文思路:先对“躺平”行为批判,分析“躺平”后果和消极影响,然后指出“强国有我”,青年人要去担当、奉献、拼搏,用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号召新时代的青年继承先辈遗志,为国为民,积极奋进,书写壮丽的青春。
立意:
1.拒绝躺平,强国有我。
2.“躺平”要谨慎,青年当有为。
同课章节目录